本文目录
建水一日游最佳攻略
建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美好之地,而且每天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慕名前往,这里居住着一群朴素的居民,保留着传统的美德,是一个理想的游玩休闲场所。
我们沿着大路向东走,先看到的最大建筑就是这个“临安酒店”,这也是建水最好的酒店,在古代建水是叫“临安”的,而另外一个叫“临安”的城市就是现在的杭州,两者撞衫了,结果云南的临安改成了今天的建水。
再往前走看到一个古城楼“永贞门”,这应该是北门了。
我们今天第一个想去的是菜市场,坐落在城里,这里有个街边早市,当地人叫它“韩家菜市场”。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菜市场,藏在一条弯弯曲曲的的老街巷里,一早上人们把蔬菜与农副产品摆出来,拥挤着交易,很多农民甚至是从很遥远的地方赶来的。
云南,也被称为彩云之南,是遥远的意思,在很长时间里都盖着神秘的面纱,而今由于交通的便利,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或旅游或生意或者探索,那么究竟什么是最云南呢?
有人认为最云南是风景的秀丽,有人认为是少数民族的奇特生活方式,还有人认为是它一年四季如春的气候。
而我认为最云南的是它的物产的丰富,有上天最无私的给予和慷慨,可食用的东西太丰富、太多了。而所有的这些,在农贸市场上是最真实的体现,所以我到了云南,最爱逛的就是菜市场,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建水这个临时性的菜市场挤在一条街巷里,总长有一两百米,一大早里面挤满了人,卖家都是早早赶来,虽然有一些固定的摊位,但大部分是随意摆放,应该是谁先来谁占地方,后来的人只好委屈在边边角角的地方。
这里最大的特点,绝大部分是周围农民来摆摊,而卖的菜都是自己种的或山上采来的。
虽然是农民卖菜,这里的菜洗的都干干净净,而且在摆放上又是特别的讲究,似乎摆放和色彩的搭配都是用心的,我还没有在别处看到有比这里更讲究的“菜场搭配美学”(乡下大哥语)。
而最主要的是这里可以见到很多不认识、没见过、没有吃过的东西,可以说大开眼界。
这一次我拍了很多的辣椒,没有想到建水辣椒品种的丰富,一个市场上看到了一二十个不同的品种。
一个小女孩卖野菜,2元钱一把,她说是自己山上采来的,我要买两把,但她没有微信,只能用人民币,但我翻遍兜里只有几枚一块钱的硬币,没有想到女孩儿摇头拒绝了,不收。
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怎么还有不要硬币的地方?乡下大哥说这里的人只认纸币,不要硬币,最后他只好去找人破钱了。
到一个地方看市场,这是最容易接近当地百姓,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风俗的地方,也是最直接、最容易体会百姓的风貌和芸芸众生。
出了菜市场走不远,这里有一座古建,叫“柯里楼”。
这是一座明朝建筑,据说只是比建水东门楼(朝阳楼)晚建了几年。东门楼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距今已经631年了,和北京天安门很像,也是同时期的建筑。
“柯里楼”翻新了,但我以前来看不是这个样子,非常的破烂(如下图),为此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呼吁保护。
终于维修好了,虽然不尽人意,但是可以不倒塌,周围的人在此活动也没有危险了。
往东走是一条老街巷,现在有些破败了,但是两侧的建筑都是岁月经年,可以看到很久的过去。
在这里乡下大哥看到一个熟人,他说是建水城了最后的拉水人,原来建水城有很多古井和泉眼,但是各地的差异很大,西门的水最好,这就出了“卖水人”,用马车拉水,沿街叫卖,主要是给泡茶人喝,这位是最后一位马拉车的“卖水人”。
卖水人说,他去年就不干了,马也卖了。现在这里要动迁,他正烦恼着,但是又不能有别的选择,也就无心再做事了。
走过一条长长弯弯的窄街巷,一只“红杏”出墙了,想象这里是一个拍人像的好地方啊。
出了小巷,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大院落,叫“曾家大院”。
看见大门开着,我们就走了进去,而进了大门又有前后院子分别有大门,看来这是一套非常大的宅院啊,先进前院看看。
这个院子里一家人都在,见我们进来参观,很是热情,主人介绍说这套祖宅是1912年建成的,占地六亩,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整座宅院为“五间六耳外带五间过厅、再下带五间花厅”平面布局,又分成前、中、后三层的大套院。
曾家为曾参后代,也就是曾子,他是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建房者曾汝兴是曾参的第69世孙,也是建水的名门望族。
曾家祖上主要是经商和做官,由于曾家都是读书人,所以最受尊敬,家里也充满了文化气息,在房屋的整个建筑上体现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房间里有位老奶奶温文尔雅,已经九十多岁了,她退休前是当地一所小学校长,现在依然用放大镜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老人的身体很好,也很和善,给我们介绍这栋祖宅的来龙去脉,她说现在前院还是曾家后人居住,由于曾家后人爱惜和维护,虽然过去100多年了,房子很不错,没有大的损坏。
出了前院我们又到后院看一下,这里似乎有好几户人家,感觉这里很杂乱,没有书香门第的痕迹了。
出了曾家大院,我们随意走着“扫街”,这里还有很多老房子,我们看见感兴趣的就进去看看。
乡下大哥这里很熟了,他说一般大一点的院子都要住着好几户人家,如果门开着,可以进入,主人也会很客气,但如果大门是关着的,就不要进来了。
走着走着,看见古井了,建水有很多古井,有一眼、两眼、三眼和四眼的。都有上百年或者几百年的历史了。
看看井壁上被绳索磨出的这道道痕迹,你就知道它该有多久了,而今一直还在使用着。
走不远,又看到一个两眼井,是不是很有趣?
也走累,也饿了,也到了燃灯寺了。
燃灯寺创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建水的佛教胜地之一,现在的建筑为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这是一座比丘尼的寺院。
燃灯寺就在建水城内,这里规模不大,但香火旺盛,寺院建设也不错,我到建水后总要过来看看,顺便在这里吃一餐素斋饭,今天也不例外。
燃灯寺的斋饭是对外的,主要对象是周围的民众和打工者,每位只要五元,有四五个菜,食材非常好,我很喜欢吃。
我不知道燃灯寺的斋饭对外有多久了,但乡下大哥说早些年他就经常来吃,那时他刚来建水发展,基本一天两餐都吃在庙里,不仅吃五元的午餐,也吃三元的早餐(米线),这些年价格没有变化。
燃灯寺吃过斋饭,我们就近来到一家茶馆,这里除了卖茶水,也卖开水,供给周围的群众喝。“西门开水”在周边大家都知道,水好喝,这给茶馆奠定了基础。
坐下来花1.5元买杯茶,慢慢品尝,有些老年人会自己带茶叶,只要付一点开水钱就可以,除了这里价格低廉,他们是要一种氛围,会会老友,打打牌、下下棋,有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去处,让生活多一些情趣。
没坐太久,我们去看建水最古老的建筑,它就坐落在建水清真寺内,是古清真寺的一部分,
询问得知这古建筑还是元代的建筑,清真寺里的人告诉我这房子是清真寺始建时就有的,有707年历史了。
在中国,明清的建筑很多都被保护起来了,而元代的古建实在不多了,应该是很珍贵的。但是这房子缺乏必要的保护,有些岌岌可危,需要抓紧维修一下了。
下午我们回到客栈休息一下,乡下大哥带我去品尝“西门烧烤”,这是一家特别的烧烤店,也是一家网红店,曾上过央视,拍过专题片,是一家建水烧烤的形象代表店。(注:此店现在因动迁而停业)
店主老李热情好客,女儿小李漂亮人美。
而到了建水又怎么能不品尝一下建水豆腐呢?豆腐,是建水的一大品牌,而烤豆腐又是建水人最喜欢食品,市场里到处有卖包的小小的块状豆腐,而餐饮店也必备烤豆腐摊。
烤豆腐,成为建水饮食文化的品牌和代表,来过建水人,即便什么都忘了,依然会记得香香的烤豆腐。
老李说女儿的豆腐烤的好,而且摆放的也好看,这同女儿细腻的性格有关,做事认真,烤好的豆腐外焦里嫩,充满了诱惑,蘸上秘制的蘸水,轻咬一口,便无法忘记,从口齿到记忆,都牢牢的锁住了建水的魅力与味道。
夜色下我们往回走,路过建水陶艺人“疯子严刚”的作坊,喊我们进去喝茶。
疯子严刚是建水千百个制陶艺人之一,他不追求名分,但要养家糊口,所以每天要工作很长时间,除了喝酒,也没有别的嗜好,而他的作品,也是多以实用性为主,不仅要好看,更要好用,疯子严谨又认真。
但疯子又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制陶艺人,不仅我喜欢,还有很多人同他定制和购买。这也让他很知足,人生有酒有茶有朋友,还有对他陶艺的认可,足矣。
建水一日游最佳路线
如下:
1、建水燕子洞AAAA:
建水燕子洞位于建水县以东20余公里的泸江河谷中。洞分两层:上洞巨大,开口处为一已崩塌的落水洞,内部为厅状溶洞,洞内簇立石笋、石柱、钟乳石等。洞内原有一座三层楼阁,楼间一树穿堂而过,称为一箭穿三楼,后遭破坏;下洞高十余丈,洞顶密集钟乳石,沪江流入洞内的暗河段长七八公里。
2、建水文庙AAAA:
始建于元代,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云南建水文庙,以庙为学,是开启建水教育先河,兼有祭祀孔子和推广儒学功能的礼仪性建筑。其祭孔仪式分为巡游、迎圣和祭祀三部分,把展示祭孔的盛大历史场面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
3、建水朱家花园AAAA:
建水朱家花园景区位于建水古城中心翰林街中段,是清未光绪年间朱氏族人耗时30余年建造的一座百年历史私家毫宅,整座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五千多平方米。有大小房舍214间,天井42个。
建水石屏一日游攻略
建水白屏是很多人印象中比较有名气的一个旅游胜地,这里不仅保留了诸多令人心动的文物古迹,还有一系列的传统民俗元素,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下面给大家分享具体的攻略指南。
最先到了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这是座清代建的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
双龙桥坐落于建水古城西,大约五公里的地方,横跨泸江与塌冲河交汇之水面上,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桥。
此桥清乾隆年间先建三孔,到道光年间又建十四孔,由于连在一起,因此俗称“十七孔桥”。在桥中建有三层楼阁,两端还各有亭阁一座。
整座桥身都是用巨石砌成的,全长148.26米,宽度达3米,它的造型奇巧,非常漂亮,是我国现存的优秀古桥之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景点。
双龙桥是非常出“照片”的地方,可以远拍,也可以近景,特别是它的夕阳下,美极了。可惜我们今天遇到阴天,乌云沉沉,拍的照片不亮丽,不够精彩。
这就是“乡下大哥”的日常拍姿,一个精通英语,走过世界的人,到了云南,就成了一“农人”。
走到桥的另外一边,我就被一段铁路迷住了,很特别的铁路,比我们看到的铁路要窄,乡下大哥说这就是滇越铁路啊!是通往越南的!
滇越铁路:资料说它是东南亚地区一条连接中国昆明和越南海防的铁路,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十九世纪中后期,由法国人设计并规划建设。
滇越铁路分为滇越两段,其中越段1901年开始动工,1903年竣工通车。而滇段1904年开工,1910年3月30日竣工。
1910年4月1日滇越铁路全线通车运营。但这里的铁轨选择为法国标准的窄轨铁路,同我们看到中国铁路有很大不同。滇越铁路建成后,还被《英国日报》称之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
而今100多年过去了,铁轨依然在,而当年的车站也在,那么火车呢?这个线路还通车吗?
乡下大哥说还是通车的,但已经不是过去的蒸汽机车,现在是现代的旅游观光车,这里可以直接坐到石屏去,但想去越南,走的就不是这条路了。
接下来我们进村了,就在车站的不远处,叫新房村,这里有几户老宅,其中易家大院在过去是有名的大户人家,据说有钱并不是因为土地,而是家里有矿。
过去家里有矿同现在一样,都是非同寻常的富裕,所以这个院子很大,但后来又分给了穷人,据说是一下子住进来十七八户人家。
但是现在院子里几乎没有几户人家了,都搬走或者闲置不住了,只是看到一个老人在做饭,她热情的要我们进屋,但语言听不太懂,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宅院虽然有些残破,但看着房子的细节,看到了原主人的富有和情趣,正厅的门都是大幅的镂空雕刻,外面贴金箔,当年要多富丽堂皇啊。
所使用的都是优质木材,百年过去,依然保持完好的状态,所有的角度都是雕刻和花饰,真的好美啊。
使用的砖是雕花打磨的,而柱石也是雕刻的精湛唯美,祥云笼罩了。
最有趣在这里看到当年主人留下的一段“人生追求”:
百亩田,万卷书,琴三弄,酒一壶,朝出耕、夕入读,也非仙道也非佛,半是农家半是儒。
这段文字是墙壁上看到的,是百年前写就的。
当年这户人家是村里大户,家里有矿,过着富裕而悠闲的生活,而这些字所表达的意思正是主人的追求:有田、有书、有琴、有酒。
“半是农家半是儒”,就是最理想的生活,这不也是当下很多人想要的日子吗。
村口看见围了很多人,原来是收辣椒的,7元钱一公斤。云南人喜欢吃辣,也出产好的辣椒,但是农民抱怨种辣椒不挣钱。
我开玩笑说“可以尝一个吗?”一个大妈笑着说你敢吃?我还没有动,同来的小伙子抓一个咬了一口,然后嘴张开就合不住了,跑开去喊“水,快给我点水......”哈哈,不说了,现在想想都辣啊!
接下来又到了一座桥:马家营见龙桥。
这座桥修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6年),民国年间重修。其实这座桥同前面的双龙桥是一条路,这条路上还有几座桥,或者是规模比较小,或者年久不存在了。
这一条路现在看似乎是只有三、四米宽的小路,在过去这可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路,是通往滇南的主要道路,也是官道,或者说当年的“高速公路”,它的意义是非凡的,物资运输、军队调动、贸易交流、公文送达,甚至人员交往,都靠的是这条路,成为当年的“国脉”要道,怎么说都不为过啊。
在这里闲拍,河水中游弋的鹅,还有稻田里伸展的荷,乡村的风光很美。
再往前就到了石屏县境内了,最先看到的是一片大大水面,乡下大哥说这是异龙湖,它是云南的五大湖之一,小于滇池、洱海、抚仙湖,大于杞麓湖。
异龙湖的周长有150华里,现在环湖建设完美了的彩虹栈道,非常适合跑步、骑行和游玩,是不是很漂亮。
这时临近中午了,乡下大哥带我到湖边豆地湾村的一家小餐馆吃午饭,这里有几家小饭店,主要是烧烤,而客人也都是本村或路过的司机。
在石屏与建水一带,再小的餐馆也会有烧烤摊,主要是烤豆腐,这是餐馆的标配。当地人喜欢吃烤豆腐,即便是吃一碗面,也会加一块烤豆腐,这也是流传很久的餐饮习俗了。
我们要的是石屏大块豆腐,开始是豆干的状态,随着热度增加,里面开始鼓起来,外面也娇嫩了,这时就烤好了。按当地人的习惯是用手撕开蘸佐料(蘸水)吃,我们让老板给切开装盘了。
但老徐怎么能让我们只吃豆腐,又要了烤肉、烤鸡胗,还有烤猪皮。别的不表,这烤肉皮,有多少人吃过?是不是疑问又期待它的口味如何了?
最先烤好的是五花肉,当地的土猪,早上宰杀,略腌制,加一些辣椒面等烤料,烤好后剪成小段端上来,这也太香了,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烤猪肉。
这一餐好吃,而且不贵,过去很久了依然留恋这滋味,似乎还在齿间飘荡着不肯散去。
午饭后,乡下大哥打开导航,我们继续寻找他设定的旅行线路,我们先去石屏的秀山寺。
秀山寺位于云南省石屏县城西南大约15公里,它始建于唐代,原名真觉寺,明代末年更名为秀山寺。我到云南发现这里很多的寺院是佛、道、儒三教合一,反映了云南宗教的包容与开放性,或者说这里的信仰并不排他。
寺院里绿化很好,郁郁葱葱,种满了植物,其中有不少是古树,如唐代的樱花,宋代的梅花、元代的罗汉松、清代的桂花等,要是开花季节,可想象这里的灿烂和芳香。
这里建筑古旧,环境幽静,是一处修行的好地方啊。
幽静的寺院,走走转转,未见僧人,也未见香客,闲拍了很多照片。
接下来我们来到石屏县城西十公里的宝秀镇郑营村,这是一个古建筑成堆的小村庄。
最先看到国家级文保单位:陈氏宗祠。
这是清末进士,主持修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的云南实业家陈鹤亭(名陈钧)在1925年所建设的。
郑营陈氏宗祠是由祠门、莲池、石桥、中殿、正殿、偏殿、楼阁等建筑组成的,两进四合院的建筑群,总占地12400平方米,这些建筑可能不到100年的原因,有了很多似乎是现代建筑元素。
这个建筑规格很高,应该花费了不少的财力,而在细节上追求精美,特别是带有石狮子的柱石,雕刻的不仅唯美,也很大胆,其他处很少见到这种标准。
郑营村里还有一个郑氏宗祠,也是国家级文保单位,郑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现在依然是完整的保留着。
可惜这里的大门紧闭,乡下大哥说来过好几次了,但一直没有见开过门,可能还在维修中,但是看看房梁上的雕梁画柱,就可以感觉到它的精美与不俗了。
天下起了雨,孩子们匆匆的走过。现在正营是省级文化名村,也被誉为“云南第一村”,这里的历史上是非常的有名气和人才辈出,财源滚滚啊!他们祖先是多么的勤劳与智慧啊。
郑营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古村内是用姓氏和地理环境命名的三街九巷,街道是青石路面,这里民房多是坐南朝北的大四合院。全村曾有403座四合院,现在完整的四合院还有28幢。
最后我们拜访了“陈氏民居”,就是清朝进士陈鹤亭故居,前面已经说过了他建的“陈氏宗祠”。
我不知道陈鹤亭(1874-1931)是不是正营最有钱、最有名望的人,但他的履历很不简单。
他是清末进士,辛亥革命后担任蔡锷的参事、内务司长,后担任个碧铁路总经理,创立三个铁路银行,主持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临石铁路”。
陈鹤亭一生除了干实业,还热心教育,资料说他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将百年的神祠资产移拨兴学,并创建郑营小学,村中子弟悉数劝导入学,成为石屏全县的翘首。
陈鹤亭故居是郑营村占地面积最大的民国年间的建筑,这里保存完好,就个人故居而言,可以说是精美到了极致,被誉为“散落民间的珍珠”。
整体的建筑细节非常完美,似乎就是一个可以打包带走的绝美工艺品。
陈氏故居最大的特点是整体都是花卉的图案雕刻,很少见到有人物,动物也少,这可能同主人的追求与喜好有关,而这些木雕不仅仅是浮雕,还有多层次的立体雕,美轮美奂。
古宅建筑或许同主人的身份与地位有关,他突破了传统建筑的美学认定,融入了自己对艺术的思维,陈氏故居如果细看,是有很多自己特色的,这也使它同主人的身份与文化相匹配,在我看到建水与石屏几十个古宅中显得不同和记忆深刻。
建水石屏一日游介绍
建水白坪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文物古迹,还有一系列传统民俗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这里有一份详细的策略指南。
先去了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是清代修建的三亭十七孔大型石拱桥。
双龙桥位于建水古城的西部,大约五公里远,横跨在庐江和塔冲河的交汇处。它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已被列入中国造桥史上。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桥。
这座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有三孔,道光年间有十四孔。因为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俗称“十七孔桥”。桥上有三层亭子,两端各有一个亭子。
全桥由巨石建成,全长148.26米,宽3米。它的造型别出心裁,非常漂亮。是中国优秀古桥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景区。
双龙桥是一个很“照”的地方,可以从远处拍,也可以近距离拍,尤其是在夕阳下。它非常漂亮。可惜今天遇到了阴天,乌云密布,拍出来的照片不够明亮刺激。
这是“乡下老大哥”的日常姿势。一个精通英语、走遍世界的人,到了云南就成了“农民”。
走到桥的另一边,我被一段铁路迷住了。那是一条特殊的铁路,比我们看到的那条窄。乡下大哥说这是滇越铁路!是去越南的!
滇越铁路:资料显示,是连接中国昆明和东南亚越南海防的铁路,也是中国西南第一条铁路。19世纪中后期,由法国人设计规划。
滇越铁路分为两段,其中越南段于1901年开工,1903年建成通车。云南段于1904年开工,1910年3月30日竣工。
1910年4月1日,滇越铁路通车。不过这里的轨道是法国标准窄轨铁路,和中国铁路有很大区别。滇越铁路建成后,也被《英国日报》称为世界第三大工程,堪比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
现在100多年过去了,铁轨还在,当年的车站也在。火车呢?这条线还通车吗?
乡下大哥说还通车,但已经不是过去的蒸汽机车了。现在是现代旅游观光车。这里可以直接去石屏,但是要去越南就不走这条路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离车站不远的村庄。它叫做方鑫村。这里有几栋老房子,其中易家院是过去有名的大房子。据说钱不是因为土地,而是因为家里有矿。
以前家里有矿,跟现在一样,异常有钱,所以这个院子很大,但是后来分给穷人了。据说一下子搬进来17、18户。
但是现在院子里几乎没有什么人家了,都搬走了或者闲置了。我们只是看到一个老人在做饭,她很热情地想让我们进屋,但是她语言理解不好,不知道说什么。
虽然房子有些破,但是看房子的细节,就能看出原来主人的财富和兴趣。大雄宝殿的门都被雕了很大的镂空,外面贴了金箔。当年是多么宏伟啊!
所有使用的优质木材经过一百年仍然完好无损。所有的角度都经过雕刻和装饰。真的很漂亮。
所用的砖经过雕琢打磨,而柱子精致美观,云雾缭绕。
最有意思的是在这里看到了主人当年留下的一个“人生追求”:
百亩良田,万卷书,琴三巷,一壶酒,早耕晚学,非仙非佛,半农半儒。
这段话是在墙上看到写的
在村口,我看到围了很多人。原来是个辣椒收藏家。7元钱一斤。云南人喜欢吃辣,产的辣椒也不错,但农民抱怨种辣椒不赚钱。
我开玩笑说:“我能尝一个吗?”一个阿姨笑着说,你敢吃吗?我还没动。同来的男孩抓了一口,然后嘴张开了,合不上。他边跑边喊:“水,快给我点水”哈哈,不说了。现在想想都辣!
然后是一座桥:马家营看龙桥。
这座桥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6年),民国重建。其实这座桥和前面的双龙桥是一条路,这条路上还有几座桥,要么规模不大,要么存在时间不长。
现在看来,这条路似乎是一条只有三四米宽的小路。在过去,它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路,是通往滇南的主要道路,也是官道,或者说是当年的“公路”。它的意义非同寻常。物资运输、军队动员、贸易往来、公文传递,甚至人员往来都依赖于这条道路,它成为了当年的“国脉”要道。
在这里,乡村的景色很美,鹅在河里游泳,荷花在稻田里蔓延。
再往前,我们到达了石屏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水面。乡下大哥说是异龙湖,云南五大湖之一,比滇池、洱海、抚仙湖小,比杞麓湖大。
异龙湖的周长是150里。现在完美的彩虹栈道就建在湖边,非常适合跑步、骑马、游玩。是不是很美?
此时已近中午,乡下来的大哥带着我去湖边斗地主湾村的一家小饭馆吃午饭。这里有几家小餐馆,以烧烤为主,客人都是村里的司机或者路过的。
在石屏、建水一带,即使是最小的餐馆也会有烧烤摊,以烤豆腐为主,这是餐馆的标准。当地人喜欢吃烤豆腐,即使吃一碗面,也会加一块烤豆腐,这也是由来已久的用餐习俗。
我们要的是石屏的大块豆腐。一开始是豆腐干状态。随着热量的增加,内部开始膨胀,外部变得酥软。这时,它被烤熟了。按照当地的习俗,就是用手蘸着调料(水)吃。我们让老板切好,装盘。
但是老徐怎么能让我们只吃豆腐,却要烤肉、烤鸡胗和烤猪皮呢?没有,这种烤皮有多少人吃过?你还想知道它的味道吗?
第一道烤的是五花肉,当地土生土长的猪,早上宰杀,稍加腌制,加一些辣椒面之类的烤料。烤好后切成小块端上桌,太香了。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烤猪肉。
这顿饭好吃又便宜。时间久了还是很怀念这种味道,好像还在牙缝间飘着。
午饭后,乡下大哥打开导航,我们继续寻找他设定的旅行路线。我们首先去了石屏的秀山寺。
秀山寺位于云南省石屏县西南约1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原名真觉寺,明末改名秀山寺。去了云南,发现这里很多寺院都是佛、道、儒的合一,体现了云南宗教的包容和开放,或者说这里的信仰并不排外。
寺内绿化良好,郁郁葱葱,植物繁多,多为古树,如唐代的樱花、宋代的梅花、元代的罗、清代的桂花等。如果是在开花的季节,你可以想象这里的壮丽和芬芳。
这里建筑古老,环境幽静,是个修行的好地方。
安静的寺庙,走来走去,没有和尚,没有香客,拍了很多照片。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石屏县城西10公里的宝秀镇嬴政村,这是一个有着成堆古建筑的小村庄。
首先看到的是全国文保单位:陈氏宗祠。
1925年由清末秀才、云南实业家陈鹤亭(本名陈钧)修建,主持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私人铁路。
陈政的祠堂由祠堂、荷塘、石桥、中堂、正殿、侧堂、亭台等建筑组成。有两个庭院的建筑总面积为12400平方米。这些建筑的历史可能不到100年,有很多看起来是现代建筑的元素。
这座建筑规格很高,应该耗费了不少财力,同时追求精致的细节,尤其是带石狮的柱子。雕刻不仅漂亮,而且豪放,这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嬴政村还有阿正祠堂,也是全国文保单位。郑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至今保存完好。
可惜这里的大门是关着的。乡下的大哥说了好几次,都没见过开的。可能还在修。但如果你看看房子的雕梁画栋,就能感受到它的精致和美丽。
开始下雨了,孩子们匆匆走过。现在嬴政是省级文化村,也被称为“云南第一村”。历史上非常有名,人才济济,财源滚滚!他们的祖先是多么勤劳和聪明。
嬴政村有600多年的历史。古村里有三街九巷,以姓氏和地理环境命名。街道是青石铺面,这里的房子大多是南北向的大四合院。村里以前有403个四合院,现在有28个完整的四合院。
最后,我们参观了清代学者陈鹤亭的故居“陈故居”。如前所述,他建造了“陈氏宗祠”。
我不知道陈鹤亭(1874-1931)是否是嬴政最富有、最有名的人,但他的履历并不简单。
他是清末进士。辛亥革命后,任蔡锷参赞兼内务主任,后任毕铁路总经理,创办三家铁路银行,主持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私人铁路——毕铁路。
陈鹤亭一生致力于实业,也致力于教育。资料显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将一座百年神社的资产转让,以促进学习,创办了嬴政小学。村里的孩子都劝他们入学,这成了石屏县翘首以盼的事。
陈鹤亭故居是民国时期嬴政村最大的建筑。这里保存得很好。就个人故居而言,可以说是精致到了极致,被誉为“散落民间的明珠”。
整体建筑细节完美,仿佛是一件可以打包带走的精美工艺品。
陈故居最大的特点是整体用花卉雕刻而成。人物和动物很少,可能和主人的追求和喜好有关。这些木雕不仅是浮雕,还有多层次的立体雕刻,美不胜收。
古宅的建筑可能与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有关。他突破了对传统建筑的审美认知,融入了自己对艺术的思考,细看的话,陈故居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也让它与主人的身份和文化相匹配。在我在建水和石屏看到的几十栋古宅中,它与众不同,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