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觉醒年代是哪一年的事情
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期间的事情,整个电视剧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相约建党。这部剧只要通过主人公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中国的先进思想分子,为中国的思想崛起所做的一些努力与奋斗。
刚开始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中国,他看见满目疮夷的中国,提出了20年不谈政治的口号,他认为从政治上来解决中国问题是不可行的,必须从国民的思想性,从根源性来解决问题,因此他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唤起国民的觉悟,让国民从思想上认识到,我们要拯救这个国家,必须要改变思想,倡导民主与科学。《新青年》的影响极大,在中华民国迅速掀起了一股狂潮,知识分子争相购买他的报刊,阅读他的精彩的文章,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李和胡等也纷纷加入,进行《新青年》的同人编辑,将《新青年》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是在五四运动的时候,陈独秀逐渐意识到,仅仅只是从思想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20年不谈政治是不可行的,要想改变国民的思想性,必须要和政治所挂钩,只有人民大众都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都参与到这个国家的改变之中来,才能真正的改变国家。前者是思想启蒙,后者是从行动上拯救国家。五四运动时期,先是学生崛起了,继而是工人,农民,全体人民联合起来,国民的民主觉悟提升了国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因而我们说五四运动是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一个飞跃。
在第三部分相约建党中,因为逃避政府的追杀,陈李二人共同前往上海,在路途中,他们不断的看见从各个地方来的难民,他们被这个满目创意的国家逼迫的无法生存,看着他们满是沟壑的脸,陈独秀和李大钊流着泪相互约定,一定要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人民的党,让我们自己的人民能够有所庇护。正是在这一群有大爱的,有爱国之心的先进者的引领下,现在的我们才会拥有一个如此和平美好的社会。
觉醒年代的结局如何
觉醒年代的结局是一大成功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
在结局里面不仅一大成功召开,而且感触到我的是陈延年和陈乔年在最后也终于看清了时势,一直坚持无政府主义的他们知道无政府主义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最好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在最后他们都开始坚信马克思主义,唯有马克思主义方能救国!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内心都在为他们高兴,因为陈延年和陈乔年最终和陈独秀的思想走到一块了。
整部剧下来,没有哪一出剧情是让人不感动的,通过看这部剧仿佛让我看到了每一个人物就站在我的面前,通过看这部剧让我对以往书本上的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之前老师给我们讲历史的时候,我们便知道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他们是怎样的厉害。而在这部剧里面,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之后又到了北大当文科学长,蔡元培先生也是我们没有想到过竟然是这么温柔的一个人,还有李大钊、胡适、辜鸿铭、鲁迅等,这些在觉醒年代中都是鲜活的人物,他们有各自的性格、各自的特点,但是作为那个年代的人是最先觉醒的一批人。
这部觉醒年代里面,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平时都不会多想到的内容,除了思想,他们身上的优点也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去学习。
这部剧里面除了有老一辈的人物,也有像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一众青年才俊,在他们在那个年代作为青年,肩上有着重任,那就是好好学习,学习更多先进的思想,为振兴中华而寻求道路。在剧里面的他们有着满腔热血,知道为了保卫祖国土地而去用自己的方式斗争。真的是很让人感动。
没有以前的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们。“让我的子孙后代留下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这是陈乔年被害前说过的话,他们当时所做的一切斗争,都是为了现在的我们,为了今日之繁荣昌盛的中国。在那些艰苦的年代,我们的人被别人欺负过,挨过寒冷,挨过饥荒吃不饱饭的日子,那种感觉作为后辈的我们想想都为他们心疼。
正是因为经历过许多磨难,我们才应当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我想觉醒年代之所以拍出来给我们看,也是想告诉我们,在那个年代虽然很,苦但是却有很多人在给我们的后辈铺垫通往幸福的道路。因此,我很想对李大钊同志他们说,感恩有你们。
觉醒年代真实度高吗
最打动我的人不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大咖,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郭心刚。郭心刚最打动人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郭心刚听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山东即将不保,他独坐河边,忧从中来,一夜白了头;二是郭心刚割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拖着病体参加五四运动,结果肺病发作,吐血不止,郁郁而亡。
郭心刚纯净的、没有丝毫杂质的爱国之情,看得人热泪盈眶,我问了一下周围的人,他们几乎都是流着泪看完郭心刚这二段故事的。不过,《觉醒年代》是电视剧,电视剧不一定真实,那么,郭心刚和他的故事是真人真事吗?
郭心刚的历史原型,其实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五四英雄郭钦光。
(郭心刚在河边坐了一夜,一夜白头)
01农民出身,并非登州总兵之子
在《觉醒年代》里,郭心刚是山东人,乃山东登州总兵之子。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时,郭心刚父亲兵败,失了青岛,此后青岛成了郭心刚父亲的心病。郭父临死前告诫郭心刚,若是哪天政府收回了青岛,定要“家祭无忘告乃翁”。
其实,真实历史上的郭钦光,根本不是山东人,他是今天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龙马乡尾搪村人。郭钦光父亲也不是军官,而是一介农民,无权无势。郭钦光1896年出生,因为聪明好学,能说会道,其父其兄下定决心,努力种田以助郭钦光跳出龙门。郭钦光也没有辜负父兄,于1913年考入广州初等师范学校,1917年夏天又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觉醒年代》将郭钦光改名为郭心刚,将郭钦光出身地改为山东,将郭父由农民改为总兵,本是为了让观众觉得他的爱国激情来得合情合理,易于理解。然而我认为大可不必。要知道,五四之时,中国觉醒的民众已经很多了,此前中国经历了甲午战败、维新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大事件,人们思想上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启蒙,爱国之心已然被唤起。尤其是出国留学生和国内那些接触了新思想的青年学生,他们受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启迪,已经成为最先觉醒的一部分人,站在了爱国、救国的第一梯队。
0220岁,反袁急先锋
郭钦光在广东省初级师范学校学习三年,而广东是革命派活动的中心,其思想不自觉地会受到影响。
郭钦光留在广州师范最为浓墨重新的一笔是“反袁”。
191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袁世凯谋划称帝;这一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这一年,蔡锷举起反袁旗帜,发起护囯运动;也是在这一年,阵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在时局如此激荡的时刻,郭钦光心中觉醒的爱国激情无法抑制。
为了反对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郭钦光在广东师范学校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他还联合广东其它学校,在广州东园召开“国耻大会”。郭钦光在“国耻大会”慷慨陈词,悲愤而激动,竟致于当场呕血,在场同学们的情绪由此被调动起来,场面达到高潮。
不过,呕血让郭钦光身体受损。这一年,郭钦光才20岁。
0324岁,热血红青岛
1917年,郭钦光入北大预科班读书。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郭钦光参与其中,思想上又有很大进步。
1919年5月4日下午,因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以北大为首的北京13所学校组织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五四运动由此而爆发。
不巧,此时的郭钦光身患肺病,本该住院治疗,可是他不愿错过机会,于是强撑病体,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到游行队伍之中。
当游行队伍冲向外交部家属楼赵家楼,找寻卖国贼曹汝林时,有两件事刺激到了郭钦光:一是曹汝霖卫兵殴打学生;二是军警逮捕了32名学生,拒不放人。郭钦光觉得,学生们游行是爱国之举,北洋政府怎么能将爱国学生当犯人抓起来呢?他不能理解,气愤不已,再次呕血不止,直至晕厥,同学们立即将他送进法国医院抢救。
(郭心刚体力不支)
郭钦光在医院里躺了三天,三天里,他最关心的是被捕学生有没有释放这个问题,当他得知学生没有被释放,对北洋政府更加失望。郭钦光又开始吐血,终于在5月7日亡故,年仅二十四岁。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陈独秀给他的挽联是:
“君去矣,甘将热血红青岛;我来也,不许狂奴撼泰山。”
04群情激愤、蔓延全国的追悼会
郭钦光的死,不仅在北京大学,而且在全北京、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悲愤的情绪在学子们心中漫延,全国各地的学校争相举办追悼会,悼念郭钦光。
(陈独秀给郭的挽联)
5月12日,天津市中等以上学校组织一千多人在河北公园举行追悼会悼念郭钦光;5月18日,北京市中等以上学校组织五千多人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举行追悼会悼念郭钦光;5月20日,海南文昌,郭钦光家乡的学生们在罗峰高小举行追悼会悼念郭钦光;5月26日,广州市中等以上学校组织学生在高等师范学校举行追悼会悼念郭钦光;5月31日,上海学生在西门公共体育场举行追悼会悼念郭钦光……
追悼会期间,学生们激情迸发,把追悼会办成了演讲会。北大学生许德珩激情演讲:“我们今日追悼郭君,实际是追悼我们自己,因为郭君未了之事业,全凭我们继行其志啊!”学生孟成宪认为害死郭钦光的罪魁祸首是日本人,于是将自己所戴东洋草帽扯下,撕得粉碎,扔到地上。与会学生中戴东洋草帽者一一效仿,顷刻间,空中,地上皆是东洋草帽残片……学生们从此开始抵制日货。
一系列追悼会,卷起一阵阵思想上的旋风,激荡着学子们心中的爱国热情,将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运动推向高潮
《觉醒年代》经典台词
1.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光明!
2.让我们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陈乔年
3.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跪下。——陈延年
4.民众觉醒了,中国才有希望。
5.“一起探索一条救国救民的光明之家,虽九死其犹未悔。”
6.中国是我们自己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
7.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8.君去矣,甘将鲜血红青岛。吾来也,不许狂奴撼泰山。
9.一手托着国格,一手托着公理,失去哪一个都是对国家的犯罪。
——陈独秀
10.如果我嚷几声,能叫醒那几个人,我就绝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钱玄同
11.鲁迅:“药在何处?寻药之人又是谁?”陈独秀:“我,我们。”
12.国无大学,无国家藏书楼,无博物馆,无美术馆,乃可耻耳。——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