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临汾天寿山世尊院供奉的谁
观世音菩萨。这座寺院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时期,共供奉着三尊佛像: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和广目王菩萨。每年都有大批信众前来朝拜,许愿,希望能够得到天寿山世尊院的庇佑,并有所成就。
临汾天寿山有月老殿吗
没有。天寿山原本有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名字——黄土山。因为朱元璋所定下的帝后合葬制度,朱棣为徐皇后选择陵地,同样也是他百年后的长眠之地。后来陵寝选在昌平黄土山,黄土山也因此改名为天寿山。临汾天寿山没有月老殿。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莺飞草长,或携友结伴,或举家出行,到公园、郊野、海滨、山谷去,走进大自然,一定会心旷神怡,倍添生活情趣。
临汾天寿山营业时间
09:00-17:00。天寿山有多个,如位于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临汾市天寿山等。以昌平区天寿山最为著名,其中昌平天寿山原本有一个普通名字叫黄土山,其中,临汾天寿山营业时间是:09:00-17:00。
临汾天寿山在哪里
天寿山位于尧都区魏村镇西北。
俗称南老爷顶,与洪洞县青龙山的北老爷顶遥相呼应,天寿山海拔1080米。登上峰顶环顾四野,三面环山,群岭逶迤,唯东面山下,沃野染碧。汾河如银带,阡陌间村落棋布。段玉龙说,相传天寿山以前为白虎山,与青龙山呼应。后来有位朝廷官员(有说是山东来的,有说是平阳府的当地官员)来到此地,欲上山游玩(或祭拜),一听山名便不想去了,因为此官员属羊,寻思着白虎克羊不吉利,可是其身边聪明的师爷看出了官员的心思便建议官员将此山更名为“添寿山”。官员听后大喜,便将白虎山更名为“添寿山”,意为凡上山者均可添寿。后来人们也习惯将“添寿山”叫成其谐音“天寿山”,延续至今。关于天寿山名字的来历,如今已无法考证,只能是传说了。但是,天寿山上的玄帝宫等宫殿的来历,确有石碑记载。
《尧都胜迹》记载,天寿山老爷顶古庙始建于东汉初年。建武元年(25年)刘秀称帝,中兴汉朝,不久即诏令在平阳天寿山建庙,并划定所经界限,界内石土悉归于寺院,免除其租赋钱粮。魏晋北朝屡有增建。唐贞观开元之际,兴建真武神殿,殿宇更加巍峨壮观,因此寺地高风爽,取名清凉寺。后世佛教僧徒主持此寺,遂名世尊院。明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信士马俊重修寺院,院属地土尽开辟归山,且勒碑寺内,以杜豪强兼并之念。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大震,寺宇尽毁,僧众死难。康熙六十年,临、洪、赵三县协力,民众配合重建了寺庙。至此,宫殿房舍栉比鳞次,香火缭绕,气象森严。每年三月三、九月九春秋两次庙会,临、洪等县威风锣鼓集聚中极顶,蒲州梆子登山助兴,远近商贩蜂拥而至,热闹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