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峡口古城一日游攻略 峡口的山丹峡口古城

本文目录

  1. 关于山丹峡口古城的诗句
  2. 峡口的山丹峡口古城
  3. 山丹古城堡的峡口古城堡

关于山丹峡口古城的诗句

1.描绘边疆古城的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唐]卢纶

(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戍断无烟。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上,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凉州曲作者:王翰

2.求关于千年古城的诗句

千年古城(散文诗)文/吕和义

在没有遇见你的地方遇见你。

大约是千年之前。

这千年的岁月,你是如何过来的?我不知道。

千年之后,我在轮回之中遇见了你。

你古铜色的肌肤,如同我古铜色的思念,一思就是千年。

你就是我千年前的情人,永远不老。

千年之后,我与你相遇,无了言语的交流,多了的只有眼睛的融合,只有心灵默契的交流。

千年之后的血与水相融,兑换出来的,我不敢想象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千年之后的泪水与血相融,兑换出来的,我不敢想象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味道。

千年的古城啊,我千年的情人。

3.描写昭化古城的诗词

昭化古城在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原名益昌县,后才改为昭化县。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其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

描写昭化古城的诗词有

1.清代张船山的诗:“两水依然绕县流,唐代仙吏古无俦,榷茶独喜焚帝诏,腰笏何妨行画舟。碑下耕农应堕泪,桑阴桑妇不知愁。咸通进士孙樵笔,常令行人重利卅。

2.《寄黄龙清老三首》(黄庭坚)

风前橄榄星宿落,日下桄榔羽扇开。

昭默堂中有相忆,清愁忽遣化人来。

3.《和吴子华侍郎令狐昭化舍人叹白菊衰谢之绝次》(韩偓)

正怜香雪披千片,忽讶残霞覆一丛。

还似妖姬长年后,酒酣双脸却微红。

4.《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李隆基)

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

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

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

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

5.《奉和正日临朝应诏》(李百药)

化历昭唐典,承天顺夏正。百灵警朝禁,三辰扬旆旌。

充庭富礼乐,高宴齿簪缨。献寿符万岁,移风韵九成。

4.描写故乡的诗(山丹)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古诗十九首3、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描写家乡的诗句。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6、人人尽道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7、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描写家乡的诗句。

——薛道衡8、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10、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11、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1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1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1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15、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16、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1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1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0、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蓉2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4、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25、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26、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望采纳,谢谢。

5.形容古镇的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送人游吴】唐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山丹峡口古城一日游攻略 峡口的山丹峡口古城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4、【龙门镇】唐杜甫

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不辞辛苦行,迫此短景急。

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旌竿暮惨澹,风水白刃涩。

胡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

5、【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唐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6.描写“河西走廊”的诗句有哪些

1、

豪迈祁连拥古城,霜风猎猎卷危旌。

一行鸿雁缤纷去,百座沙丘络绎行。

月下无人修栈道,阵前有马踏军营。

家园回望多征戍,梦里犹闻鼓角声。

2、

河西一带又逢春,老树繁花满目新。

万里祁连横入雪,千秋栈道碎成尘。

阵前点将风雷疾,纸上收兵字句真。

大好江山应未改,其间难觅旧时人。

3、

回眸边塞几多情,秋去春来万木荣。

收起祁连长画卷,铺开河水小涛声。

黄沙漫漫征人去,岁月悠悠侠客行。

梦里依稀烽火又,千年战事不分明。

简介:

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古称雍州,简称“河西”,晋朝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在此建都。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称雍凉之地,是古凉州、雍州的属地,治所所在地。

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与第一站、丝路西去的咽喉;这里汉时即设四郡,是汉朝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后来又因诸多山脉的天然阻隔,成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战火的栖息场所。

东周春秋时为被西戎占领,战国先秦时被月氏人占,后被匈奴攻破,占领建城池。在公元前1年已经有了经贸和宗教往来的古道,后汉武帝刘彻初设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后武威郡分张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其并入华夏版图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河西是甘肃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位于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新疆边界以南,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南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的地方,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

地位: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缩影。古代丝绸之路在这里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不绕路走,而非要经过当时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西汉霍去病出凉州西击匈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方的国有企业山丹军马场,打通古道,汉朝正式设立河西五郡,将其纳入中国版图。

东汉的董卓、韩遂是西凉太守,后来赫赫有名的马氏家族在西凉起家,大家耳熟能详的西凉马超就是出生在河西走廊的凉州,还有威震华夏的西凉铁骑都来自这里。

峡口的山丹峡口古城

峡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乃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扼甘凉咽喉,锁金川大地,军事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峡口历史记载最早起于汉代,称泽索谷,刘昭帝(刘弗陵)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为防御匈奴入侵,置日勒都尉,屯兵设防,移民屯田。明清时期扩大防卫,属山丹卫管辖。明万历元年(1573年),巡扶都御使廖逢节率兵重修加固峡口古城,增设防御设施,内为土夯,外为砖包,辅以石条为基,固若金汤,又称“生铁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都司赵良臣在石碑上题名“峡口古城堡”,至今已400多年历史。峡口古城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为长方形结构,开东西两门,关城与瓮城相配,东门直通石峡山口,西门与瓮城相连。城内官府、营盘、民宅、商铺、马号等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城下环池萦绕,城上楼橹华具,背依汉明长城,与周边新河驿、定羌庙、水泉子驿等驿站相连,辅以列障、熢燧,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历史上的峡口城肩负着官吏接待、军粮供给、通邮通商等职能,政治、军事、文化地位十分突出。

在历史长河中,峡口古城作为丝绸之路的一个点、一个窗口,承载了丰厚的人类文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明长城,巨壁游龙,列障序雁,穿行横亘,蜿蜒近百里,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土筑长城,现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誉为“中国的露天长城博物馆”。明嘉靖三十二年刑部郎中陈棐奉敕巡察河西事务,路经石峡口见地势十分险要,大有“马不双辔、车不双驾”之势,于是在巨壁之上镌刻“锁控金川”四个大字,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存于古城中的过街楼,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民国(1914年),雄居古城中央,为砖石土木结构,二层横梁悬挂“威镇乾坤”牌匾,为清代秀才高鼎所书,古朴沧桑,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峡口村附近及汉明长城内外,发现大量的古岩画,羊、狗、牛、鹿、骆驼等图案栩栩如生,形状各异。据文物专家鉴定为战国时期游牧民族用刀斧雕刻成形,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见证了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息生存。最为典型的石刻有明万历四十八年都司甘胤在巨石上雕刻的“天现鹿羊”四个大字,遒劲有力,距今已400多年。现存于峡口古城周边的烽遂有十多处,其中以金山子烽火台保存最为完整,较为典型。古营盘、硝堆、敌角墩、栈道、接官厅遗址清晰可辨,影射出当时峡口城屯兵设守、刀光剑影、风烟如云的古驿景象。

古峡口饮水是从瓷窑口用陶瓷灌将水引入古城使用,有石碑记载:“明万历年古浪都司指挥同志甘胤引水济堡”。座落于汉明长城脚下的两口古井,据说是当时修建长城和供守兵用水而挖建。至今井水清而旺,从未干涸。一口改为丰城大井,一口改为红军井,现为生活用水。现存的簸箕湾墓群为清代墓群,据考察当时驻守峡口的将领、士兵死后都在这里下葬,面积约1000平方米。古峡口传奇故事众多,有“石燕高飞”、“石峡风云”、“日勒翻影”的传说,有《狄青的传说》、《杨满仓征西》、《王进宝鞭扫大草滩》等传说,其中《狄青的传说》广为流传,说狄青修复长城,积疾身杀,部属找来能工巧匠,用石头雕刻出一口千年不朽的石棺。狄青身穿闲水宝珠汗衫,葬于石峡口的山洞中,将石峡口的潺潺流水堵塞,于是河水猝然干涸,后来连年干旱,人们就发出“谁能找到狄青的坟墓,富比山丹一县人”的千年期盼。历代文人学者,赋吟峡口的诗词歌赋有30多首,其中唐代诗人陈子昂“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明代岳正《石峡晚翠》“石峡嵯峨胜禹门,万年古迹到今存。两山张掖如鸾峙,一水中流似马奔”等诗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山丹古城堡的峡口古城堡

峡口古城堡位于县城南80里,坐落于石峡山口而得名。远在汉代,石峡山谷被称为泽索谷。为了防御匈奴入侵,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就在泽索谷置日勒都尉,屯兵防守。唐时这里设和戎城,戎是兵戈武器,也是军旗的代称。和戎即是和息兵戈之意。以后历代王朝都以兵防要地而被重视。

石峡山两山对峙,道路曲迂,宽不过百尺,长约5华里之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刑部郎中陈棐以奉敕恤全陕前左给事中身份视察河西兵防,途经石峡谷,欣然奋笔在峡谷北山峭壁上题写锁控金川四个大字,以示此地之险要。随之镌刻,成为胜迹。在锁控金川对面西山的峭岩下有明清时期住兵防守营垒的遗址,当地人称其为营盘台子。

峡口古城堡始建年代已无文献可考。现在残留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古城堡东西长约4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呈长方形,加上西边关城(外城)总面积约19万平方米。古城开东西二门,东西走向的街道贯通全城。城内的衙署、寺庙、铺店、营房、马号、民舍布局严谨,井然有序。城垣高厚,内为土夯墙体,外为砖包,十分坚固。城上矮墙、裙墙、楼橹毕俱,城下壕池环绕,关城瓮城相配,气势壮观。城门洞全用砖砌,中间灌以生铁铸缝,固若金汤。东门直通石峡口,西门与外城相连,北面紧依长城。周围烽燧棋布,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明万历元年(1573年)巡抚都御史廖逄节为防御之需,动用民力,对峡口古城接帮加固,增设悬楼、敌角台等防御设施。据《甘镇志·兵防》记载,明代峡口常驻兵702员。峡口古城除了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外,在邮传、递运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时设峡口驿站,置设兵甲40名,马骡41匹,专司驿务。设峡口递运所,置兵甲22名、车牛23只(辆),专司递运。在古城东石峡谷中置停云铺,古城西十里置丰城铺,每铺置甲军5名,专司急递。两铺与峡口古城相望,互成犄角。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石峡山口建马场一处,牧养军马,人们又称石峡口山为马场山。

清初置峡口营,顺治年间(1644―1661年)置千总一员,率兵防守。康熙十三年(1674年)升为守备。雍正七年(1729年)又将守备升格为都司,自此成为定制,沿至清终。清代峡口营有军马守兵195员。清沿明制,在峡口古城仍置峡口驿,置兵夫19员,马60匹,专司驿传。古城西门外置峡口塘,置夫兵6名,马16匹,专司塘务,并为过往官差行人提供用水。

驻兵担负守关御敌的责任,平时操练兵马,鼓角相闻,沙场点兵。清晨,号兵到城墙上吹号。号声一响,马夫备上马,骑士们骑着一色的马奔入教场,跑马射箭。将军在演武台上观看。红旗一招,武士出阵,黄旗一招,开弓射箭,天天如此。每年八月十五日参加甘州提标营合大操(比武),峡口营的马最壮,武士的武艺最高,常得第一。

峡口都司最后一任戴尚武,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逝世,年逾八旬,人称司老。村民戴学俭家有一块石碑题石峡口堡,四个大字和钦赠都司衙门戴尚武几个小字,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峡口古堡有一古建筑过街楼,建于城中心街道上,为明代建筑。每天甘凉过客都要穿楼而过,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维修时移建于现在靠北门的位置上。民国三年(1914年)悬一大匾,由清秀才高鼎楷书威镇乾坤,古朴苍劲。

明清时期的峡口人不种地,不纳粮,孩子生下来就吃皇粮,男人当兵守关,随带家眷。现在的峡口人大多是那时兵将们的后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