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报告
你大约这样写,这是一个景点。类推。资料你到“清远旅游网”上找吧,最合适啦!
古龙峡离清远市区距市区13公里,交通便利。
古龙峡漂流被誉为浪尖上的过山车,高差378米的天然峡谷赋予古龙峡漂流与众不同的特色,集瀑布、深潭、奇石、丛林、珍稀植物于一体,悬崖对峙、滩多水急,自然景色之美令人为之惊叹。天然瀑布群及充裕的山泉水为漂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源,茂密的植被为游客遮挡了夏日火热的骄阳。
古龙峡漂流是目前广东省赛道最长、落差最大、流速最快的漂流项目。漂流河道经国际漂流专家按照赛道标准精心设计,自然原始,浑然天成,是首批经过省技术监督局认定的标准化河道。为配合国际漂流挑战赛的主办,2008年全新改进的赛道更高、更快、更急。全程赛道6063米,落差达378米,分为两个赛段:国际极限赛道和中国挑战赛道。国际极限赛道全长仅860米,落差竟达到了142米的竞技漂流极限,其坡降为16.5%(河段高程差与距离之比),超越了雅鲁藏布大峡谷7.53%的平均坡降。最大连环落差82米,相当于30楼的垂直高度。巨大的落差和陡峭的河床,赋予了古龙峡极限赛道漂流奔放汹涌、虎啸龙腾、狂野豪迈的阳刚之美。经过不断改进,其安全性的到了中国船舶运输检验的最高权威机构--中国船级社的安全认证。据古龙峡景区总经理徐伟跃介绍,由于极限赛道挑战性强、安全体系健全,目前作为国际极限运动联合会的训练基地,不定期进行专业选手的培训和竞技表演,普通游客也经常可以和世界顶尖选手一起体验与浪共舞的豪迈。
中国挑战赛道全长5203公里,落差236米,共137处。作为中国自然水域漂流大赛的主赛场,2007年6月,被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授予了唯一指定赛道的称号,国家体育总局副主任辛群英亲自为古龙峡授牌。赛道全程为天然河道,原始丛林遮天蔽日、峡深壁陡,炎炎夏日仍清爽袭人。
最刺激的河道当属古龙峡“蛟龙摆尾”河段,180度的大转角,类似雅鲁藏布江大气雄浑的U型大转弯,两岸壁仞千尺,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高速滑行的皮艇像浪尖上的过山车,飞旋在波峰波谷间,在惊魂未定之际又嘎然而止,橡皮艇稳稳跃入一个的清澈水潭里,平静下来,尖叫声似乎还在耳边。
漂流河道的主要水源来自峡谷中的古龙洞,是一类饮用水源。洞内分布多层砂页岩,多股泉水汇涌而出,水声轰鸣,自古便有“古龙鸣泉”的典故。尽管现在村村通了自来水,但部分村民还是不辞辛苦上山担水,用来泡茶洗浴,看来古龙山泉的水质还是非同一般。
旅游景区调研报告
县位于中国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西陵峡两岸,面积2427平方千米,全县人口43.9万人,为三峡地区坝上库首第一县。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乡、端午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汉明妃王昭君故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当地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重要产业之一,以三峡工程、高峡平湖和自然风光为依托,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旅游名城,围绕“宜旅”建设,确立了建设旅游大县的奋斗目标。为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全面掌握全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旅游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县工商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县旅游市场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
一、现状及特点
县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1998年县城整体搬迁后又紧紧抓住移民搬迁所带来的基础设施大改善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突破性发展旅游经济,旅游发展在三峡库区后来居上。近年来,我县旅游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促进全县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渠道、推动小城镇建设、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县域经济中极富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一)旅游事业发展备受重视。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纳入十一五、十二五经济发展纲要,明确力争通过未来5年的努力,旅游综合收入达到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25%。早在县城搬迁规划时,政府按照建设现代城、旅游城、港口城、生态城的要求开展县城建设,着手谋划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县城搬迁以来,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积极向上争取,采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主体景区,促进了旅游事业的新发展。
(二)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据相关资料显示,1978年至1984年的7年间,我县旅游接待总人数只有10万人,1985年至1997年11年间年接待人数为10万人,旅游总收入177万元,创利税12.3万元,创汇4万美元。县城搬迁以来,我县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6年,我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35万人次,同比增长11.7%,旅游总收入50066万元,同比增长8.9%;200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4.5万人次,同比增长14.35%,旅游综合收入58400万元,同比增长16.%,相当于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0%。在全县上下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年底成功创建首批旅游强县。2008年,全县接待游客1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55亿元,占全县GDP的比重接近18%,在各县市区仍然位居首位;2010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66%、36.37%;2011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15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6%、53.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5亿元,同比增长19.3%;累计完成外贸出口1502.5万美元,同比增长42%。
(三)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全县景区由县城搬迁前的一座屈原祠迅速发展为九畹溪漂流大赛、三峡竹海观光、屈原故里爱国精神熏陶、乐平里人文旅游、链子崖户外挑战、五龙温泉养生等一线串珠式的6大景区,同时还拥有4家旅行社,7家酒店(其中4家三),1家大型旅游车队以及多家旅游商品开发企业。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万人以上。围绕将建成屈原故里国际文化旅游区和高峡平湖国际旅游胜地的思路,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通过合作有效整合三峡大坝、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高峡平湖、九畹溪等山水人文资源,积极争取将三峡坝顶和副坝作为旅游专线通道开通,组合推出“三峡大坝——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高峡平湖——九畹溪”旅游线路,实现“一票通”,形成新的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四)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向上争取资金几亿元,用于我县九畹溪、乌龙温泉、屈原故里等重点景区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时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开展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外资和国内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机构支持的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2011年实施了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配套、三峡竹海生态风景区提档升级等6个旅游项目,完成投资4190万元;县政府投资近600万元,对九里至景区大门公路进行了改造,景区5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投资120万元进行了边坡绿化、美化及安防设施工程建设。九畹溪景区河道整治项目结束,对外交通公路路面改造完成,生态停车场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累计投资650万元;投资800万元的五龙温泉风景区二期工程已接近尾声;链子崖景区投资450万元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也于端午节前投入使用;鄂西圈投公司、三峡旅游公司、市交运集团已初步达成协议,在注册成立高峡平湖游船公司,共同开发高峡平湖游船观光产品。
(五)旅游市场开发取得成效。经过县城搬迁13年以来的努力发展,从2006年开始,旅游发展已明显进入十分重要的时期,其突出表现为:旅游产品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单一的以九畹溪漂流为主的夏季产品正在向四季产品转变,单一的观光产品正在向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产品转变,单一的自然风光产品正在向以自然风光为载体、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型产品转变;客源市场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以为主的周边市场正在向中长线市场突破;旅游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以“游”见长的产业链条正在向旅游六大要素延伸;旅游地位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正在由三峡旅游过境地逐渐发展为三峡旅游集散性目的地。为应对暑期旅游高峰,县委政府已连续七年下达周末“禁会令”,把宾馆饭店的每一张床位都留给游客,限度地体现对游客的人文关怀。
(六)旅游带动作用显著增强。4家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127人,7家宾馆直接从业人员357人,1个旅游车队直接从业人员40人。九畹溪景区旅游公司安置周边农民就业达300人之多,旅游旺季,近千人在景区保安、水手等岗位;在景区从事交通运输的车辆有100多台,农家乐、旅馆100多家,服务从业人员1500多人;在景区摆摊卖土特产、提供照相服务的农民也在千人之上;离景区稍远的农民,则从事土特产品种植与加工。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县城准备申报宾馆和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饭店、旅社直接从业人员900人。目前,全县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达1.85万人,劳动就业初步开始由一二产业向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梯度转移。同时,旅游业发展还带动了交通、商贸、餐饮、文化、体育、通讯、信息、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农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旅游报告怎么写
旅游市场调查在旅游规划、决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一个好的旅游决策规划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制定一切判断的依据所在。因此一定要重视在做旅游项目时认真、谨慎的对待旅游市场调查。它的主要程序有: 1.定义问题,确定目标。2.调研设计。3.收集数据。4.分析数据。5.形成结论。典型的市场营销调查可将以上几个步骤分成三步进行:(1)初步调查阶段。初步调查是事先未作周密的计划,只是通过对手头资料的估计来确定问题及调研的范围。它有三个程序:情况分析、非正式调查和问题的确定。(2)正式调查。它包括基础背景资料的收集,调查表的设计,抽样设计和实地调查。(3)结果处理阶段,它包括资料整理分析和提出调研报告。
旅游市场调查时指搜集和分析某一个被明确限定的问题的相关信息,以提高营销人员或策划规划人员的决策水平。旅游市场调查涉及与当前和潜在旅游者有关的信息。旅游市场调查应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性原则。旅游市场调查时指资料的收集必须准确、真实。真实可靠的情况、准确的资料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才能为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针对性原则。有针对性的资料更集中、更具体。
3)稳定性原则。对松散零碎、杂乱无章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完整化。
4)预见性原则。调查收集的资料要有助于进行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
旅游景区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观光到综合开发是景区未来的总体趋势。从单一观光到综合开发,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等各种不同的旅游类型有着不同的诉求,景区需要复合型的产品、多元化的发展。观光游曾是以景区为王,旅游开发之前是研究有什么资源,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度假游是酒店为王,休闲游是娱乐为王,商务游是链条为王,复合游是元素为王。现在更多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发展,不一定非要戴一个景区的帽子。
2、从景区到目的地是扩展趋势。面积大的景区,本身已形成一种旅游模式,更多景区需要向目的地模式转换。以安徽黄山为例,整个黄山市将近1万平方公里,在这种情况下,目的地模式或者向目的地转换的模式是必然。所谓目的地模式,就是在综合体模式基础上的扩大和升级,它的理想状态是终级目的地,中间状态是主要目的地,初级状态是顺访目的地。现在谈到特色小镇,有两点需要思考。一是特色,我们能找出1000个小镇的1000种特色吗?不可能。二是产业,小镇聚集产业有没有归位,这是一个问题。旅游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很有可能成为特色小镇一种新的趋势,特色小镇投资量大,运营相对困难,所以他们必然要“绑架”景区。景区要“悠”着点,争取在需求旺的时候做高价,这就是一个需求模式。
3、从跑马圈地到功能第一是空间趋势。不能只满足于景区的面积大,过去所谓的跑马圈地,能有1000亩土地就不得了,能有500亩就过得去。可用土地是商业化的根本。景区规划需要分区,通过大分散、小布局的方式,强调内容为王,强化项目的功能性。没有功能少搞,即使是标志性建筑也需要研究。总体来说,内容决定功能,功能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形式。现在好多项目是颠倒过来,先构想一个形式,形式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内容,导致很多景区花了钱却做不出好东西。
4、从阶段性到全年利用是时间趋势。第一个时间,是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时间,1:1是底线,超越这个底线,就是超值。第二个时间,游客进景区5分钟要有一个兴奋点,15分钟要有一个高潮点。得让游客在景区停得有价值,停得有感受。现在景区有日光经济,如日出、观光、运动、活动;有月光经济,如夜游、夜景、夜宴、夜演、夜享、夜乐等。但也有好多景区像机关,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这是留不住游客的。现在很多景区最常见的留住客人的方式是什么?为了坐索道排队3小时,这种留住客人的方式效果绝不可能好。景区未来应该通过塑造新形象、深化产品、丰富内容、打造四时产品等方式来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
5、从观光到沉浸是体验趋势。观光旅游者追求视觉震撼力,消费场景、消费过程、消费体验要让游客达到眼耳鼻舌身心神的全面沉浸。如果我们登山看到云海,那种体验是非亲历不可想象的,因为那是一个过程、一个场景,游客能真正感受。所以,要从身游到神游,要追求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