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场旅行
静静读书,灵魂却如同经历一场壮游。
我有一个狂热于世界各地旅行的朋友,疫情前她工作生活之外的常态就是,去外国游学几个月,再去印度呆上几周,一会儿在东边,一会儿又去了西边。但凡有假期、有空档,绝不允许自己窝在家里。年前去她家,却意外发现朋友在家置办了一个阅读角。
单人沙发,惬意舒适,带阅读灯的可调节阅读架,书翻开可以支撑在那里。
白天有窗边的阳光,有时微风吹过,轻轻浮动白色的纱帘;夜晚有温暖的灯光,绒毛毯子挂在一边,人随时可以窝进温暖的包围。她说,只要她离开那儿,家里的加菲猫就会蜷到那儿,“连猫都知道哪里最好、最舒服吧”。
看她去年一年读过的书单,从某个特定主题的书,到某个作家的所有作品,从偏门书,到热门书,从新书到经典,涉及艺术、设计、美食、生活、地理、历史、心理学、科幻小说等等诸多领域。
想象,她静静坐在那个角落,思绪却同她之前背着大大的双肩户外背包,换乘于各个国家的航班之间一样。只不过,思想的旅行不仅能穿越大洲大洋,还能穿越古今时间。读书与旅行,就是如此相似啊。
对她来说,“不是提供某一种固定的生活解法,而是发现世界各地各不相同的生活面貌”,旅行和读书,都是。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曾经经历过这样一刻:
赶地铁时,那个匆匆从你身边快步走过的女孩,挎包敞开着,一本书探出脑袋。亦或,公交车上,你看到静静读书的人,心里好像自然生出了一股欢喜,流淌而过。
《但是还有书籍》里,有一集拍的是各地图书馆,南京的,北京的,藏区的……
其中有一个故事,主人公叫顾晓军,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在每天有上千名读者涌入的国图,他已经工作了十几年,每天的工作就是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诸如,“什么书应该去哪里找”,“厕所在哪儿”……
直到有一天,有人在网上发帖“找”他。“那个管理员,自然卷……金属框眼镜!!!微胖!!!鼻子有点大!!!他每次都在自学波斯语!!!我觉得他好牛啊!!!”
这个充满了无数感叹号的帖子,好像悄悄地揭开了一个秘密——一个静静读书、专注在书本里的人,所拥有的无限的感染力。
顾晓军在国家图书馆工作的十几年里,自学了包括希腊语、拉丁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十几门语言。在他的笔记本里,他仔细摘抄着每天阅读到的他认为好的内容,并尝试用其它别的语言,在另外一页翻译出来。
看似谦谦温润的他,读到自己喜欢的诗句,忍不住激动得泪流满面。他说,他有时候会忘记自己是来工作的,觉得自己就是来读书的。而他肯定没有想到,自己静静坐在那里读书的样子,却无意间给了许多人激励。
一位男士在离开北京前来国图看能不能遇到顾晓军,他说自己19年在国图准备博士考试,每次从顾晓军的座位前路过,看到他专心致志地读书做研究,如同一个扫地僧一样,无形中给了当时的他很大的力量。
我们常常是孤独的,但这不代表我们和他人没有连结。静静读书的人,互相感染着对方,就像顾晓军形容,“I am alone,but never feel lonely”。
读书和旅游哪个更重要
我个人选择的是读书。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如果读书多了,就如同行走过许多地方一般。而如果你只是盲目地走过万里路,能给予你的只是大自然的奇幻,人文方面的辉煌,但因为没有提前学习了解这方面知识,它们在你面前就只是一种美景美人好风光。
有的人说去一个地方之前,让它保持神秘更好。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却可能失却你此行的意义。因为你极有可能只是在行走,风光过后,已然忘却它们背后所代表的那些历史与未来。
笔者高中时期曾经做过一天义务导游。许多游客慕名而至我们当地的一个纪念圣地,然而他们是散客,并未跟团,因此也不会有导游的讲解,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在那天来临前,我们提前几天到了纪念胜地踩点了解里面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我负责的一个50米长廊,如果不是查阅资料与咨询老讲解员的话,根本不能知晓那么多典故。十几年过去了,我依然能记住那五十米长廊上的每一副影雕作品还有他们背后的故事,以及影雕本身所代表的历史。
如果我只是去旅行,就像走马观花一般,很可能我能收获的就是嗯,这里自然风光很美,那些雕刻作品也很好。但是如果你不读书,不查阅资料,就无法知道再往上走,那长长短短的台阶以及它们的数量所代表的意义。
多阅读多了解,才能让旅行更加有意义。
读书与旅行的意义
很多人过了35岁,心中都充满了困惑,特别是到达不惑之年,困惑倒是最多的。其中包括对以往工作生活的反思,对自身特长、兴趣和梦想的重新认识,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非常迷茫、焦虑和无力。突破人生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读书和旅行。读书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旅行能够丰富人的物理世界,世界即时空,也是一面镜子。如果没有镜子,人很难自觉;时空太小,很多东西就看不到全貌。在读书旅行中,我们开阔了视野,通过看、想、悟,深入了解世界和自身,探索发现真与美,心灵亦走向自由。读书旅行后,可以在更大的格局下规划方向,向更高的境界从新出发,知行合一,实现自我。
当然,读书旅行也未必需要什么明确的目标和意义,因为人的一生本无意义,生命的意义全由自己定义和赋予,想读什么,想去哪里,不设目的,没有期待,只需要保持一颗纯真的心,静静地观察,自然自在,岂不更好?
宋.陆游《读书》
陆游的《读书》通过读书人夜读四更灯油即将耗尽时,回想读书历程,表达了对读书事业的坚韧信念和坚持追求的决心,将自己与那蟠千仞的太华山相比,表现出壮志凌云的精神风貌。文章中的仰呼青天一句,更是表达了对读书信仰和追求的善良心愿。
同时,文章中也抨击了时局和贪墨之风,批判了不肖文士、虚伪官员,表达了读书有独立于政治家的独善,在其野逸之乐,可以专一于心,忘却世务之烦,独得一人职资而已。读书不顾亲朋好友劝阻的话,更是表达了信仰的坚韧、精神的强韧。文章中的情感主题即是坚韧,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领悟。
翻译:夜读书到深夜四更,灯火即将耗尽;心中怀藏的道德高峰,如同太华山般耸立,千仞万仞无人可及。仰望苍穹天际,却意犹未尽,愤然叹息,白发苍颜却仍然保持着对自己追求事业的信心。
总之,陆游的《读书》文章凝聚了他的读书观和人生观,表达了坚韧的信仰,其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追求,仍然值得我们在今天学习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