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发展
摘要:文章以2009~2015年贵州省旅游产业主要指标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近几年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了贵州省在近今年旅游业迅速发展的结论。进一步分析了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并且预测了未来贵州省旅游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贵州省;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
一、引言
自2009年贵州省提出大力发展“多彩贵州”,贵州省旅游业的迎来了蓬勃发展。贵州旅游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旅游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业态加快创新,旅游综合功能进一步凸显,发展效益显著提升,发展成绩令人瞩目。走出了一条“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富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山地旅游发展“贵州经验”。2015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3512.82亿元,排全国第15位,旅游接待总人次为3.76亿人次,排全国第17位,贵州旅游业发展进入全国第二方阵,为贵州省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总收入分析
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实现3512.82亿元,同比增长21.30%;全省旅游业实现增加值962.4亿元,占GDP比重为9.2%;旅游业生产税净额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10.5%。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
(二)旅游人数
贵州教育的发展变化
贵州十年发展变化:
1、十年来,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尽锐出战,举全省之力、聚各方之智,全面打响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四场硬仗”,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全胜。
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群众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全国之最,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5年为“好”,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
2、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7.8年提升到8.9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由62.2%和25.5%提升到91.5%和45.7%。
3、医疗条件越来越好。贵州率先建成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民生兜底保障网进一步加固。
4、贵州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六网会战”,为后发赶超提供了强大支撑。交通建设实现“天堑变通途”,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12年的2630公里增加到2021年的8010公里。
5、十大工业产业均突破千亿元大关;茶叶、辣椒、刺梨、蓝莓、李子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全国第一。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旅游业的调查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业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炎炎夏日,酷暑难熬,各大中小学校早已放假。在众多的学生中,他们为了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纷纷去各地、各处游览观光,以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拓宽自己的眼界。因此,笔者来到省旅局,对我省假日旅游做了详细的调查:
去年以来,新的休假制度形成的春节、“十一”、“五一”三个假日旅游“黄金周”,极大地刺激了人民群众的旅游热情,国内旅游空前火爆,自去年国庆至今年春节、“五一”,接连出现了公众旅游消费热的几个高潮。假日旅游有力推动了我省旅游业及铁道、交通、民航和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公众的旅游需求,丰富了节假日生活,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繁荣地方经济,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受到全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关注。
假日旅游带动假日经济大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一)假日旅游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五一”期间全省共接待中外游客32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亿元人民币,日均近3亿元,比去年国庆增长12%。全省各地的热点旅游区再度火爆,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厦门共接待海外游客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6亿;去年刚刚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武夷山市接待游客达到10.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5000多万元,均创历史最高记录。“五一”期间,适逢湄洲岛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七天时间上岛人数达12万人次。三明市有卖票的48个景点共接待26.8万人次,较去年比增200%,收入5350元人民币,比增215%。过去属温冷地区的连城冠豸山接待3万多人次。由于假日旅游的迅速升温,旅行社生意红火,各地宾馆饭店频频告急。
(二)假日旅游带动民航交通业的发展。
“五一”期间,厦门机场进出港11434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6%;飞行航班837次,其中增加航班142次。武夷山机场起降航班达170架次。5月1日,进出福州长乐国际飞机乘飞机出游人数达4900人。从5月1日开始进出福建的各趟旅游专列整天持续高峰,日均到发客流量达4万余人,超过春运,全省增开了30多对旅游专列。福州、厦门、泉州始发的中短程旅游列车趟趟爆满,其中观光游客占80%以上。福州至武夷山的“武夷之列”专列在原有基础上又加挂四节车厢,仍超员30%。节假日期间,厦门火车站发送旅客71294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7.85%。公路客运也不逊色,如厦门特运总公司节日客运量达113065人次。据测算,交通费在旅游花费中所占比例最高可以达到70%以上,铁路、民航、公路以及水运已成为假日旅游最大的'受益者。
(三)假日旅游带动零售业的发展。
厦门、泉州等地大型商场销售平均增幅约42%以上,客流量比平日成倍增长,其中一半顾客是来闽旅游的外地人。1999年全国的社会零售总额比1998年增长6%,但接节假日的销售却增长了70%。这就表明,假日旅游带动旅游消费已趋明朗化,消费者正在逐渐形成假日消费的习惯。因此,假日商场的火爆可以说是假日旅游推动零售业追上国际潮流的表现。
(四)假日旅游带动餐饮的发展。
“五一”到我省旅游的人数320万人次。这么多认得吃喝必然给饮食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假如按40元/人天的标准计算,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数目。无论是“五一”、“十一”,还是元旦春节,许多城市、许多景点,出现人流如潮、、疯狂热卖的火爆场面,不少洒楼、餐馆、快餐店要排队预约。而且,游人在饮食过程中,还可领略全省各地的饮食文化。
(五)假日旅游带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
假日旅游的启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使“娱”变得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调查显示,节假日50%的人考虑外出旅游,在外出旅游的人群中,64.8%参与人休闲娱乐。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求,各地兴起了许多休闲娱乐行业,如茶馆、陶吧、酒吧、迪吧、氧吧、健身房、射击、水上运动、网球、高尔夫和跳舞机等,到了节日这些地方都是处处爆满。另外,假日旅游还带动金融业、网络电信业、农牧业和建筑制造业的发展。
虽然假日旅游火爆,但是由于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因此,假日旅游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通知放假时间太迟;
(2)受到旅游交通的制约;
(3)热点旅游区住宿床位供不应求;
(4)个别宣传媒体误导消费者。
;多彩贵州
1、贵州之所以被称之为多彩贵州,主要是因为有着美丽富饶的旅游景点,有瀑布,有名山,有洞穴,有森林,有湿地,有草原……到了秋天,贵州更似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有浅绿、浅黄、金黄、橘黄、桃红、深红,甚至有紫色。
2、贵州被称之为多彩贵州,也是因为有着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贵州各个民族多样化的民间文化以及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多彩贵州。贵州的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化明显,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不同的支系,在生活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如今,“多彩贵州”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的关注,正成为越来越亮的文化品牌,涉及贵州的方方面面,所以才多彩!主要是长征文化,阳明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国酒文化,茶文化等。
扩展资料
发展“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做法:
1、唱出“多彩贵州”
贵州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精品,而这正是多彩贵州“听得见”的诠释。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多彩贵州风》,这部民族舞台史诗至今已在海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演逾3000场,成为贵州走向世界的响亮名片,被誉为“全球最原生态的歌舞演出之一”。
2、做强“多彩贵州”
2012年8月,“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在贵阳成立。基地紧紧抓住非遗这一主题,建立了非遗展示交易基地、非遗创意孵化基地、非遗研发交流基地、非遗文化休闲基地、文化外宣基地,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形成“文化+X”的复合型产业结构,带动了一大批文化中小微企业发展。
除了基地,贵州还着重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其中“绝对贵州”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文化创意设计联盟,而贵州文产基金已完成项目投资3.16亿元,并设立中广创投、能矿投资、遵义红旅等6只基金,基金管理规模达45.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