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洞旅游 大蓝洞在哪个国家

蓝洞旅游

塞班岛的东北角,是塞班最著名、难度高的潜水地点,这里常可看到潜客们在此练习下水。东北角的地质是珊瑚礁形成的石灰岩,蓝洞最神奇之处,就是石灰岩经过海水长期侵蚀、崩塌,形成一个深洞,水深达到17米,最深处达到47米,蓝洞与外海有3条相连的水道,光线从外海透过水道打进洞里,蓝洞水池内能透出淡蓝色的光泽,相当美丽。

受到海潮影响,有时洞内的水平静无波,有时又波涛起伏,所以在洞内游泳、潜水要特别小心。另外,下蓝洞的水泥石阶又陡又滑,走路最好慢行点。

卡普里岛蓝洞

意大利卡普里岛属于石灰质地形,岩石峭立岩石间有许多奇特的岩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蓝洞”。蓝洞被誉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蓝洞的洞口在悬崖的下面,洞口很小,只能乘坐小船才能进入。由于

洞口的特殊结构,一方面阳光可以从洞口进入洞内,一方面又从洞内水底反射上来,因此洞内的海水一片晶蓝,神秘莫测连洞内的岩石也变成了蓝色,故称“蓝洞”。参观蓝洞一定要选择时机:一要天气晴朗;二要在退潮的时候去;三要没有风浪。洪都拉斯伯利兹神奇蓝洞:传说中的地理学奇景,冰河时期是个干涸的大洞,冰川融化,海平面的升高让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旅游圣地,潜水者的天堂。“大蓝洞”是灯塔礁的一部分,位于伯利兹城陆地大约100公里之遥,这是一个较大的完美环状海洋深洞,其直径为0.4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吸引人的潜水地点之一。这个巨大的海洋深洞深145米(480英尺),由于深洞很深,因此呈现出深蓝色的景象,这一结构在世界上被称为“蓝洞”。

1、地理环境

在某些静谧的近海洋面上,会突然出现一汪深蓝色的圆形水域,从高空看,仿佛是大海的瞳孔,从莫名深处的望过来,深邃、神秘、诡异,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蓝洞。全世界海洋中分布有许多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蓝洞,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位于中美洲伯利兹首都Belize City(伯利兹城)东面60英里海面上的蓝洞。

伯利兹蓝洞的形状为几乎完美的圆形,直径超过1,000英尺(305米),深达400英尺(123米)。经纬度:17.315571,-87.534599。在冰川时代,这个洞曾是一座干燥的洞穴系统的入口。在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之后,洞穴被水淹没成为了众多勇敢的潜水员的圣地。如今,蓝洞因其海绵、梭鱼、珊瑚、天使鱼,以及一群常在洞边巡逻的鲨鱼而闻名于世。[1]

2、形成原因

伯利兹蓝洞位于大巴哈马浅滩的海底高原边缘的灯塔暗礁,完美的圆形洞口四周由两条珊瑚暗礁环抱着。关于它的成因,科学家们经过无数实地勘察及分析,如今早已大白于天下。巴哈马群岛属石灰质平台,成形于一亿三千万年前。在二百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寒冷的气候将水冻结在地球的冰冠和冰川中,导致海平面大幅下降。因为淡水和海水的交相侵蚀,这一片石灰质地带形成了许多岩溶空洞。蓝洞所在位置也曾是一个巨大岩洞,多孔疏松的石灰质穹顶因重力及地震等原因而很巧合地坍塌出一个近乎完美的圆形开口,成为敞开的竖井。当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后,海水便倒灌入竖井,形成海中嵌湖的奇特蓝洞现象。[1]

3、蓝洞探险

蓝洞近137米的深度及洞内的钟乳石群显然不适合于一般潜水者探访,而且这里的鲨鱼品种繁多,虽说名声友好,但身处神秘森幽的海下洞穴又有神出鬼没的鲨鱼环伺在侧,恐怕没谁能感觉安全吧。但也正因如此,才犹如充满魔力的磁场一般,强烈地吸引着全世界勇敢的潜水爱好者们前来亲身体验一探究竟,使其成为全球最负盛名的潜水圣地之一,颇有“平生不潜此蓝洞,即称高手也枉然”之意。

4、社会价值

现今的伯利兹蓝洞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潜水胜地,世界著名的水肺潜水专家雅各-伊夫库斯托将大蓝洞评为世界十大潜水宝地之一,并于1971年进行了探勘测绘。

大蓝洞在哪个国家

伯利兹(英文:Belize)是中美洲的一个国家,是中美洲唯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伯利兹的原始居民是玛雅人,16世纪初,伯利兹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786年,英国取得对该地的实际管辖权,称英属洪都拉斯。1981年脱离英国独立,而伯利兹的名字来自该国的河流伯利兹河及最大的城市伯利兹市,该市是伯利兹的原首都,新首都为贝尔墨邦。

伯利兹堡礁Belize

Barrier Reef,包括伯利兹海岸外约300米至70公里处的范围内的所有珊瑚岛礁,位于17°18′56″N

87°32′4″W,长900公里(560英里),宽300公里(186英里),包括七个海洋保护区,450个珊瑚礁和三个环礁,总面积960平方公里(370平方英里),陆地总面积272.3平方公里,人口15,457(2012年),是伯利兹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26万游客,是重要的渔业场所。灯塔环礁中有著名的伯利兹大蓝洞。伯利兹堡礁于1996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维苏威火山

维苏威火山是意大利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之一,位于那不勒斯市东南,海拔高度1281米。维苏威火山在历史上多次喷发,最为著名的一次是公元79年的大规模喷发。灼热的火山碎屑流毁灭了当时极为繁华的拥有两万多人口的庞贝古城。其他几个有名的海滨城市如赫库兰尼姆、斯塔比亚等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8世纪中叶,考古学家才把庞贝古城从数米厚的火山灰中挖掘出来,那些古老的建筑和姿态各异的尸体都完好地保存着,这一史实已为世人熟知,庞贝古城至今仍是意大利著名的游览胜地。

今天,如果我们到维苏威山顶火山口的边沿去观察,很难想象到公元79年的那次巨大的灾难就是从这个火山口降临到周围地区的。从火山口里冒出来的几缕蒸汽只是极有限地向我们透露着一点火山仍然生存着的迹象。

目前,维苏威火山正处在爆发结束以后一个新的沉寂期。如果按照它以往的记录推算的话,维苏威火山的下一个活跃期距离我们今天还相当遥远。但是,大自然的活动有时并不严格遵循某种规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一股热流从火山口冲出地面。虽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也绝非不可能。

蓝洞旅游 大蓝洞在哪个国家

从高空俯瞰维苏威火山的全貌,那是一个漂亮的近乎圆形的火山口,正是公元79年那次大喷发形成的。维苏威火山并不太高,走在火山渣上面脚底下还发出沙沙的声音。由于维苏威火山一直很活跃,因此后期形成的新火山上一直没有长出植被,看起来有点秃。而早期喷发形成的位于新火山外围的苏玛山上已有了稀疏的树木。站在火山口边缘上可以看清整个火山口的情况。火山口深约100多米,由黄、红褐色的固结熔岩和火山渣组成。从熔岩和火山灰的堆积情况还可看出维苏威火山经历了多次喷发,熔岩和火山灰经常交替出现。尽管自1944年以来维苏威火山没再出现喷发活动,但平时维苏威火山仍不时地有喷气现象,说明火山并未“死去”,只是处于休眠状态。

维苏威火山地区最让人神往莫过庞贝古城了。公元前50年,著名的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博内提出假说,断定维苏威地区的岩石为火成岩,但他却没有发现火山再次进入活跃期的任何征兆。甚至在公元62年一场大地震肆虐维苏威地区之后,人们还仍然认为维苏威山是一座宁静的平顶山峰。公元79年8月初,维苏威火山周围的地区又发生了多次震颤。与此同时,数口水井干涸了,泉水停止了涌动,所有这些都在表明地球内部的压力在升高。

8月20日,这一地区发生了一次震级不高的地震。马和牛群表现得兴奋异常、惊慌不安,鸟却出奇地安静。一些对公元62年的地震还记忆犹新、心存恐惧的人们纷纷收拾起财物,开始向安全地带撤离。他们走得再及时不过了。

8月23日夜晚或24日清晨,火山灰开始从火山口溢出,下风处的地上铺上了薄薄一层火山灰。刚发生的一切看上去似乎仍无大碍。但是,在下午1点钟左右,火山这只恶魔开始显露出狰狞的面目。随着巨大的爆裂声,火山口的底部像一个封住固体岩浆的塞子,在巨大的压力下终于再也承受不住,被撕成碎块冲上天空。维苏威火山变成了一门巨大的、炮口冲天的火炮。熔岩以大约两倍声速的速度向大气层喷射。在冲上天空的过程中,它们被粉碎成小颗粒,冲势也渐渐减弱下来,扩散成一个大云团,被气流带往东南方向。火山所在地的庞贝和斯塔比亚即将遭受岩屑和碎石的暴雨般的袭击。

30多千米之外,在海湾另一端的米塞纳海港,一位受惊的年轻人目睹了这次火山爆发。这位少年历史上称为小普林尼,当时他正和母亲一道来到米塞纳拜访他的叔父老普林尼。按照他的记述,云团在火山爆发的第一阶段酷似一棵松树。先是升腾到天空,像树干一样,然后从顶端发散出分叉。颜色时白时黑,黑白相间,好似含有尘土和火山渣。与此同时,维苏威火山东南方向的海岸和丘陵地带已变成一个恐慌的世界。

随高空气流而至的云团覆盖了庞贝和附近的庄园,将它们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接踵而至的是无休止的岩屑雨,这些岩石小的还不及米粒,大一些的则似拳头。这些岩屑是一种气体释放后形成的多孔的、重量较轻的石头,但大约10%是实心石头。尽管落下来的大部分是浮石,由于下降速度很快,这些较重的抛射物使不少人丧生。火山灰在这一地区飘落了几天之久,致使庞贝的大部分地方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火山最后一次喷发释放出的火山灰几乎覆盖了所有剩余的一切,掩盖了城市痛苦不堪的最后挣扎。

根据测算,这次火山爆发持续了30多个小时,喷发到地面的物质大约有3立方千米。“庞贝爆发”在我们所知道的火山爆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然也是人口稠密区最大的火山爆发。直到18世纪初期考古挖掘以前,庞贝是在地面上被勾销了的古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