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生态旅游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的观光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被动局面,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怎样既发展旅游业,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既开发旅游资源,又保证持续利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因此,生态旅游这一内涵丰富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在世界上,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目前,野生动物资源使非洲成为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其是南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博茨瓦纳、加纳等国已成为当今国际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在亚马逊河流域的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阿根廷、巴西、秘鲁、智利、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是生态旅游较发达的地区。在亚洲,印度、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以及马来西亚是最早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地区。此外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生态旅游也有所发展。这些地区和国家开展的主要生态旅游活动有野生动物参观、原始部落之旅、生态观察、河流巡航、森林徒步、赏鸟、动物生态教育以及土著居民参观等。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2)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3)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4)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5)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6)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7)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8)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生态旅游发展
中国应发展怎样的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在路上
(一)最初的生态旅游概念
1983年,墨西哥学者H. Ceballos- Lascurain首先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旅游”一词,该词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被作为学术用语正式确定下来,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讨论并流行开来。生态旅游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和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
(二)国内生态旅游发展阶段
1.从概念引进到理解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平衡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生态旅游。国内正式引入“生态旅游”一词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这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生态旅游在国内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此期间,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专题研讨会或论坛。通常认为,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纲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的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国内学者王献溥(1993,1995)、卢云亭(1996)、郭来喜(1997)、张广瑞(1999)等都相继提出了各自对生态旅游的理解及生态旅游的概念。国内在引进、理解和吸收国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也在积极探讨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本质,并在客观上形成并积累了一套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概念体系。
2.从概念理解到实践活动
生态旅游是实现自然保护、旅游业发展及区域振兴等多重目标的一种最佳手段。从概念引进到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生态旅游在近期也得到理性发展。其中,国家政策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范和推动尤为突出。
2009年,制定纲要——《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确定2009年为“生态旅游年”。
2010年,确定规范——《国家生态旅游区示范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
2011年,“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推动生态旅游。
2016年,“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发展生态旅游;并且发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15年)》。
3.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泛化
生态旅游所依托的资源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我国,一些学者、旅游业从业者、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本质认识不够充分。生态旅游概念模糊;生态旅游市场出现各种乱象,如各类景区,目的地随意冠名“生态旅游景区”;以及市面上众多“伪生态”旅游产品。
(2)商业化
生态旅游的内涵要求其应满足全民公益性。但是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沿用大众旅游的老路,过渡依赖“门票经济”,关注景区的经济收入,造成商业化现象严重。
(3)低标准化
国内目前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旅游标准体系。其中环境教育的方面的内容和效果应有严格的标准体系来制约和衡量。环境教育是保证生态旅游成为尊重自然而负有责任的旅游形式,但目前国内对环境教育的低标准化导致生态旅游缺乏教育元素,体验度较低。
二、在中国存在真正的生态旅游吗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应满足三个原则,首先生态保护是前提,其次环境教育是责任,最后社区参与是保障。
(一)生态保护
对整个国土面积来讲都应该做生态保护。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保护地地体系,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沙漠公园共八种。各类保护地的数量及面积均已形成一定规模,总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超出世界13%的平均水平。这些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地数量庞大,但质量仍有待提升,未来我们的生态保护区应该从数量走向质量。
(二)环境教育
尽管现在民间已经自发的有组织在进行小范围的环境教育活动,但由于客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环境教育意识仍有待提升,环境解说系统仍有待完善,环境教育形式仍趋于单一,环境教育内容仍有待挖掘。环境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我国环境教育资源丰富,环境教育空间充分,环境教育也愈发受重视。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探索环境教育的理论体系及实践模式。国内现在也在努力做环境教育方面的尝试,如浙江仙居建立的博物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关于”环境的教育——理解仙居国家公园环境及与人的关系,了解相关自然人文知识与技能;“通过”环境的教育——有目的地探索与调查,帮助公众获得个人体验并从中有所感悟;“为了”环境的教育——对自然的价值产生正面的态度,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国内自然学校、主题解说径的建立以及国家公园线上体验平台等都是好的发展方向。
(三)社区参与
在社区参与方面,自然保护区曾有过一些惨痛教训。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当地居民一直在那里生产生活,建了自然保护区之后,划地为牢,不相往来,造成当地人生活水平下降。在很多欠发达地区开展生态旅游势必会对该地区或其附近的居民产生影响。一般来说,住在这样地区的居民往往生活水平较低,且不具备获得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所以开展生态旅游恰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社区参与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生计,指的是通过社区通过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升当地的生计水平。社区参与方式多样,应对当地生计资本,包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选择适宜性的社区参与方式。
什么是生态旅游业
分类:生活>>交通出行
问题描述:
概念,以及对生态旅游的一些辨证性的看法
解析:
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内涵
由于二次大战后,全球的经济成长迅速及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渐渐重视旅游休闲,因而造成大量旅游现象。然而此结果往往面临成长的上限,不仅降低了旅游品质,以及对当地社会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许多观光游憩资源遭到了不易复原的破坏,因而使全球的旅游事业蒙上极大的隐忧。而从二十世纪末开始人们渐渐产生危机意识,因而积极提倡所谓「生态旅游」的观念,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因此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也产生了众说纷纭的情形。
Ceballos-Lascurain(1988)指出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未受干扰或为受污染的自然区域旅行,有特定的研究主题,且欣赏或体验其中的野生动、植物景象,并关心该区域内所发现的文化内涵。而Fennell&Smale(1992)则指出人类对于环境伦理信仰的变更,以及对于自然环境伤害的觉醒等一连串的结果,导致另一种选择性旅游的兴起,也就是生态旅游,而这样的旅游是一种不同于大众旅游的个体观光,是一种地区性发展,并以地方资源、经济、特色、生活为主的活动,其主要特色是当地提供资源、服务,而观光活动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则归当地居民所享有,经由供需合作的关系,使当地资源得以受到保存,并维持观光游憩活动,同时亦能借此获得当地的保护经费,使景观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虽然生态旅游的定义各家不同,但经过本研究的整理归纳后,发现到大家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内涵其实都大同小异,而本论文也将生态旅游的定义归纳整理为认知上及情意上两个层面:在认知方面,生态旅游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原则下所发展的一种旅游模式,其目标在使自然生态及文化传统的观光资源得以永续经营。在情意方面,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方式,以保育自然环境及关怀当地住民福祉为发展目标。总之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是在选定的自然区域中规划出游憩基地以及可供游憩的生态资源,且标释出它与邻近社会经济区域的联结所发展出的旅游模式(Kurt Kutay, 1989),并强调到自然野地的责任旅游,这种旅游活动不但可以保育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增进了当地人民的福祉。
二、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和原则
〈一〉生态旅游的重要性
由生态旅游的定义得知其主要在解决及调和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及地区发展三者间的问题,期望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原则下使游客能够享受多采多姿的游憩体验,并同时尊重地方文化及照顾当地居民,使我们的观光旅游能够永续发展。然而这三个问题彼此间互相影响且息息相关,也可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绝对不是偏重在任何一个问题上就可以解决。然而若解决不当也将带来许多隐忧以及不堪设想的结果,由此可见发展生态旅游并非一个口号,而是需要人们共同努力和付诸实行。我们都知道地球只有一个,相对的地球上的所有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也是如此,如果遭到破坏或管理不当也将造成不可复原的后果,然而到最后受害的依然是我们自己,因此我们要爱护我们的自然资源,毕竟它们非人类能力可以重造的,而我们却又不能没有它们。而唯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受到保护,人们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否则更别谈观光旅游。因而趁现阶段还来得及的情况下,推行生态旅游的观念,让旅游和环境保护得以同时进行,这样一举两得且利人利己的观念当然格外显得特别重要。而人们也应当想办法透过各种管道和方式来推展生态旅游观念,及早让全球的人们都能共同来维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这些管道和方式是可多元且多方并进,并非只靠某些人或机关来推展,而从人家的经验中,也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需求性。
根据田家驹(2002)曾以福山植物园为例,调查生态旅游地区游客环境识觉与行为的关系,研究中显示出生态旅游地区游客教育程度较高,多数均有生态旅游相关经验,游伴性质以朋友、同学、同事居多;在旅游动机上以欣赏大自然美景、慕名而来者为主,且多数希望具有专业解说的旅游方式,以及在旅程中学习大自然,足见人们对于经过规划的生态旅游是较能满足游客需求的。
而根据陈炳辉(2002)以大雪山森林游乐区为例,调查游客环境态度对生态旅游之影响,显示出环境教育确实可以启发游客的旅游态度与旅***为,且可以使人和大自然更加亲近,也可以学习欣赏自然之美和体会大自然的价值。而研究也显示受过生态教育及参加过生态社团的民众,都愿意配合园区的许多规范和限制,可见生态旅游教育是推展生态旅游观念很重要且必然的途径之一。
然而,诸如以上的研究例子越来越多,且都显示出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及大部分游客只要经过适当的安排,大都非常乐意接受生态旅游的观念,并且都能加以付诸实行,但在实行前有些关于生态旅游的原则也是我们必须仔细去思量的。
〈二〉生态旅游的原则
由上可知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是我们无法忽视,而且是日后观光旅游发展的趋势,因此除了清楚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和重要性外,对于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以达成保育自然生态且确保地方福祉为目标,并遵守下列几项原则(生态旅游白皮书,2002):
1.发展生态旅游前应事先规划整套区域性的观光及游客管理计划。
2.发展生态旅游前应事先调查分析当地自然与人文特色,评估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正负面影响,拟定长期管理与监测计划,将可能的负面冲击降至最低。
3.以小规模发展为原则,以减低游憩活动可能造成的冲击。除了限制游客人数外,发展生态旅游应以辅助地方原有产业为原则,以避免当地对观光产业的过度依赖。
4.在生态旅游的规划、执行、管理、监测与评估等四阶段,应尽量邀请当地社区一同参与。而在每个阶段进行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与当地居民的充分沟通雨共识,在发展当地观光特色前应先征求居民同意,以避免触犯地方禁忌。
5.提供适当的社区回馈机制,提供居民充分诱因,协助他们了解保育地方资源与获取经济利益之正向关联,将有助于地方自发性的保育自然及文化资源。
6.强调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并与当地社区合作,以确保观光发展的方向符合地方需求同时利于当地自然保育。
7.确保一定比例的观光收益用于保育及经营管理当地自然生态。
8.发展生态旅游应为当地社区及自然生态带来长期的环境、社会及经济利益。
9.发展生态旅游应促进游客、当地居民、***相关单位、非官方组织、旅游业者以及专家学者间的良性互动。
10.制定周详规范以约束游客活动以及各项开发行为。
11.提供游客、旅游业者及当地民众适当的教育解说资料,除了介绍当地生态、文化特色外,更可借此提升大众的环境保护及文化保存意识。
国外生态旅游的特点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对自然景观以及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的,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能对人们宣传环境保护教育的一种活动。那么生态旅游的特点有哪些呢。
普及性生态旅游者是一项大众普及的活动,它不仅仅只限于社会地位高的人士参与,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可以成为生态旅游者。
保护性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护性。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条件。
多样性生态旅游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其旅游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普通的观光、度假,还衍生出了观鸟、徒步、滑雪、探险、科考等一系列生态旅游项目。
专业性由于生态旅游所提倡的环境教育理念,生态活动内容要求有较深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活动项目的设计及管理均要有专业性。
精品性“品”即“产品”或“商品”,生态旅游产品或商品应该是高质量、高品位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