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市旅游景点
瑞丽市著名旅游景点有瑞丽一寨两国景区、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名胜区、德宏畹町边关文化园、瑞丽莫里热带雨林景区和姐告口岸等。
1、瑞丽一寨两国景区
一寨两国位于瑞丽市西南,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矗立寨中,国界线从该寨中央蜿蜒划过,是个典型的“一寨两国”边境地区,在这里可以体验到缅甸的风土人情。
2、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名胜区
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与缅甸接壤,面积659平方公里。1994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瑞丽江、大盈江,江水荡漾,白鹭、野鸭群飞,两岸溶岩千姿百态。
树葱竹翠,缅寺、古塔众多,别具风姿。珍稀濒危动植物较多,有国家一类、二类保护动物白眉长臂猿、绿孔雀等43种,有濒危植物娑罗双树、岩胡桐等14种。景区内有几处对外开放口岸,异国情调奇特。这里是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主要居住地,民俗风情浓郁多姿。
3、德宏畹町边关文化园
德宏畹町边关文化园是一个具有热带亚热带风情、中缅泰建筑街景、浓厚历史文化的景区。这里拥有厚重传奇的历史事件和大边关文化,在突出民族、边关风情的基础上,将珠宝翡翠文化、远征军抗战文化、和平外交文化、边关民族文化相融合,倾力打造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服务的边关特色文化旅游景区。
畹町边关文化园坐落于畹町经济开发区城区中心,距畹町国门100米。园内有中缅友好纪念馆、古董车馆、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念馆、世界珠宝馆、中缅民族民俗文化馆、世界钱币馆、世界邮票馆、记忆馆、民族古兵器馆、珍奇木艺馆等景点,还可以购买翡翠,品尝特色小吃等。
4、瑞丽莫里热带雨林景区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潞西市、瑞丽市和陇川县交接区的瑞丽市一侧,瑞畹桥东北约5公里处。莫里又被称作“扎朵”,相传佛祖曾在这里的温泉旁戒斋沐浴,后来留下了一只硕大的足印,为纪念佛祖的亲临,后人用大佛脚印的印巴利语“扎朵”称呼这里。这里是负氧离子很高的一个天然森林氧吧。
5、姐告口岸
姐告口岸位于瑞丽市区东南部4公里处,瑞丽江的东岸,面积1.92平方公里,与缅甸的木姐镇紧紧相连,陆路直接与缅甸相连,历史上称为“飞地”。过去渡江只能依靠竹筏、木舟摆渡,直到1989年修建了跨江的姐告大桥,才连通了两岸。
瑞丽市十大旅游景点
瑞丽市十大旅游景点莫里热带雨林景区、畹町边关文化园、瑞丽边寨喊沙风景区、银井、姐告、样样好翡翠文化产业园、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瑞丽淘宝场、芒令独树成林、瑞丽江。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瑞丽市东北20公里瑞丽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景区总面积7平方公里,属热带雨林景观。据佛经故事,佛祖曾避世修行于此,与大象、猴子等生灵演绎出多少动人故事流传至今。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生长着1540种植物种类,479种花卉及香料,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达十几种。
瑞丽市西南约11公里,有一个世界少有的边境人文地理景观小寨--银井。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矗立寨中,国界线从该寨中央蜿蜒划过,是个典型的“一寨两国”边境地区。从瑞丽至弄岛的公路将同一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寨中的国境线以竹棚、村道、水沟、土埂为界。
瑞丽美食推荐
泡鲁达是傣味里的一种饮料,里面有烤的焦香的面包片,上面在放上新鲜的椰丝,底下是漂着冰块的乳白色的水,插着麦管,色彩丰富美丽。泡鲁达是用西米露、炼乳、特制面包干、新鲜椰丝加上冰块和水做成,香甜扑鼻。最好吃的其实是面包干,泡在奶香浓郁的冰水了,又酥又脆又香甜。在瑞丽市区的一些凉品店里可以吃到泡鲁达。
傣家撒苤是傣家人的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有苦撒和柠檬撒两种,做法是将用棒子敲得一丝筋也不留的精瘦生牛肉与特殊的野香菜和韭菜捏拌,使两者合为一体。柠檬撒的蘸水采用当地产的柠檬榨汁兑成,特别开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瑞丽
腾冲瑞丽旅游景点介绍
腾冲景区的旅游景点如下:腾冲的旅游景点有:银杏村、和顺古镇、霍山热海、北海湿地、大滚果风景名胜区、叠水河瀑布、国家纪念园、宝山、高黎贡山、云岩塔、结乐塔、瑞丽边贸街、瑞丽大盈河。腾冲,古称腾越,位于云南省西部,西北与缅甸接壤,边境线151公里。它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被誉为“极中第一城”和侨乡。腾冲历史悠久。古为“云南越国”,汉代为郡。唐朝南诏时,是滇西重镇。明代有坚固的石城和关隘防守。城市里的街道就像,各种各样的商业,成千上万的商业聚集在一起,工商业繁荣。手工业历史悠久,尤其是玉器工艺,比较发达。是云南缅甸玉的加工集散地,有“翡翠城”的美誉。来凤山位于城南,一峰突起。来凤寺依山而建,山脚下有一座国丧陵园。腾冲火山群、温泉群、大鹰山、云峰寺、国家纪念公墓、和顺乡、艾思奇故居、云龙阁等。都是腾冲的美景,其中腾冲地热火山尤为著名,是国家级景区。
瑞丽旅游注意事项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下面给大家介绍云南旅游的注意事项,欢迎阅读!
云南旅游的注意事项1昆明、大理、丽江属高原性西南季风气候,昼夜温差较大,请注意着装,预防感冒,另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室外紫外线照射较强,注意防晒,带好防晒用品;
2旅游摄影时,请注意安全,不要到有危险的地区拍摄或攀爬;(丽江古城中的水边、桥边或虎跳峡的悬崖边等地)。
3请注意准备一些个人的常用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4在旅游时,注意环境保护、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5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所以尊重地方的民族习惯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因此要求您在云南旅游中一定要认真听从导游讲解,不但能够让您了解到和少数民居交流的注意事项,而且对于增长您的知识也是一个很大的乐趣!
6云南特殊的气候适宜于很多品种花卉的生存,所以云南的鲜花、干花绝对是您从来没不见过的便宜,建议您可以多看一饱眼福,但是因为鲜花的保持期限不长所以提醒您不要购买太多的鲜花
须知的25个民族风俗习惯
在25个少数民族中,有15个是云南所独有的,她们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
白族
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待客交友的基本礼仪。擅长制作的美食有乳扇、生皮、雕梅等。最盛大的名族节日是“三月街”。
哈尼族
主要分布在元江和澜沧江之间,服饰以黑为美,各地区有差异。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名族,擅长各类乐器、舞蹈、民歌。比较有特色的民居是“蘑菇房”,另外哈尼族非常善于利用梯田种植水稻,他们的精神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千年不变的辛苦劳作,改造者大地山川的面貌,可以说有哈尼族的地方就有梯田。
傣族
很多学者常将傣族分为水傣、旱(汉)傣、花(腰)傣,其实这是错误的,傣族只有一个种族,只是因居住地不同,服饰和生活习惯稍有差异而已。
傣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因此为成年的男童都要到出家受沙弥戒,三、五年后可还俗,未出家者将会被视为未成年或者没教养。
傣族最盛大的节日为浴佛节,也就是俗称的泼水节。
傣族的舞蹈以女性的孔雀舞和男性的象脚鼓舞而闻名。
傈僳(lisu)族
主要居住在怒江一带,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傈僳族还是一个非常重恩情的民族,传统节日“刀杆节”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拉祜(lahu)族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得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人喜欢黑色,因此衣服大多以黑布为底,镶秀各种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民族美食有竹筒烧饭、烤肉。
佤族
佤族各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司岗”意为洞穴,“里”为出来,它是佤族对本名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著名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就是解放军驻云南西盟佤山部队战士杨正仁,根据佤族民歌创作的。
佤族男性木鼓舞,木鼓对于佤族非常神圣,被视为通天的神器,佤族有“生命源于水,灵魂求于鼓”的格言,因此佤族最为盛大的节日就是“拉木鼓”。
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丽江地区,虽然30多万的人口算不上一个大民族,但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也就是纳西族的古文化。东巴文化驰名中外,吸引着世人的兴趣和关注。
纳西族另外一个受人关注的焦点就是“殉情”,由于各种因素以及东巴文化的影响,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纳西青年男女常常选择殉情,纳西人的殉情无疑在向世人宣誓,他们对于爱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丽江也因此被称为“殉情之都”。
景颇族
景颇族的80%的人口其实是住在缅甸克钦邦掸邦,云南省境内约有13万人,主要居住在德宏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目是“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
布朗族
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地区,由于居住地区气候较为温和,善种植茶树,著名的普洱茶大多产自布朗族居住地区。
普米族
主要居住在怒江、丽江、迪庆等地区,虽然居住地较为分散,但语言差别不大,互相能通话。据记载是青藏高原游牧民族,后经青海、甘肃、四川迁居至现在的云南,是中国迁徙最远的民族之一。
阿昌族
主要居住在德宏、潞西地区,盈江、瑞丽、大理、保山等地也有部分居住,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户撒刀又称“阿昌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这种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原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深受附近各族人民所喜爱,如今“户撒刀”还走出云南,远销全国,甚至为外国友人收藏。
怒族
主要居住在怒江州、迪庆等地区,他们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由于地理条件原因,怒族人的生活非常艰苦。由于分居在两江沿岸,而两江之间以前没有桥梁,只要少数水流缓慢地区才有渡船,因此怒族人发明和使用了竹篾溜索,利用溜索飞渡于大江之上。
溜索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种娱乐设施,可对于怒江两岸的怒族人,它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并且每个怒族人都是滑溜索的好手。
基诺族
基诺族自称为“基诺”,意思为“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州,是1979年才被国家确定为祖国少数民族大家庭里的单一民族。善于种植茶树,聚居地基诺山是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
德昂族
德昂族主要居住在德宏地区,原名叫“崩龙族”,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德昂族也擅长种茶,竹笋是德昂族一年四季不断的`蔬菜,有各类干笋和酸笋特产。
独龙族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总人口仅6000余人,唯一的居住地在高黎贡山下,独龙江畔的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族有着较为古老的独特纹面习俗。
独龙族女孩长到十二三岁,由会纹面的女性长者在脸部纹上图案,也代表着女孩已经成年,1967年独龙族纹面习俗被彻底废除,目前纹面女只有不到40人在世,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而神秘的纹面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其他在云南省居住,人数5000人以上,但非云南特有的民族还有九个,分别是:苗族、壮族、回族、藏族、彝族、瑶族、满族、蒙古族、水族。
苗族
苗族主要人口集中在贵州、湖南,在云南各地都有分布,文山、红河地区居住人口相对集中。澳大利亚民族学者曾感叹,“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由此可见,苗族是一个历经苦难且不断迁徙的民族。
壮族
壮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87%的人口在广西省,在云南也有100多万,主要分布在文山地区。
回族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在云南省约有70万人口,云南最著名的古代“回族”(当时还没有划分民族)人应该就是郑和了,祖籍晋宁,由于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去朝过圣,他从小受影响也梦想能出海远航,这就为他能带领大明船队七下西洋奠定很好的基础。
藏族
藏族大部分聚居在西藏、青海省,云南的主要居住地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另外丽江、洱源、贡山、宁范、大理等地也有分布。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就是迪庆自治区的一个县。
彝族
彝族原称“夷族”,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谓时,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华夷相对),主席倡议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其中60%居住在云南,在云南各地都有分布,服饰各有不同,最为大众所熟悉的彝族形象代言人应当是石林彝族自治区的阿诗玛。
瑶族
瑶族主要聚居地在广西、湖南、广东、贵州省。有6.6%的居住在云南省,主要分布在文山、红河、西双版纳、普洱等地区。因为历史原因,一些欧美国家也有瑶族人,但鲜为人知,被称为“东方吉普赛人”。
满族
满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东三省,另外一些北方和大城市也有分布,在云南满族有1.2万人,主要分布于昆明、保山、思茅、德宏、曲靖、临沧、红河、楚雄等地州市。云南满族主要是清朝初年,随吴三桂来滇清兵,后吴三桂叛乱,康熙派清兵镇压,叛乱平定后也有部分清兵留在云南。
蒙古族
云南的蒙古族是元朝随军至滇后落籍通海的。云南蒙古人又称喀卓人又译卡卓人,是玉溪通海的一支蒙古民族支系,人口约1.3万人,主要集中在兴蒙蒙古乡,云南多年的生活使得这支蒙古族的文化风俗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独特的卡卓文化。
水族
水族的组要聚居在贵州省,云南的水族有1.2万人,主要居住在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和黄泥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