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旅游 永济一日游最佳景点

永济五老峰一日游

永济旅游景点有:

一、神潭大峡谷景区

永济市神潭大峡谷是山西永济市东南方向中条山北麓的一个山谷,它的范围包括整个水峪口村以及村后的深山、峡谷和森林。奇石、瀑布、特殊的地质地貌,溪水、森林、自然的民俗村落,构成了神潭大峡谷景区的独特吸引力。

二、鹳雀楼景区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鹳雀楼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楼体况高73.9米;座南朝北,本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远可眺舜都遗址,近可瞰黄河之水天上而来。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三、普救寺

景区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中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

四、海纳温泉

永济海纳温泉采用3000米以下的地热水,泉水出口温度常年65℃左右。温泉水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26种,对神经性骨痛、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具有特殊疗效;能够起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润肤养颜、安神定惊、延缓衰老等保健作用。

五、五老峰民俗博物馆

五老峰民俗博物馆馆址位于五老峰山脚下的东坦朝村,是典型的晋南民居四合院博物馆;占地面积667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展厅面积830平方米。现有馆藏品568件(套),共4856件,含铜铁石器、陶瓷器、文具家具、雕塑造像、书法绘画、武器邮品等24类极具民俗特色的文物。

永济一日游最佳景点

永济旅游景点有:

一、神潭大峡谷景区

永济市神潭大峡谷是山西永济市东南方向中条山北麓的一个山谷,它的范围包括整个水峪口村以及村后的深山、峡谷和森林。奇石、瀑布、特殊的地质地貌,溪水、森林、自然的民俗村落,构成了神潭大峡谷景区的芦凳独特吸引力。

二、鹳雀楼景区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鹳雀楼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楼体况高73.9米;座南朝北,本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远可眺舜都遗址,近可瞰黄河之水天上而来。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三、普救寺

景区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中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

四、海纳温泉

永济海纳温泉采用3000米以下的地热水,泉水出口温度常年65℃左右。温泉水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26种,对神经性骨痛、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具有特殊疗效;能够起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润肤养颜、安神定惊、延缓衰老等保健作用。

五、五老峰民俗博物馆

五老峰民俗博物馆馆址位于五老陪袭旅峰山脚下的东坦朝村,是典型的晋南民居四合院博物馆;占地面积667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展厅面积830平方米。现有馆藏品568件(套),共4856件,含铜铁石器、陶瓷器、文具家具、雕塑造像、书法绘画、武器邮品等24类极禅贺具民俗特色的文物。

山西永济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山西运城旅游必去十大景点:五老峰风景名胜区、永乐宫旅游区、解州关帝庙旅游风景区、运城盐湖景区、永济普救寺旅游区、阎景李家大院、舜帝陵庙、运城司马光祠、孤峰山风景区、圣天湖。

1、五老峰风景名胜区

五老峰因为在古代之时拥有五老在此授书而得名,此地还是河洛文化和全真派的发源地,现已开发了像玉柱峰,南天门,仙人洞等知名景观,具有极为秀丽的风景,现已是国家4a级景区。

2、永乐宫旅游区

永乐宫位于运城芮城县,始建于1247年,传说是为纪念吕洞宾而建,作为国家首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地具有龙虎殿,三清殿,重阳殿和纯阳殿四座宏伟的建筑,在永乐宫还具有极为知名的壁画,在世界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价值。

3、解州关帝庙旅游风景区

该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时间于公元589年,曾在1702年因为大火儿毁灭,在数十年之后经过重修。现已具备众多关帝之类的景区,素来就有关庙之祖的美誉,吸引了很多海外游客前来祭祀朝拜,也是现如今国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教堂。

4、运城盐湖景区

运城盐湖也是运城极为好玩的旅游景点之一,该湖泊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人在水中不会下沉,如同中东的死海一般,因此也被成为中国死海,该景区现已具有0.5亿年的历史,也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

5、永济普救寺旅游区

该景区位于运城永济,是山西极为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总占地面积为7万平方米,该地的鸳鸯塔中具有极为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一直吸引着很多中外游客,而且著名的西厢记也发生于此。

6、阎景李家大院

永济旅游 永济一日游最佳景点

李家大院晋南独一无二的巨商豪宅李家大院,位于运城市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阎景村。西临209国道,东靠桃花谷,北依奇峰突兀的孤峰山,南眺百里盐湖,堪称风水宝地。

7、舜帝陵庙

舜帝陵庙舜帝陵庙时代:元至清地址:盐湖区北相镇西曲马村南鸣条岗据庙内明清重修碑记载,创建于唐开元年间,元末毁于兵火,明万历年间重建,清顺治十年,康熙三十五年,雍正六年,乾隆八年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布局。

8、运城司马光祠

运城司马光祠司马光祠位于大(同)运(城)高速公路夏县段水头镇通往县城方向约2公里处小晃村北峨眉岭上。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即今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9、孤峰山风景区

孤峰山风景区孤峰山风景区位于万荣县城南8公里处,是一处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它既是一座风景名山,也是一座历史名山。

10、圣天湖

圣天湖,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芮城县陌南镇黄河之滨,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她东临黄河,西枕黄土高坡,具有南方的温暖和北方的清凉,集江南水色与黄土高坡为一体,景色宜人,蔚为壮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老峰百度百科-永乐宫百度百科-圣天湖

山西永济简介

一、永济普救寺的历史和文化

普救寺历史悠久,但至今还没有发现准确的史料说明它的具体始建年代。

寺内现存碑刻和方志都说它创自隋唐,但缺乏实证。寺名与寺史有关,随着《西厢记》故事的广泛流传,普救寺之名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然而,该寺之名始于何时,在《蒲州府志》、《永济县志》中,有“五代始改今名”一说。据其所云,五代时汉将郭威攻李守贞于蒲州,围城一年而未克,无奈只好求教于此寺的和尚。

和尚告诉他“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于是郭威折箭发誓,第二天果然攻克蒲州。郭威格守誓约,一人未杀,寺名由此改为普救寺。

同样的说法尚见于北宋张舜民的《画墁录》。经查阅史料发现,郭威攻李守贞于蒲州确有此事,问策更换寺名纯属子虚乌有,可见“五代始改今名”一说未可置信。

那么为什么有上述说法呢?是因为张生与莺莺的爱情史话发生于此,历代封建文人对此斥为丑事,不宜张扬,竟用郭威在蒲州围攻李守贞这一著名事件,说五代之前普救寺之名不存在,《西厢记》叙述的是唐代的事发生在普救寺当然就不能成立了,从而达到否定《西厢记》之目的。事实真相如何?据初唐释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二集卷二九《兴福篇》第九《蒲州普救寺释道积传》中说,“先是沙门宝澄,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尺……”这说明普救寺之名隋初已有之。

《慈恩传》卷六载,在贞观十九年(645年)参与玄奘译经的人当中,证义大德有“蒲州普救寺沙门钟秦”,撰文大德有“蒲州普救沙门神宫”。这说明普救寺之名在唐初仍然沿用。

又据,唐代诗人杨巨源,蒲州人,唐贞元五年(789年)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国子司业等职,与卢纶、李义山齐名,他写了一首诗《同赵校书题普救寺》,收录在《全唐诗》里,诗中描写了普救寺的地理形制和自然风光。这也说明了在唐代普救寺即为蒲郡名刹,此诗是蒲州人咏蒲州事,不会有误。

再者,《西厢记》故事的最早依据唐元稹的《会真记》中载:“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

以上史料说明,隋唐之际已经有了蒲州普救寺这一寺名,“五代始改今名”一说当属后人杜撰。普救寺几经沧桑,反复兴废,历代均有修葺。

这在稽考经籍和基址发掘中得到证实。 1985年秋和1986年夏,曾两次对寺宇内的遗址进行了实地发掘,试掘情况表明,普救寺是历代所经营的佛都寺院,地下遗留有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建筑物饰件。

同时,对寺庙原水平线以上部分(厚约1米)进行了清理,隋唐、宋元时期寺宇建筑遗址和布局清晰可见。在塔后33米处地表下1米处出土了三尊大型石雕佛像、一尊小菩萨石雕像。

三尊大型石雕佛像均为站佛,身高2。90米,其中两尊残缺。

各尊佛像体形健美,眉目端庄,螺形发髻,两眉之间的有白毫相,鼻梁高直,两肩圆润,身披袈裟,衣纹劲健流畅,手掌丰满,腰微束,赤脚,刀工豪放有力。经有关专家鉴定,按其造型风格,当属南北朝晚期的遗物。

在地表清理和探沟发掘中,不仅发现了唐宋普救寺建筑遗址多处,而且出土了大量的唐宋以及明清各代的建筑构件和遗物千余件。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唐代宝装莲石柱础、莲花纹铺地方砖、粗绳纹条砖(36*18*5厘米)、细绳纹方砖(32*32*5。

5厘米)、莲珠纹、莲花纹瓦当、锯齿滴水和大量的青棍瓦等。宋代的有素面复盆式石柱础、斜方格纹方砖33。

5*33。5*5。

5厘米)、沟纹条砖(33*16。5*6厘米)、兽面纹、龙纹瓦当、花边莲珠纹滴水以及琉璃、灰陶鸱吻、兽头等。

还出土了刻有“咸通十三年三月”、“明昌六年”年号的碑碣经幢残块、石雕佛像头、造像砖以及唐至清各代的古钱币、古陶古瓷器皿等。在莺莺塔前土崖半腰(比塔院水平约低13米处),出土了一块方形基址,地面用32。

3*32。3*3。

5厘米规格的方砖十字铺地,这里还发现了夯土层、朽木柱及火烧过的痕迹,并出土了石磨一扇、金代诗碣一方、“开元通宝”、“绍圣通宝”、“崇宁通宝”、“祥符通宝”等唐宋币多枚。经考证确定,这里就是寺内大钟楼的原址,它的布局与唐代一般寺院的规制完全相符。

通过稽考经籍和实地发掘,可以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普救寺的创建年代,虽无确切记载,但可以肯定在隋初该寺已经存在,它的创建年代还可以追溯到北朝晚期。寺内三尊大型石雕像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

二是关于普救寺的兴废历史和早期的建筑布局,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轮郭。从《续高僧传》的记载可知,它的始建年代最晚应在北齐北周时期;唐代曾对它进行过扩建。

宋代的情况如何,目前尚未发现具体记载,但根据发掘基址所得的资料来分析,宋代对普救寺的修葺至少有两次以上,其规模之大不亚于唐代。在挖掘寺内天王殿基址时,于3米深的地层中发现了三层砖铺地面,下面两层均为宋代的方砖铺地,面积较大。

在塔西、塔北、塔东也发现宋址多处。又据《山西古迹志》永济城东普救寺条载,1940年时,在一座倾圮的钟楼里,还有一口大宋宣和甲辰(1124年)岁末铸造的铁钟,钟高2。

10米,重约万余斤。这些情况足以证实宋代普救寺修复之盛。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产生于金代章宗时期(1190年),上卷有一段张。

二、我的家乡——永济作文

我的家乡——永济永济,一个美丽而有魅力的城市,山好水好风景好。

我的家就在这个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风景优美。

鹳雀楼分为六层,第一层是繁华的蒲州壁画;第二层是中华民族的古代历史,女娲补天,王之涣塑像。第三层有制铁程序,蒲州的一种酒——落桑酒,还有陶制物品,嫘祖织布。

四楼有十大名楼的简介。五楼有永济的特产,还有一个许愿池。

六楼有红木家具一套,编钟等。鹳雀楼的西边是黄河,夏天,乘艇游河,仿佛置身在仙境里。

鹳雀楼东临普救寺,普救寺又叫莺莺塔,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永济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历史悠久。

许多古代名人都出自我的家乡,有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柳宗元,唐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唐代诗人王维……其中,柳宗元的塑像就在柳园内。唐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的家乡就在山西省永济市韩阳独头村。

我的家乡就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让我感到自豪。我爱我家乡的山山水水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三、一篇反映永济的历史故事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西厢记》故事梗概是: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就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花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莺莺出谋,几经周折定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西厢记》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使他们为其所赞叹,所感动。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西厢记》的问世,特别是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问世以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四、永济万国寺的建造历史

我国山西永济县,保存着一座有趣的千年古塔——莺莺塔。

这座塔由砖砌成,有50多米高,共13层。在塔基南面差不多10米远的地方,竖着一块木牌,写着“击石处”。

游人如捡起一块石头,叩击木牌下面的地面,竟然从塔顶传来阵阵悦耳的咯咯声,很象夏夜荷塘边的蛤鸣。可这塔的四周既没有山崖,又没有谷,难以产生回声。

那么“声”是从哪来的呢?你问附近的人,他们不做正面回答,却告诉你下面一段传说。唐朝的时候,当地有师徒二人,都是建筑行业的高手,有一回,徒弟在永济城南风景宜人的山上,建了一座气魄宏伟,造型精细的寺院——万国寺。

它大大超过了师傅以往的建筑成就。师傅不甘落后,就在万国寺北边,建了这座莺莺塔。

这塔的建造技巧不如万国寺,但师傅出了一手绝招:在塔基里埋了两只金蛤蟆,然后设立一个“击石处”,在这里叩击地面,就能听到回声。

五、永济人文风情作文或历史故事

永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人口43万。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历代曾有邑、郡州府道县多种建制。1994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古蒲州城濒临黄河,古为畿辅重镇,曾建中都,是古代全国六大雄城之一。永济历代明贤辈出,唐多诗人,宋多画家,明多将相,清多艺匠,舜帝、柳宗元、王维、聂夷中、杨贵妃、司空图、马远、杨博等堪称历代英杰,声名远扬。永济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奇特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首鹳雀楼、《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北方道教文化名山五老峰、国宝唐开元大铁牛、中条名刹万固寺、王官谷、杨贵妃故里等文物名胜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区。

永济特产主要有:蒲州青柿、首阳西瓜、干樊梨、马铺头蒜、老劲子麻花、永济芦笋、永济酥梨、特早熟杏、双孢菇、任阳乡柿饼、任阳红枣、永济牛肉饺子,其中永济牛肉饺子最为出名。

六、永济普救寺的由来

普救寺位于山西永济县西北,南眺中条山,西临黄河湾,始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W史。

普救寺有名不在于历史悠久,而在于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传世之作《西厢记》诞生之后。西厢就在普救寺。

普救寺初建时,名叫三清院,后又称西永清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造反,后汉派郭威起兵讨伐。

因防守坚固,郭威围困蒲州即今永济长达一年之久,攻克不下,便召来西永清院中的僧人询问对策。僧人说:“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折箭为誓:“城克之日,不戮一人。”

第二天,果真攻下蒲州城。从此,西永法院便改名普救寺。

早年间,整个寺院十分壮观,不仅有金碧辉煌的佛殿,还有精巧玲珑的东西两排厢房,共有300多间房子。紧靠西厢的墙外,还建有一个花园,相传是唐朝的崔相国建筑的佛居别墅,曾经为崔老夫人和莺莺所住。

当年张生便住在西厢书斋,与别墅仅一墙之隔。张生相思病重时,莺莺写有“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诗与张生约会,后来在丫环红娘的帮助下,终成眷属。

由于崔张爱情故事曲折动人,加上王实甫注重人物内心刻划及文采的华丽,使得《西厢记》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而普救寺也就越发闻名。甚至连寺内的舍利塔也改称“莺莺塔”了,塔高约30米,塔身13层,为楼阁式砖结构,是我国现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七、山西永济鹳雀楼的建造历史和文化

鹳雀楼位于山西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

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古城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云栖楼”又称“鹳雀楼”。

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势、风景秀丽,唐宋时期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

诗因楼作,楼因诗名。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据传历史上的鹳雀楼后被元兵烧毁,成为国人一憾。2002年10月,在各界人士关心下,鹳雀楼得以复建落成。

复建的鹳雀楼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座采用唐代彩画艺术的仿唐建筑,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以鹳雀楼主体为中心的鹳雀楼景区分四个游览区:一是名楼游览区,包括门殿、鹳影湖、唐韵广场;二是黄河风情游览区,包括蒲州风情园、黄河风情园、柳园;三是山水游览区,包括苍山自然景观园、吉祥如意湖、鹳雀园;四是康乐游览区,包括蒲津康乐园、唐风马球场、日潭戏水园等人文自然景观。

诗仙太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至今千古流传。它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瞩大河奔流,宏伟壮阔的山川景象,曾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登临作赋;然而,就是这座孤高耸立直插云天的鹳雀楼,在存世700余载之后却不幸毁于兵灾水祸,数百年来,为无数游人空留下无限遗憾。

盛世来临,百废俱兴。今天,一座高73.9米的楼阁景观重新出现在黄河岸边。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俯瞰大河,重新体味古人的登临灵感,“盛名难却,佳气犹存,诗情冠世,气吞山河”,一股浩气不禁油然而生。??山河萦此地哲理蕴斯楼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元初毁于战火,明初时其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致使楼毁景失。

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各有千秋,三楼在长江流域,唯有鹳雀楼坐镇北方。登上高楼,可眺千里之遥,知万古兴衰。

在古代,每一座名楼又是文人的“赛诗楼”,立于湖北武昌长江之滨的黄鹤楼,以崔颢的题诗《黄鹤楼》而闻名;在湖南岳阳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滕王阁屹立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以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而闻名;鹳雀楼高耸于山西永济黄河岸边,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闻名。鹳雀楼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这里的文明史源远流长,距鹳雀楼20公里的西侯渡古人类文化遗址,展示了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开始用火,并且使用打制石器。

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黄帝,都在这一带留下了历史痕迹。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名。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公积金提取代办-一站式公积金服务平台

助贷小管家-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助贷小管家-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