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旅游 鹤壁市淇河

淇河旅游

关于淇河的诗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悠悠,桧楫松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这些诗句,生动地描写了淇河两岸美丽的风光。“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拓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淇上田园即事》一诗。诗句表明那时的淇河山清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民居和茅草盖顶的村落,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淇河清泉水面,与山坡田禾、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这给盛行隐逸之风的盛唐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提供了绝佳的隐逸旅游胜地。其中的《氓》是我国第一首叙事诗,诗中写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说的就是淇河。诗仙李白在《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中写道:“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诗圣杜甫也在《洗兵马》中写道:“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此诗写在安史之乱即将平定前夕。诗人看到京都长安收复,平叛形势大好,那种为天下百姓将要结束流离失所的战乱生活而无限欣喜之情充满字里行间。中国如此之大,诗人惟独提到“淇上健儿”,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淇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最近,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赵维平在2003年第5-6期(合刊)《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撰文《〈全唐诗〉和唐代淇河文化》中说,“《全唐诗》共收录李白、杜甫等28位诗人咏及淇河卫地的诗歌45首”。之后,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核查,实为52首。这是近期淇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中的惊人的发现。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仅有305首诗的《诗经》中就有39首春秋时期卫国(淇河中下游一带)的民歌,且有6首直接咏及淇河,我国文学史上除了长江、黄河,没有哪一条能像淇河这样的河流在那样的时代就如此被人垂青并颂咏。更令人惊奇的是,卷帙浩大、共900卷、辑录唐朝2613位诗人的37919首诗歌的《全唐诗》中,竟又有28位诗人及其52首诗咏及淇河,淇河的历史地位和曾有过的影响便可略见一斑。

这28位诗人及其所写颂咏淇河诗的数量分别是:李白(1)、杜甫(1)、王维(3)、高适(21)、王昌龄(1)、韦应物(1)、岑参(2)、贾岛(1)、宋之问(1)、陈子昂(1)、储光羲(1)、常建(2)、杨师道(1)、沈颂(1)、长孙无忌(1)、张说(1)、乔知之(1)、崔国辅(1)、沈佺期(1)、李嘉祐(1)、孟云卿(1)、韩翃(1)、皇甫冉(1)、权德舆(1)、姚合(1)、朱湾(1)、张南容(1)、皎然(1)。诗仙李白在《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中写道:“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淇河曾是何等风光:水清如碧,车船如织,楼宇峙立,歌钟绕梁,游人如潮,美女如云,两岸市面之繁华,风景之优美,尽呈眼前。可见当时的淇河就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了,不然,怎么会能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呢?诗圣杜甫也在他的《洗兵马(收京后作)》一诗中写道:“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此诗写在安史之乱即将平定前夕,诗人看到京都长安收复,平叛形势大好,那种为天下百姓将要结束流离失所的战乱生活而“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无限欣喜充满字里行间,且渴望着“净洗甲兵长不用”,但愿天下永无战争,永远太平。全国如此之大,诗人惟独提到“淇上健儿”,岂不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淇河两岸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淇河旅游 鹤壁市淇河

赵维平副教授在他的文章中认为这些颂咏淇河的诗的内容可分为六类:

一、描写淇河及其两岸的自然风光。除了李白的“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外,像沈颂《卫中作》:“卫风愉艳宜春色,淇水清泠增暮愁。总使榴花能一醉,终须萱草暂忘忧。”李嘉祐《春日淇上》:“淇上春风涨,鸳鸯逐浪飞。清明桑叶小,度雨杏花稀。卫女红妆薄,王孙白马肥。相将踏青去,不解惜罗衣。”沈佺期《入卫作》:“淇上风日好,纷纷沿岸多。绿芳幸未歇,泛滥此明波。采蘩忆幽吹,理棹想荆歌。郁然怀君子,浩旷将如何。”这些诗都从各个角度写出了淇河自然风光之旖旎、靓丽,令人陶醉,也说明淇河流域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文化区。

二、记录文人学士在淇河流域的隐居生活。王维《淇上田园即事》:“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高适《淇上别刘少府子英》:“近来住淇上,萧条惟空林。又非耕种时,闲散多自任。伊君独知我,驱马欲招寻。千里忽携手,十年同苦心。求仁见交态,于道喜甘临。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桑叶原上起,河凌山下深。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贾岛《访李甘原居》:“原西居处静,门对曲江开。石缝衔枯草,查根上净苔。翠微泉夜落,紫阁鸟时来。仍忆寻淇岸,同行采蕨回。”这些诗都生动地写出了几位作者曾隐居风景优美的淇河的恬静舒适的生活情景。

三、记述文人学士在淇河卫地的过往足迹。陈子昂《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南星中大火,将子涉清淇。西林改微月,征旆空自持。碧潭去已远,瑶华折遗谁。若问辽阳戍,悠悠天际旗。”岑参《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杜侯实才子,盛名不可及。只曾效一官,今已年四十。是君同时者,已有尚书郎。怜君独未遇,淹泊在他乡。我从京师来,到此喜相见。共论穷途事,不觉泪满面。忆昨癸未岁,吾兄自江东。得君江湖诗,骨气凌谢公。熊生尉淇上,开馆常待客。喜我二人来,欢笑朝复夕。县楼压春岸,戴胜鸣花枝。吾徒在舟中,纵酒兼弹棋。三月犹未还,寒愁满春草。赖蒙瑶华赠,讽咏慰怀抱。”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散尽空掉臂,高歌赋还邛。落魄乃如此,何人不相从。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这些诗记述了一些文人学士们在淇河卫地或久别重逢,叙旧话新;或欣赏美景,赞颂淇河的动人情景。诗人们以淇河为集结地,过从之频繁,友情之深重充溢字里行间。

四、描写淇河卫地悲欢离合的爱情生活。长孙无忌《新曲二首·其一》:“侬阿家住朝歌下,早传名。结伴来游淇水上,旧长情。玉佩金钿随步远,云罗雾索殳逐风轻。转目机心悬自许,何须更待听琴声。”常建《春词二首(乐府诗题作陌上桑)·其一》:“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其十二》:“白日淇上没,空闺生远愁。寸心不可限,淇水长悠悠。芳树自妍芳,春禽自相求。徘徊东西厢,孤妾谁与俦。年华逐丝泪,一落俱不收。”这些诗或写相恋情人在柳丝婀娜、杂花遍野的明媚春光下,倚傍淇河,相互爱慕,情思无限;或写青年男女衣着华丽,“玉佩金钿”,相约淇河,谈情说爱,结伴而游;或写淇河日落时,闺中少妇眺望“淇水长悠悠”而油然而生的绵绵思夫之情。

五、描绘淇水卫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三》:“野人头尽白,与我忽相访。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高适《淇上别业》:“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这三首诗中既写到了三十年垂钓淇滨的白发渔翁不问世事的“闲放”、超脱;也写到了作者与农人为邻的“别业(别墅)”旁,桑林成片,鸡鸭成群,农人们开田种菜、怡然自得的劳动情景;还写到了通过与农人(野人)的交谈,了解了他们在天灾人祸中的艰辛,从一定程度真实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景。

六、反映当时淇水卫地的草木风物。乔知之《弃妾篇》中有:“悠悠淇水曲,彩燕入桑枝”的句子,崔国辅《卫艳词》:“淇上桑叶青,青楼含白日。比时遥望君,车马城中出。”常建《张公子行》中有:“日出乘钓舟,袅袅持钓竿。涉淇傍荷花,骢马闲金鞍。”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四》:“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长想别离处,犹无音信还。”韩《送蓚县刘主簿楚》中有:“花深近县宿河阳,竹映春舟渡淇水。”储光羲《相和歌辞·采莲曲》:“浅渚荷花繁,深塘菱叶疏。独往方自得,耻邀淇上姝。广江无术阡,大泽绝方隅。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湖。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这些诗说明当时的淇河是翠竹夹岸、桑林成片;“浅渚”“深塘”,遍布淇滨;荷花菱叶,弥望皆是。

再读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一》中:“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三》:“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王维《淇上田园即事》中有“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这些诗句告诉我们,唐时的淇河卫地的蚕桑业较发达,鱼类、动物资源丰富,这才会有采桑养蚕或渔猎为生之人。再读贾岛《访李甘原居》中“翠微泉夜落,紫阁鸟时来。仍忆寻淇岸,同行采蕨回。”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八》中“古堰对河壖,长林出淇口。”可以看出唐时淇河卫地的生态环境和植被情况比现在好。

淇河是“史河”、“文化河”。看来,说淇河是“诗河”也不算过誉。淇河历史文化就像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探查、发掘。让我们尽快淘去历史的尘封,使淇河重新放出灿烂的光华。

鹤壁市淇河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市,是河南省省辖市之一。现辖两县(浚县,淇县),三区(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和淇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夏朝,鹤壁地域分属冀、兖、豫三州。商朝,属畿内地。春秋时,属卫、晋。战国时,先后属赵、魏。公元前510年,齐桓公在鹤壁西牟山侧设中牟邑,公元前425年,赵国迁都中牟,历时39年。西汉初年,置黎阳县(今浚县)、朝歌县(今淇县)、荡阴县(鹤壁属之)。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43年),废荡阴县入邺。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置荡阴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荡阴县为荡源县,治所在故县(今鹤壁市郊)。唐、宋、元时期,鹤壁地域建置多有变化。黎阳曾为郡、军、府、州治所,朝歌曾为州、郡治所。明初,置浚县、淇县、汤阴县(鹤壁属之),分属大名府、卫辉府、彰德府。民国时期,浚县、淇县、汤阴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后改属第三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浚县、淇县、汤阴县属平原省安阳专署。1953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恢复淇县建置)。1957年3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委托安阳专署领导,后改为省直接领导。1958年12月,安阳专署撤销,鹤壁市曾一度归新乡专署领导。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署,又改归安阳专区。1960年10月--1961年11月,汤阴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1月,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市区经历了三次搬迁。1957年,市区选在鹤壁集,随着二矿、三矿的建设,1957年12月市区南移到中山;后又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1959年,市区又从中山迁到现在的老区大胡。随着矿区的发展,市区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塌陷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1992年,鹤壁决定建立淇滨经济开发区,随着规模的扩大,1999年5月市政治中心又迁到淇滨开发区。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多雾。年平均气温14.2-15.5℃,年降水量349.2-970.1mm,年日照时数1787.2-25660.7小时。

鹤壁市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属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矿产资源具有地域组合良好、品位高、易开发的特点。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煤炭、瓦斯气、水泥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耐火粘土等30多种。煤炭探明储量16亿吨,金属镁的主要原料白云岩约10亿吨,水泥灰岩矿床储量为50亿吨。鹤壁水源总储量23.5亿立方米,年过境水达6.15亿立方米,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淇河盘石头水库正在建设之中。

鹤壁市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总人口140多万,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8.54万人,占34.6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91.65万人,占65.38%。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139.64万人,占99.6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0.55万人,占0.39%。

鹤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各具特色,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观光地区。境内大伾山、浮丘山、云梦山、五岩山各具特色。华北地区唯一未被污染的淇河从境内蜿蜒流过,两岸景色秀丽,为《诗经》所咏唱。这里有许多较为完整的古文化遗迹,战国至汉代冶铁遗址、宋代古瓷窑遗址、宋代采煤遗址具有很高的考古历史价值,被列入省市文物保护单位。上峪火山地幔窗口被称为“中华奇观”,可以探视地球千米以下深处的奥秘。浚县古称黎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于1600年前的天宁寺大石佛倚山而凿,高22.7米,佛足在佛楼地下丈余,形成“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奇观。淇县古称朝歌,是殷商古都。境内云梦山素有“云梦仙境”之称,战国时鬼谷子王禅在此授徒讲学,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古军校”。

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9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9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46.88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28.17亿元,增长12.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21元/人,比上年增长9.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10.8%。物价总水平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为100.5,上升0.5%。全年进出口总额29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0%。其中,进口总额 146万美元,增长2.8%;出口总额2772万美元,增长47.1%。

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鹤壁盛产小麦、玉米、花生等,是全国优质小麦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人均产粮、人均占有粮、人均贡献粮等指标居全省首位。也是河南省畜牧业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地,人均畜牧业产值、人均肉、蛋产量3项指标综合评定已连续十年名列全省第一,被评为全国十大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市之一。兴业大用、永达公司等是河南省畜牧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农副土特产品畅销国内外,"淇河三珍"(淇河鲫鱼、缠丝鸭蛋、冬凌草)等闻名中外,为历代宫廷贡品。

工业已形成较好基础,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依托丰富的资源,鹤壁的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建材、冶金、电子、轻纺、化工、医药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达1300多家。主要工业产品5000多种。其中棉纱、汽车电器及配件、电子元器件、矿山运输及提升设备、环保设备、标准紧固件、克星灭虫剂、黛丝牌摩丝、金属镁、牛仔布等一大批优质名牌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2 X 30万千瓦鹤壁万和发电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年产140万吨高标号水泥的鹤壁豫鹤水泥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筹建。

交通、邮电飞速发展,第三产业兴旺发达。鹤壁交通极为便利,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南水北调工程、京汉广国际通讯光缆均穿境而过,汤鹤、新荷、汤濮铁路分布两侧,并与京广铁路相连。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邮电通讯方便捷达,国际国内电话传真、程控交换、无线寻呼、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建设手段一应俱全。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鹤”战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中小学入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容市貌整洁卫生,是河南省政府命名的省级卫生城市。体育事业成效显著,1997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地掷球之乡”,是全国首家获得这一殊荣的城市。1998年又被批准为“河南省中长跑、竞走训练基地”。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开发区建设进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确立了“优化环境、外引内联、四面辐射、梯次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矿产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逐步形成整体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方面主动出击,大规模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活动。

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鹤壁新区,是一个享有特殊优惠政策的工业和贸易区,是鹤壁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园区,也是河南省大力支持发展的重点城市之一,省政府给予“25+1”的政策支持。新区规模已达1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42公里,绿地面积64万平方米,随着市直机关全部搬迁新区办公,新区已成为鹤壁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工程地质条件优越。区内供水、供热、供电、通讯、学校、医院、宾馆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一座现代化、外向型、多功能的新城耸立在中原大地上,并正在成为花园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游玩攻略

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后,将展现淇河芳草萋萋、绿竹猗猗、飞鸟成群、鱼翔浅底的湿地景色,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成为自然环境优美、湿地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独具北方河流湿地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

景点位置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淇县庙口镇贺家村与市第三水厂取水口下游220米处之间(302省道淇河大桥附近)

河南淇县旅游景点大全介绍

淇县旅游景点有:云梦山、古灵山风景区、淇县朝阳山景区、摘星台景区、卫国故城。

1、云梦山

云梦山,又名青岩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南十五公里,属太行山脉,主峰海拔577米,素有“青岩表仙境之胜”之称。景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主要由战国古军庠、上圣古庙及云梦五里鬼谷大峡谷游览区、云梦大草原游览区三部分组成。

2、古灵山风景区

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境内,有“灵山抱妙寺,神泉涤心埃”的美誉。区内主要有灵山、龙山、虎山、尖山、女娲峰、孕育峰、观音显圣、双剑横秋、金龟攀壁、骆驼峰、眼睛圣母像、窃窃私语、神仙对弈、灵猴石像、情人石、九龙峡、财神沟等景点。

3、淇县朝阳山景区

淇县朝阳山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部,是以殷商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主要景观有饮马池、飞来卧佛、九龙古柏、滴水洞、一线天、圣儒峰、千年古碾、莲花壁、盘古大殿、天下第一石门、天书崖、花台、王莽洞、泪石、接引阁等30余个。

4、摘星台景区

摘星台景区位于淇县县城中心,是著名的殷商文化遗址、寻根问祖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进一步提升景区档次和品位,2010年以来,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摘星台景区大力开展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活动。

5、卫国故城

卫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国故城,俗称朝歌二道城。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县城四周,是第二道朝歌城的城垣上段,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个诸侯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淇县


公积金提取代办-一站式公积金服务平台

公积金提取代办-一站式公积金服务平台

助贷小管家-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