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四处游历
[编辑本段]一生概括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701年正月十六[1][2][2月28日]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编辑本段]一生四妻
李白一生,先后有过四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其子名:伯禽,小名“颇黎”;女名:平阳,小名“明月奴”。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第二个妻子,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不久,因为刘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第三个妻子,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第四个妻子,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并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说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氏还多次施救,从此两人没再见面。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妻子宗氏,曾做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编辑本段]二、四处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承祯
让李白意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她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这首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3.江南一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编辑本段]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编辑本段]四、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编辑本段]五、再次远行
1.幸遇杜甫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来到扬州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编辑本段]六、应邀入幕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编辑本段]七、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李白的家庭情况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拓展资料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李白
李白去过北京吗
没有。
根据查询半卷诗书一窗月得知,李白一生游历过新疆、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贵州、北京、重庆等18个省、市、自治区,总共到过206个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由此可知,李白没有去过广东。
李白的诗篇有哪些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咏苎萝山塞下曲六首静夜思
望天门山夜宿山寺登金陵凤凰台长相思二首
把酒问月独坐敬亭山客中行菩萨蛮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行路难其一送友人入蜀渡荆门送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长干行赠孟浩然春思
军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
蜀道难长门怨送友人白头吟
草书歌行关山月白马篇侠客行
秋浦歌十七首行路难春夜洛城闻笛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行路难其二子夜四时歌:夏歌古朗月行古风其二十四
月下独酌其一古风其十九江上吟登高丘而望远
秋风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连理枝金陵酒肆留别
北风行忆秦娥峨眉山月歌清平乐
塞上曲白鸠辞怨情日出入行
独漉篇山中问答江南春怀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望鹦鹉洲怀祢衡劳劳亭子夜四时歌:春歌夜坐吟
子夜四时歌:秋歌金门答苏秀才学古思边玉阶怨
妾薄命结客少年场行子夜四时歌:冬歌采莲曲
飞龙引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乌夜啼久别离
送别远别离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有所思
临江王节士歌拟古其九古风其二古风其三
襄阳歌上云乐菩萨蛮冬日归旧山
哭宣城善酿纪叟于阗采花乌栖曲句
南陵别儿童入京寄东鲁二稚子在金陵作上李邕(此诗萧士□云是伪作)【上斌下赠从孙义兴宰铭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太华观独坐敬亭山清平乐
战城南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古风其十五天马歌
扶风豪士歌玉壶吟梁园吟鸣皋歌送岑徵君时梁园三尺雪.
长歌行清平调词三首阳春歌箜篌谣
胡无人广陵赠别阙题上清宝鼎诗
临路歌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月下独酌其二过汪氏别业其一
南奔书怀留别贾舍人至二首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沙丘城下寄杜甫
夜泊牛渚怀古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白纻辞其一幽州胡马客歌
梁甫吟行行游且猎篇古风其二十古风其十八
古风其三十四横江词其一猛虎行(此诗萧士□云是伪作)【上彬下去妇词(一作顾况诗)
少年行其一结袜子沐浴子上清宝鼎诗
句句句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赠僧崖公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赠张相镐其一时逃难在宿松山作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越女词其三感兴其一天台晓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赠从兄襄阳少府皓雪谗诗赠友人
赠清漳明府侄聿邺中赠王大(一作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句别匡山观佽飞斩蛟龙图赞
地藏菩萨赞句阙题栖贤寺
炼丹井宿无相寺荆州歌杨叛儿
野田黄雀行少年行其二听蜀僧浚弹琴渌水曲
门有车马客行丁都护歌(都一作督)上留田行公无渡河
古风其七秦女休行(魏协律都尉左延年所作,今拟东海有勇妇代关中有贤女横江词其五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古风其一钓滩洛阳陌
桂殿秋咏方广诗题楼山石笋句
秀华亭赠韦秘书子春古意酬张司马赠墨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送别越女词其四宣城见杜鹃花
九日登山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登瓦官阁越中览古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月下独酌其三游泰山六首(一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感遇其一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江夏送友人
酬崔五郎中留别金陵诸公江夏行悲歌行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赠崔司户文昆季书情题蔡舍人雄赠钱徵君少阳(一作送赵云卿)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题宝圌山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赠江油尉
桃源普照寺兴唐寺相逢行
寻雍尊师隐居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上崔相百忧章(时在浔阳狱)
白毫子歌王昭君其一王昭君其二雉朝飞
古风其四君马黄从军行君子有所思行
独不见北上行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双燕离
殷十一赠栗冈砚乌牙寺桃源阳春曲
惧谗赠裴十四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一作秋夜崔八丈水亭送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春日独酌其一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望庐山瀑布其一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金陵凤凰台置酒金陵其一
望黄鹤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奔亡道中其一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秋下荆门江行寄远
月下独酌其四早望海霞边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友人会宿
越中秋怀流夜郎闻酺不预从军行示金陵子(一作金陵子词)
越女词其一越女词其二五松山送殷淑送梁四归东平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寄崔侍御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北山独酌寄韦六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东山吟怀仙歌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淮海对雪赠傅霭(一作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横江词其四赠参寥子赠崔郎中宗之时谪官金陵
赠从弟冽赠张相镐其二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赠别从甥高五
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小桃源日出东南隅行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
中山孺子妾歌送别发白马东武吟(一作出东门后书怀留别翰林诸公)
紫骝马古风其三十五飞龙引其二古风其四十六
古风其五十九禅房怀友人岑伦相逢行二首长门怨二首
登高丘而望远前有一尊酒行二首金陵歌,送别范宣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
蔡氏五弄·渌水曲古风其五十六古风其四十四古风其四十八
春日行司马将军歌代陇上健儿陈安古风其三十六古风其四十
古风其三十一古风其二十一古风其十四折杨柳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送贺宾客归越题舒州司空山瀑布月夜金陵怀古
寒女吟南陵五松山别荀七观鱼潭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赠闾丘宿松赠僧行融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一作春归桃
陈情赠友人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赠崔侍郎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笑歌行(以下二首苏轼云是伪作)送友人寻越中山水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别中都明府兄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泾川送族弟□【金享】
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果一作杲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君一作翁)以诗代书答元丹丘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
送杨山人归嵩山送范山人归泰山送韩侍御之广德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一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对酒放后遇恩不沾题金陵王处士水亭
避地司空原言怀感遇其二酬崔侍御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时欲东游遂有此赠
江上望皖公山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潭在秋浦桃胡陂下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金陵其二
宿巫山下金陵白杨十字巷下途归石门旧居上三峡
苏台览古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宿虾湖【虾换鱼旁】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纪南陵题五松山(一作南陵五松山感时赠别金陵其三过四皓墓
岘山怀古苏武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九日
九月十日即事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登太白峰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焦山望松寥山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江上答崔宣城感兴其二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咏山樽二首(此首一题咏柳少府山瘿木樽)观放白鹰其一拟古其三
拟古其六独酌夏日山中对酒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观猎咏槿白田马上闻莺
自代内赠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一越女词其五
送岑徵君归鸣皋山送长沙陈太守其一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江夏送张丞
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饯校书叔云送二季之江东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寄淮南友人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江上寄元六林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金陵白下亭留别留别西河刘少府送杨少府赴选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赠华州王司士
赠饶阳张司户燧赠溧阳宋少府陟赠嵩山焦炼师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赠友人其二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江夏赠韦南陵冰赠柳圆流夜郎赠辛判官赠常侍御
哭晁卿衡金陵新亭邹衍谷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劳劳亭歌在江宁县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横江词其六少年行其三(此诗严粲云是伪作)邯郸才人嫁为斯养卒妇
短歌行千里思树中草枯鱼过河泣
上之回怨歌行长安见内人出嫁.友人令余代为之古风其十六古风其十七
古风其二十二古风其二十三古风其五古风其三十二
古风其四十一山人劝酒古风其四十九古风其四十五
古风其四十七古风其五十八古风其五十四湖边采莲妇
凤凰曲秋夕旅怀代别情人怨情
捣衣篇三山望金陵,寄殷淑草创大还,赠柳官迪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襄阳曲夜坐吟
咏桂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寓言三首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落日忆山中万愤词投魏郎中古风其三十九古风其五十七
鞠歌行君道曲梁之雅歌有五章今作一章古风其四十二古风其四十三
古风其三十七古风其十九古风其二十七古风其六
古风其八古风其九古风其十古风其十一
古风其十二宫中行乐词其一宫中行乐词其三鸣雁行
陌上桑出自蓟北门行秦女卷衣宫中行乐词其六
宫中行乐词其八入朝曲(一作鼓吹入朝曲)秋思对酒行
估客行(行一作乐)横江词其二横江词其三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南都行戏赠杜甫送友生游峡中春感
鞠歌行会别离初月对雨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一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赠武十七谔宿清溪主人
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一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二狱中上崔相涣赠王汉阳
赠历阳褚司马时此公为稚子舞故作是诗赠宣城赵太守悦巴陵赠贾舍人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赠友人其三赠闾丘处士赠僧朝美淮阴书怀寄王宗成(一作王宗城)
宿白鹭洲寄杨江宁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寄弄月溪吴山人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
赠郭季鹰赠范金卿其二温泉侍从归逢故人僧伽歌
和卢侍御通塘曲东鲁见狄博通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送杨山人归天台
送友人游梅湖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留别广陵诸公(一作留别邯郸故人)别东林寺僧
别韦少府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寄上吴王其一别鲁颂
早过漆林渡寄万巨题情深树寄象公寄当涂赵少府炎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早春寄王汉阳寄王汉阳送王孝廉觐省
送鞠十少府送储邕之武昌酬谈少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送杨燕之东鲁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四巴女词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口号吴王美人半醉代美人愁镜其一代美人愁镜其二
寄远其十一长信宫嘲鲁儒寄远其三
白胡桃巫山枕障流夜郎题葵叶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白鹭鸶洗脚亭醉题王汉阳厅山中与幽人对酌
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待酒不至拟古其四拟古其五
效古其一忆东山二首紫藤树拟古其八
拟古其十一感遇其三江上秋怀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
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酬崔十五见招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宴郑参卿山池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其一登锦城散花楼
登峨嵋山登新平楼谒老君庙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楚江黄龙矶南宴杨执戟治楼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慈姥竹丹阳湖
奔亡道中其二太原早秋过崔八丈水亭上元夫人
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鹦鹉洲金陵望汉江姑孰溪
庐江主人妇鲁中都东楼醉起作牛渚矶灵墟山
寻山僧不遇作过汪氏别业其二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山在南陵铜井西五里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九日龙山歌大庭库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侍从游宿温泉宫作邯郸南亭观妓
春日游罗敷潭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东鲁门泛舟其二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赠别【此水旁】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秋夕书怀感兴其五
感兴其三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观放白鹰其二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寻阳紫极宫感秋作田园言怀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南轩松
望月有怀重忆一首春滞沅湘有怀山中拟古其七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拟古其二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时于落星石上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清溪半夜闻笛庐山东林寺夜怀观胡人吹笛(观一作听)题宛溪馆
题东溪公幽居题元丹丘山居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莹禅师房观山海图
寄远其四寄远其五寄远其六寄远其七
寄远其八嵩山采菖蒲者春怨代赠远
陌上赠美人闺情代秋情代寄情楚词体
寄远其一秋浦寄内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二在浔阳非所寄内
送张秀才从军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灞陵行送别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送殷淑三首送侯十一
答友人赠乌纱帽送舍弟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
送郗昂谪巴中书情寄从弟□州长史昭【都者换分】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夜别张五
寄上吴王其二寄上吴王其三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石上寄何
江夏别宋之悌南阳送客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王景】留别龚处士
别储邕之剡中送崔十二游天竺寺别山僧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时凝弟在席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其一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其二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赠韦侍御黄裳其二赠薛校书赠何七判官昌浩
赠徐安宜赠任城卢主簿山鹧鸪词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赤壁歌送别赠瑕丘王少府赠临□县令皓弟时被讼停官【名水旁】赠新平少年
赠崔侍郎(郎一作御)戏赠郑溧阳赠张公洲革处士秋山寄卫慰张卿及王徵君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春日独坐寄郑明府赠友人其一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赠汉阳辅录事其一赠汉阳辅录事其二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三
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此有赠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赠易秀才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
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江上赠窦长史赠崔秋浦其二赠崔秋浦其三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三
宣城哭蒋徵君华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战城南送袁明府任长沙
送客归吴望夫石暖酒元丹丘歌
秋思高句骊宫中行乐词其七宫中行乐词其二
来日大难大堤曲黄葛篇凤吹笙曲(一作凤笙篇送别)
白纻辞其二白纻辞其三古风其二十八古风其二十九
雉子斑(一作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幽涧泉古风其五十三古风其五十
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灉湖夜下征虏亭春日醉起言志上清宝鼎诗(前见《东观馀论》,后见《王直
白鼻騧少年子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此诗杨慎游南阳清泠泉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山鹧鸪者赠刘都使
醉后赠王历阳(历阳,和州也)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走笔赠独孤驸马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句
见野草中有曰白头翁者姑孰十咏(一作李赤诗)·姑孰溪姑孰十咏·望夫山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古风其五十一古风其五十二古风其五十五古风其三十
古风其三十三古风其三十八古风其十三古风其二十五
古风其二十六宫中行乐词其四宫中行乐词其五空城雀
拟古凤台曲豫章行胡无人行
题许宜平庵壁题峰顶寺晓晴庭前晚开花
宣州长史弟昭赠余琴溪中双舞鹤诗以言志醉后赠从甥高镇赠秋浦柳少府赠崔秋浦其一
赠裴司马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赠卢司户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二赠潘侍御论钱少阳对雪醉后赠王历阳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赠崔咨议赠升州王使君忠臣口号赠徵君鸿此公时被征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录临别留赠【上竹赠卢徵君昆弟赠郭将军玉真仙人词
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赠范金卿其一送薛九被谗去鲁送族弟凝至晏□单父三十里【土固】
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送方士赵叟之东平赠别郑判官送张舍人之江东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留别王司马嵩游敬亭寄崔侍御(一本作登古城望府中奉寄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江上寄巴东故人望汉阳柳色寄王宰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一作送族弟【金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录毕归北海【录竹送纪秀才游越送蔡山人
送长沙陈太守其二送李青归华阳川送窦司马贬宜春送羽林陶将军
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送张遥之寿阳幕府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送崔度还吴度故人礼部员外国辅之子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其一(一作同王昌龄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其二
南流夜郎寄内思边浣纱石上女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三
赠内寄远其二平虏将军妻杂诗
寄远其九寄远其十题江夏修静寺春日独酌其二
自遣日夕山中忽然有怀秋夜独坐怀故山效古其二
拟古其一鲁东门观刈蒲览镜书怀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感兴其四拟古其十二拟古其十感兴其六
感遇其四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东鲁门泛舟其一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其二游谢氏山亭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杜陵绝句
宣城青溪(一作入清溪山)游水西简郑明府铜官山醉后绝句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宴陶家亭子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天门山望夫山
谢公宅凌歊台桓公井商山四皓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望木瓜山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秋登巴陵望洞庭奔亡道中其三奔亡道中其四
奔亡道中其五郢门秋怀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荆门浮舟望蜀江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王右军姑孰十咏·天门山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
秋日与张少府、楚城韦公藏书高斋作对酒忆贺监二首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赠段七娘别内赴征三首雨后望月
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舍利弗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登庐山五老峰送族弟绾从军安西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摩多楼子赞同
0
2011-10-23 23:07热心网友
·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
·九月十日即事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
·金陵凤凰台置酒
·宴陶家亭子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
·游水西简郑明府
·九日龙山歌
·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山..
·九日
·九日登山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
·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
·宣城青溪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
·铜官山醉後绝句
·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
助贷小管家-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助贷小管家-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