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收入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河南省共接待旅游人数1.83亿人次。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文化和自然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2019年,河南省共接待旅游人数1.83亿人次,同比增长8.9%。其中,国内游客1.82亿人次,同比增长9.0%;境外游客100万人次,同比下降4.2%。河南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72万亿元。
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有众多的文化遗产、自然景点和美食特色。其中,洛阳市的龙门石窟、郑州市的嵩山少林寺、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园、安阳市的殷墟等都是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此外,河南省还以豫剧、河南省博物院等文化活动和场所为代表,展现了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河南省也在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新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河南省也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和农村旅游发展,打造更多的旅游品牌和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洛阳旅游收入全国排名
洛阳旅游景点排名前十名有: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博物馆、关林庙、老君山风景名胜区、西山石窟、王城公园、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洛阳白云山、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1、龙门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历史悠久,开凿经历了多个朝代,断续营造达500余年之久。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共有97000余尊佛像,其中西山石窟是精华部分,包括卢舍那佛像和“龙门二十品”。
2、白马寺
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白马寺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大雄宝殿是全寺主殿,其他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毗卢阁等。
3、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与中原明珠电视塔等城市地标性建筑遥相呼应,新馆建筑外形如大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博物馆由主楼和辅楼组成,主楼共两层,一楼是通展,二楼是博物馆的精品展。
4、关林庙
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建筑规格是按照宫殿形式修建的,布局严谨壮观。古建筑群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舞楼,另外,这里石碑林立,古柏参天,香火旺盛。
5、老君山风景名胜区
相传东周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此山隐居修炼,故名老君山,是伏牛山主峰。海拔两千多米,有官殿及庙宇群落,古时这里被视为道教圣地。景区内除有当地特产售卖以外,还有老子骑牛像和太上老君金像等当地著名标志物。
6、西山石窟
西山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以伊河为界,分为西山和东山两大石窟群,是龙门石窟中最完整、最精华的部分。西山石窟有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等著名的洞窟,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和古阳洞“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
7、王城公园
王城公园始建于1955年,因修建在东周王城遗址上而得名,是洛阳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公园由古文化区、牡丹花圃、动物馆等几个部分组成,既有深厚的传统意境,又不乏浓郁的现代气息。每年的牡丹花会期间,王城公园都是古城的最佳赏花处。
8、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古墓专题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博物馆由历代典型墓葬展区、北魏帝王陵展区和古墓丹青精粹展三大展区构成。馆内藏有我国古代各时期的数十座墓室,均由原址搬迁而来,并在地下按墓葬形制复原展出。
9、洛阳白云山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南部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腹地,中国十佳休闲胜地,被誉为“人间仙境”。是天然的原始森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37座,玉皇顶为中原第一峰,是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处。目前公园初步形成吃、住、行、游、娱、购配套旅游服务体系,非常值得慢慢游览。
10、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始建于2005年12月,位于隋唐洛阳城遗址上。是游客和市民观光赏花、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植物园有17个专类园区,其中千姿牡丹园占地约400亩,由百花园、九色园、特色园和科技示范园组成,共种植九大色系牡丹1200多个品种30万余株。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洛阳
旅游收入怎么统计出来的
国内旅游收入的统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统计范围和时间:通常以全国或某个省市为范围,以某一年或某一季度为时间周期进行统计。
2.通过调研、问卷调查、数据收集等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如旅游景区、酒店、交通公司、旅行社等相关企业的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旅游部门等官方机构的数据。
3.考虑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确保数据来源可信度和准确性,以保证统计结果的可靠性。
4.对住宿收入、餐饮收入、交通收入、纪念品和游览服务的综合收入等进行统计,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当地旅游部门、景区管理机构等渠道采集。
5.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标准进行统计,如《旅游景区分类与评定》等标准,对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总之,国内旅游收入的统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统计范围和时间、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同来源数据的综合处理等等。
2023年河南省旅游数据
2023年的旅游热点是启动旅游协调议事机制提振入境游;专项文旅消费券,释放“银发经济”需求;推动乡村民宿品牌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立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联盟;对密室逃脱和剧本杀立法规范电竞酒店经营等。
1、启动旅游协调议事机制提振入境游
启动旅游协调议事机制,统筹推进入境复苏与振兴。宣传、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牵头组建跨部门旅游协调机制,加强对“美好中国”文化内涵、旅游载体和要素支撑的系统研究。进一步优化签证政策、通关措施,放宽过境限制,为外国人来华旅游提供更多便利。
完善境外游客在行前和旅游过程中的金融结算和移动支付环境、网络服务,丰富入境旅游产品供给,增强入境旅游的国内基础和行业配套服务水平。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旅游城市和街区,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旅游岛,推出一批绿色旅游示范区。发挥国际组团社、国内地接社和在线旅游平台作用。
2、专项文旅消费券,释放“银发经济”需求
消费券是非常有效的刺激手段,但综合性通用消费券在刺激的精准度方面存在不足。建议发放专项文旅消费券,对发放批次、对象、券种和数量等进行精密设计、精准投放。
利用消费券做好引导,鼓励民众“走向远方”,建议对消费券跨省、跨市区流通使用展开研究、试点,鼓励各地方政府联合发放跨区域的文旅消费券,同时可研究发放交通补贴+文旅消费“捆绑式”券种,促进“跨市游”、“跨省游”。
3、推动乡村民宿品牌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场景美不美成了游客去不去的关键因素,很多景区都在打造网红卖点,沉浸式旅游已逐步走向市场,游客偏好呈现从风景到场景、从观光到沉浸的转变。
乡村民宿良莠不齐,存在同质化竞争、价格混乱、体验感差等问题,而民宿在乡村振兴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需要通过推动乡村民宿品牌化、集约化来弥补短板。酒店有星级标准,民宿已经制定的相关标准也应尽快落地评级标准,努力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4、建立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联盟
由文旅部等相关部门牵头,构建省级统筹建设与管理机制。组织力量深入挖掘街区丰厚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各街区一类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等的梳理和保护,丰富沉浸式消费体验业态,优化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配套服务,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统筹推进各街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升街区的整体活力,集束打造城市历史文化的靓丽名片。
打造数字化联盟资源服务平台。大力开发数字化应用场景,提供场景地图、语音讲解、线上体验式历史文化展厅等服务功能,实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呈现;开通街区文创产品、特色食品等线上购买渠道,激发文旅消费市场活力。
5、对密室逃脱和剧本杀立法规范电竞酒店经营
将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公共产品纳入立法、修法监管范围,建立前置审查、限制性分级机制,及时跟踪监测,支持打造益智类、法律推理类、主旋律类娱乐产品。文旅部市场管理司召开全国剧本娱乐管理工作视频会,督促各地加快备案、加强政策宣传、加大检查力度,将剧本娱乐经营场所全面纳入监管视线,进一步推动剧本娱乐管理政策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