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旅游资源的特性有哪些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国内长期没有建立起成熟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直到 20世纪 90年代初期,国家才组织了旅游及各方面专家对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初步提出了后来被人经常引用的“旅游资源”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这一认定将旅游资源分类深深地打上了地理学的烙印。其中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的地貌学,在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与结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空间组合,可以概括为“成因与形态”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其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①地貌发生系统: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动力地貌学、人为地貌学;②地貌营力(过程系统):流水地貌学、冰川与冰缘地貌学、河口与海岸地貌学、海底地貌学、湖泊地貌学、泥石流与重力地貌学、风沙地貌学、岩石地貌学、喀斯特地貌学、历史地貌学;③地貌应用(综合)系统:区域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环境地貌学、城市地貌学;④地貌技术系统:数量地貌学、实验地貌学、地貌年代学、地貌制图学等分支。旅游资源分类研究内容与其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中与地貌学有关的旅游资源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如旅游资源生成、存在和演化,是在特定地貌区域内完成的;旅游景观、旅游环境与特定地貌区域存在着长久而紧密的共生共存关系;旅游景观与旅游环境保护是在相关地貌区域内进行的,至于某些旅游资源开发便更是地貌区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分类原则

目前学术界多按基本成因、属性、功能、利用方式、效果等原则,将全国旅游资源进行多级划分。1992年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编写《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时便采用了地貌分类中常用的“成因形态”作为划分全部旅游资源类型的第一原则。这一原则不但可以用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上,而且也可以广泛用于各种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上。

这一原则被称为“属性与状态分类原则”。“属性”指基本类型的特性、特征,相当于地貌分类中的“成因”;“状态”指旅游资源类型的现存状况与形态,相当于地貌分类中的“形态”。按照这一原则,可将全部旅游资源划分为内部性质和外在表现完全不同的类型。它们就像地貌类型那样,均以能使人观察到,或触及到,并能让多人描写、记录、叙述为准。调查分类不把那些主观臆测和印象中的事物和因素当作旅游资源,这点也与地貌类型的划分情况完全一样。

2.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认定

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强调了以调查为目的的应用性质。由于实施调查必须有明确的对象,而这些对象应该是客观存在、相对稳定、特征值明显并易于采集的,总体数量不能过大。为此,研究者提出了“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作为调查对象的科学概念。

这一概念开始也是由于受到了地貌分类的启发。因为面对着的是一个庞大的旅游资源客体,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采用地貌分类时只是研究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地貌类型的特征值,而最后确定为 4种“地貌基本类型”,便覆盖了全部地貌类型。这一成功经验,成为研究寻求旅游资源分类的最佳途径。地貌基本类型是地貌的最小单元。“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也是在大量研究旅游资源类型的特征值中得出的,它们是旅游资源中的最小单元。根据这一原则和方式,可以将全国旅游资源划分为 68种基本类型,归为6个大类:地貌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其中与地貌学关系密切的基本类型很多,对这些类型的认定和表述完全符合地貌学的概念。

旅游资源的特性有哪些

(一)观赏性和体验性

旅游资源与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它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价值,其作为资源所共有的经济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观赏性来实现的。尽管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但观赏活动几乎是所有旅游过程都不可缺少的。没有观赏性,也就不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同时,体验性也是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又一特性,许多民俗旅游资源,如民族歌舞、民族婚庆等表现出的可参与性对异质文化区域的旅游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二)时限性和区域性

时限性和区域性是旅游资源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点。旅游资源的时限性是由所在地的纬度、地势和气候等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造成的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使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年之中会出现明显的淡旺季之分。由于许多特色旅游资源只有在某些特定时段内才能被开发利用,所以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组合,能有效延长旅游地可开发利用的时限。另外,旅游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必然导致其各地域赋存资源的差异化,故而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区域差异反映到旅游资源上便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三)多样性和综合性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旅游资源的特性有哪些

由旅游资源的定义可知,它是一个集合概念任何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因素都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旅游资源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的各方面,其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其他资源所不及。此外,旅游资源各要素间,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环境中,共同形成和谐的有机整体。区域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种类越丰富、联系越紧密,其生命力就越强,就越能吸引旅游者。旅游资源的综合性特点使其能满足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成为旅游开发的优势所在。

(四)垄断性和不可迁移性

旅游资源的可模仿性差,难以移植或复制,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都因为地理上的不可移动性而具有垄断性的特点。如我国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九寨沟黄龙的彩池群等,均无法用人工力量来搬迁或异地再现。尽管许多主题公园仿制了逼真的诸如竹楼、蒙古包等少数民族的村寨或居室,但它缺乏地域背景、周边环境与民族习俗的依托,在游客的视域中,真假分明,从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魅力。那些历史感强烈的资源,更无法离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否则其历史价值与观赏价值难以体现。(五)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永续性是指旅游资源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与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会发生损耗不同,旅游者的参观游览所带走的只是印象和观感,而非旅游资源本身。因此,从理论上讲,旅游资源可以长期甚至永远地重复使用下去,但是,实践证明,旅游资源如果利用和保护不当也会遭到破坏。一种使用过度的有形旅游资源可能被毁坏,甚至不可再生;一种维护不当的无形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也是短期内难以修复的。这就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必须与保护和管理相结合,必须以科学可行的旅游规划为依据,有序、有度地进行。

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天然赋存的具有游览观光、休息疗养、娱乐体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这些要素或以单体和单体组合,或以某种要素为主辅以其它要素组合构成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的八大类:地文景观、遗址遗迹、水域风景、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景观、建筑和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地文景观是中国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一般来说,中国著名的山川、高大的树木和成群的牛羊都是地文景观的丰富体现。遗址遗迹在中国非常常见,因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地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