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有哪些特点
不同于土地、矿藏等传统资源,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广域性、区域性、不可移动性、多样性、永续性等特点。
(1)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广泛。可以说,在地球上任意一点都有旅游资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陆地上有人们熟悉的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像黄山集地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于一体。城市有体现人类智慧的现代建筑,乡村有浓郁的民俗及田园风光,人烟稀少的山区、沙漠,有原始、纯朴的自然风光;在无人居住的陆地上则有人们不熟悉的特色景观,如南极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涛汹涌的海浪和一望无际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万变的气象景观。可以说,几乎在地理圈范围内的各个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存在。
(2)旅游资源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各种旅游资源既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从而使旅游资源产生区域性差异。如海岛低地、热带风光、椰林竹楼、高山积雪、沙漠驼铃等特色旅游资源,均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不仅自然旅游资源受自然环境影响,人文旅游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环境决定。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中,为了获取适宜的生存条件,不得不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因而,人类创造的各种人文景观及文化遗产,也都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留下了区域特征的烙印。以民居建筑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标志,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内蒙古牧区的牧民则主要居住帐篷与毡房,西南部潮热地区的居民更喜欢所谓“吊脚楼”,等等,这些民居的特点都与生活地的自然环境特异性密切相关。
(3)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各种特色旅游资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与其地理环境、区域环境相适应的地区,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区域特征。这正是旅游资源个性特征——不可移动性的体现。与这类地方色彩、区域特征相适应的是自然环境的个性特征,离开了个性特征,建立在特色、个性基础上的内涵与吸引力将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马俑运到外地去展出,由于数量有限,且脱离了兵马俑博物馆周边地区强烈的“兵马俑”氛围,一方面,人们很难感受到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由于数量上与兵马俑博物馆相去甚远,人们根本无法感受两千年前秦军兵强马壮、气势磅礴的阵容,体会秦始皇统帅百万大军“横扫六合”、“北却匈奴”、“南平吴越”,统一中国的宏伟业绩。再比如湖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作为景点被移造到其他地区后,游客通常很难理解为什么费那么大工夫建造似乎没有什么用途、还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楼。这也是许多仿造旅游景点共同面临的问题:仿真、逼真,甚至以假乱真,但由于缺乏区域环境的烘托气氛,使游客难以感同身受。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属地原则,即在旅游资源地进行开发,而不是把资源迁移到其他地方,制造“人造景点”,为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事实上,大量的旅游资源也是根本不存在迁移可能性的。
(4)旅游资源具有永续利用性。旅游产业之所以被称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就是因为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永续利用性。对于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一般不能将其像食物一样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风光、城镇风貌、名胜古迹、园林建筑等所形成的旅游资源,只是供旅游者参观游览,旅游者能带走的也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美感,但绝无可能把这些旅游资源也带走。再如黄山风景区的招牌——迎客松,尽管每年都有百万计的游客观赏、与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时时在迎客。由于这些资源不是实物消费形式的资源,因此,它们可以长期地为人们所利用。当然,也有少量的资源,如食品类的、消耗性的,在旅游活动中会被旅游者消耗掉,这在农家旅游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这些消耗性资源需要进行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使用也是相对的,在旅游过程中这类资源也会出现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长期使用资源也必须进行可持续开发,如黄山风景区对各景点进行轮休,即每一个景点在接待游客几年后就封闭一段时间,使该景点内的自然植被、生态环境能够得以恢复。所以在开发利用中,需要重视通过各种保护措施,一方面减少其自然的、人为的破坏,另一方面进行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等,延长资源的使用期限。
(5)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属性特征,蕴藏着一定的科学性和自然的或社会的哲理。从这一层面上,旅游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休闲、猎奇的水平上,更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观光、游览、参与和体验,在得到各种美的享受之外,还能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例如,各种绚丽景色、博物馆、遗址遗迹、经典建筑,除了增加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外,还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思维。所以通过旅游活动、通过欣赏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创造出历史。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每到一处名山大川,都会因景而发,留下脍炙人口的景点诗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虽是吸引游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要获得这种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游者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当然,旅游活动真正的内涵,实际上正是通过对景点的某些文化内涵的欣赏与领悟,找到旅游者与景点之间在心灵上的谋和点,是进行旅游增值开发的关键,也是旅游产业与旅游资源长期、永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旅游开发不仅应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且更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蕴涵于景观的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现给旅游者,使其由单纯的表面旅游演化为内涵旅游,从而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旅游的4个特点
旅游业的特点有1、主要资源的政府所有。2、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3、旅游目的地的区域性与旅游项目的区域依赖性。4、跨行业的综合复杂性。5、多环节配合的服务消费特性。6、异地预先销售与本地现场消费的结构。7、资源的独特性不等于产品的独特性。8、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且随时代变化。9、自助化趋势与深度服务化趋势同时并存。10、可进入性门槛与可持续性要求都越来越高。旅游业介绍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研究的需要一个学科的研究首先要求对这一个学科的研究内容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在定义的限制下建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实践的需要度量旅游经济活动对地方、国家和全球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要求有统一的口径。因此建立地区之间统计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得到这些数据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现代旅游具有什么特征
现代旅游主要特点:
1、旅游多样化、大众化趋势
旅游目的的不同,使目前占统治性地位的观光型旅游向多样化发展,如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宗教旅游、专项旅游和新兴高端旅游。再者,旅游不再是高消费活动而是作为日常生活进入了千家万户。
2、文化性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
旅游企业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企业,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
在旅游开发、管理和经营的过程之中没有文化就没有竞争力。
因此,旅游业发展首先要注重文化内涵。无论是文化性、生态性、探险性还是度假性的旅游项目,也无论是办旅行社,还是建饭店,都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3、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是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
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主要以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目标。
随着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山看水”,而更多地是要求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体验生活。
人们旅游需求的多层次发展势必迫使旅游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4、旅游服务逐渐向人性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随着旅游业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标准化服务的实施使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然而由于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标准化服务的弊端逐渐显露。
因此,未来旅游服务将通过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努力使所有的游客满意。
5.高科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旅游资源开发的高科技化,海底游、南北极游、太空游等旅游方式已成为可能;旅游服务的高科技。
如: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计算机预订系统、饭店管理系统、开张与结算计划等信息网络技术能够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扩展资料:
春季旅游注意事项
1、春季的天气的是多变的,如果选择这个时候出行,需要准备足够抵抗低温的衣服。如果是去南方,不妨带上一柄轻便好看的小伞。
2、如果是要在春季去南方旅游,最好事先确认当地这时是不是梅雨季节。如果是,就带雨伞吧,或者带上一件漂亮方便的雨衣。
3、如果是要在春季去北方旅游,有必要了解会不会遭遇沙尘暴。
如果遇到沙尘暴,可以蒙住头的大纱巾或者大帽子;不沾风沙的雨衣或者别的大外套,注意衣服的领口、袖口、下摆可要扎紧。裤子的腰部、裤脚也不要漏风。
4、春季旅游过敏,如果对花粉过敏,最好就别去看花了;如果海鲜过敏,就别贪吃海鲜;如果对昆虫或者动物皮毛过敏,就别钻树丛,而且要远离动物。带好必要的脱敏药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旅游
旅游的综合性体现在哪里
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这三大方面。
一、服务智慧
智慧旅游从游客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
智慧旅游通过科学的信息组织和呈现形式让游客方便快捷的获取旅游信息,帮助游客更好的安排旅游计划并形成旅游决策。
智慧旅游通过基于物联网、无线技术、定位和监控技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实时交换,让游客的旅游过程更顺畅,提升旅游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品质保障。
智慧旅游还将推动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并引导游客产生新的旅游习惯,创造新的旅游文化。
二、管理智慧
智慧旅游将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
智慧旅游将通过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结合旅游信息数据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保障旅游安全。实现对旅游投诉以及旅游质量问题的有效处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智慧旅游依托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游客信息,形成游客数据积累和分析体系,全面了解游客的需求变化、意见建议以及旅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
智慧旅游还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经营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增强游客、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之间的互动,高效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三、营销智慧
智慧旅游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策划对应的旅游产品,制定对应的营销主题,从而推动旅游行业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
智慧旅游通过量化分析和判断营销渠道,筛选效果明显,可以长期合作的营销渠道。
智慧旅游还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特性,吸引游客主动参与旅游的传播和营销,并通过积累游客数据和旅游产品消费数据,逐步形成自媒体营销平台。
扩展资料:
所谓智慧旅游,即“旅游+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嫁接,以游客体验为中心,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中可以看出,其本质是现代服务,其方法是全面提升旅游业的信息化水平。
经过数年努力,智慧旅游早已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广大游客的切身体验。他们通过互联网了解景区信息,线上预约和购票,了解景区有无公共交通;对于自驾游的“驴友”,还可以及时掌握停车场车位情况。智慧旅游大大提高了景区旅游消费便利度。
目前,近七成5A级景区已实现互联网随时购票,这是推进门票预约制度的基础设施和前提条件。智慧旅游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需要完善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资料:
新华网-智慧旅游大有用武之地
百度百科-智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