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定义
旅游指人们出于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到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旅游(Tour)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后缀—ism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而后缀—ist则意指“从事特定活动的人”。词根tour与后缀—ism和—ist连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Tourist)。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旅游的定义及特点
关于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种,这里分别介绍如下:(1)概念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指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2)技术定义。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3)交往定义。1927年,德国的蒙根?罗德对旅游的定义,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4)目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5)时间定义。1979年,美国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马丁?普雷博士在中国讲学时,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为了消遣而进行旅行,在某一个国家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各个国家在进行国际旅游者统计时的统计标准之一:逗留的时间。(6)相互关系定义。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综合性。(7)生活方式定义。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8)“游憩中国网”定义。旅游的内涵——旅游是人们在非定居的城市、乡村、景区和度假区围绕生态、文化、康体、游乐等功能进行的游憩活动。旅游的外延——旅游应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等由大到小的一系列范畴。
旅游学概论旅游的定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在题后的括号内。
1.旅游活动的媒介是
A.旅游资源 B.旅游交通 C。旅游宣传 D.旅游业
2.现代旅游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被用来作为教育、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形式和手段,这表明了现代旅游的
A.综合性 B.普及性 C.群众性 D.社会性
3.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几十个随从弟子周游列国,这属于中国古代旅行形式中的
A.帝王巡游 B.政治游说 C.学术考察 D.士人漫游
4.1927年中国出现最早的旅游组织中国旅行社,其创始人是
A.陈光甫 B.黄炎培 C.柳亚子 D.章土钊
5.采取由政府机关、工作单位、工会和社会团体提供资助的办法,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度假,这便是所谓的
A.社会旅游 B.公费旅游 C.大众旅游 D.奖励旅游
6.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超过24小时的人,但不包括
A.经商贸易的人 B.就业移民的人 C.短期进修的人 D.探亲访友的人
7.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根据旅游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理论认为,当居民的经济收入达到旅游临界收入后,经济收入每增加1967,旅游消费便会增加
A.1.1% B.1.5%C.1.9%D.2.1%
8.思想上谨小慎微,行动上表现为喜安逸、好轻松,喜欢在熟悉氛围中活动的旅游者属于旅客心理类型中的
A.自我中心型 B.近自我中心型 C.多中心型 D.近多中心型
9.出游次数较频繁,对旅游价格不太敏感,要求服务水平较高的是
A.消遣型旅游者 B.差旅型旅游者 C.家庭事务型旅游者 D.自由组合型旅游者
10.“无论在城市和乡村,闲暇都是重要的,它为人们提供了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意向、知识、责任感和创造力的自由发展”。这段话出自
A.《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宣言》B.《消遣宪章》 C.《马尼拉宣言》D.《世界旅游组织章程》
11.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
A.吸引力因素 B.多样性因素 C.变化性因素 D.季节性因素
12.任何旅游地都会经历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旅游专用概念称其为旅游地的
A.生命周期 B.发展周期 C.历史周期 D.循环周期
13.就某项具体的旅游资源而言,它可能对某些旅游者吸引力很强,而对另外一些旅游者无多大吸引力,甚至根本没有吸引力,这体现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
A.定量性 B.定向性 C.自然性 D.变化性
14.利用交通为旅游者设计并串联若干旅游点和旅游城市的合理走向,旅游界称之为
A.旅游项目 B.旅游区 C.旅游区域 O.旅游路线
15.微笑服务,热情周到,耐心细致,面对面进行服务,体现了旅游服务的
A.直接性 B.规范性 C.应变性 D.艺术性
16.在我国涉外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中,三星级饭店的评定是由
A.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局评定
B.国家旅游局星级评定机构评定
C.省市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评定均可
D.由省市旅游局初评后,报国家旅游局确认
17.潜在旅游需求向现实旅游需求转化的基本条件是
A.旅游动机的产生 B.外部环境的刺激 C.文化教育的普及 D.个人收入的增多
18.旅游业供求平衡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旅游产品可供量与社会购买力相适应是
A.供需效应上的平衡 B.供需质量上的平衡 C.供需数量上的平衡 D.供需可比量的平衡
19.旅游经营者必须采取有效的经营策略,促使旅游者向特定的旅游供给流动,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供给。这就是旅游市场中旅游需求的
A.整体性 B.指向性 C.高弹性 D.季节性
20.旅游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群体产品,其核心内容是
A.景点 B.食宿 C.交通 D.服务
21.被人们称之为“风景名胜”出口的旅游业,较之其它行业创汇的特殊功能是
A.循环销售 B.综合销售。C.连锁销售 D.集团销售
22.制定旅游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又要高于实际,并能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这表现了游政策的
A.可行性 B.协调性 C.全面性 D.预见性
23.豪华饭店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A.美国人希尔顿 B.法国人李兹 C.英国人查尔斯 D.德国人哈尔林
什么是旅游,怎样理解旅游的定义
旅游文化是旅***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那些鲜明地反映着旅游经济和旅游活动特殊需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