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中国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始建于 金朝大定二十九年,即公元1189年。该桥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艺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历史沿革
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世宗完颜雍(金章宗)下令在卢沟河上修建一座石桥,三年后(1192年)完工,初名广利桥,后因位于卢沟河之上,得名卢沟桥。
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桥梁重修,以增强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桥梁在永定河洪水后受损,进行重修。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
1985年:卢沟桥正式退役,但作为历史文物得到保护。
1991年:卢沟桥实施封闭管理。
2008年:为迎接奥运会,永定河重新贮水,卢沟桥再次成为重要景观。
建筑特色
卢沟桥是一座十一孔不等跨的连续圆拱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桥墩前尖后方,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并安置有“斩龙剑”般的三角形铁柱,以防冰块撞击。桥上两侧有281根汉白玉栏杆,每根柱头上雕有神态各异的石狮,总数达501个,展现了精湛的雕刻艺术。
文化意义
卢沟桥不仅是一座重要的交通要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1961年,卢沟桥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桥畔落成,成为纪念抗日战争的重要场所。
旅游信息
卢沟桥不仅是北京市的重要景点,也是游客喜爱的旅游地。游客可以乘坐多条公交线路到达,桥畔还有详细的导览和展览,帮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