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共享经济
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经济以其“享用”而非“占有”、“物尽其用”的特点,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盘活了社会闲置的资源,彰显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一方面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使用价值放大,让人们共享经济红利;另一方面它孕育着公平分享、公平诚信、节约环保等文明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共享经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利器。
共享经济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助推器。共享经济的核心是盘活存量经济,是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作为共享行业的一大代表,滴滴出行,尤其是顺风车业务的开展就最大限度降低了司机空驶率,最大化节省司乘双方资源与时间,为社会的资源配置创造了新模式。面对机动车激增后出现的停车难、停车贵的烦恼和部分停车位闲置的现状,冯志东创办了“共享停车”,缓和了两者的矛盾;与此同时,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多个城市,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共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推动了资源的综利用。由此可见,共享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闲置经济,其发展壮大打通了经济的神经末梢,促进了社会资源最大化利用。
共享经济是检验国民素质的放大镜。当前共享经济成为社会各行业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全面暴露出了国民素质存在的问题。确实,共享单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共享经济一直也在频频的爆出丑闻。如共享单车押金问题、损毁现象与单车乱放现象。毫不夸张地说,共享经济如同一面放大镜,无情地折射出了国民素质过去未曾显现出的丑陋。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共享经济不仅意味着资源的共享,更意味着文明的共担,进一步破解共享经济与国民素质的“悖论”,切莫让国民素质成为制约共享经济发展的短板。因此,“共享经济”需要共享发展经济需要多方保障,企业、群众、保险机构等不可或缺。
共享经济是倒逼政府职能转变的催化剂。正如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诸大建说,“当下我国分享经济的确存在一些乱象,很多所谓共享只是虚有其表。但现在的共享经济仍然处在婴儿期,不宜用“伪共享”来否认共享经济创新”。确实,在共享经济面前,对于如何规范共享经济的发展,为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局,政府如果能更好发挥行政职能就尤为重要。可行的办法是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合作治理的模式,通过政策法规、消费者参与、行业协会自律、三方数据平台委托等方式进行共同管理,真正让共享经济造福人类。
在共享经济经历了“井喷式”发展后,目前已进入一个拐点,面临着重构调整的重任。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提到:“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我们要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以接纳的姿态拥抱共享经济,盘活社会闲置资源,激活经济增长潜力,也要逐步提升国民素质。相信在共享经济的助推之下,中国经济必将如虎添翼,开启一个令人振奋的新时代。
对于共享经济的看法
最近几年,随着摩拜单车、小黄车、共享充电宝等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共享经济模式在投资领域内成为热点不断吸引着巨额投资,人们也开始逐渐了解共享经济。
实际上,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上一直都存在。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共享经济现象却是在最近几年流行的,其主要特点是,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向企业、某个创新项目筹集资金。
简单来说,共享经济就是将你闲置的资源共享给别人,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从中获得回报,核心是“共享share”,理念是“共同拥有而不占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为共享经济的飞跃提供了便利。除了共享单车,共享的范围还扩大到了充电宝、房屋、雨伞、服饰、手机等多个方面。
以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共享经济公司Airbnb为例,这家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旅行房屋租赁社区,通过互联网联系旅游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提供各式各样的住宿信息。同样还成立于2009年的Uber和2012年的滴滴出行,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将线上和线下融合,创造了一种新型打车方式。
共享经济的意义在于将产能过剩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按需分配,并且能够获得回报。共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的是支付、评价、客服、沟通完善的一个信用体系。为了杜绝小蓝车押金难退、共享物品人为损坏严重等问题的发生,促进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才是长久之策。
共享经济有哪些项目
共享经济项目有:共享充电桩、共享干衣架、共享充电线、共享雨伞、共享陪护床。
1、共享充电桩
方便规范化管理的共享充电桩,电动车人群大,用于外卖的电动车就高达数百万台,市场庞大。需要放在指定的电池共享区域,所以几乎不存在乱停乱放的现象。通过电池充、换电柜的形式,电池不易丢失。
2、共享干衣架
酒店刚需产品,无竞争,市场第一家。解决旅客差旅洗衣干衣烦恼,有效减轻人们出行负担。给酒店提供增值,满足顾客的身心需求的同时,能够提升酒店的综合质量。产品占地少,设备后期维护方便,运维成本较低。
3、共享充电线
一拖三扫码充电的共享充电线,支持所有手机型号充电,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充电线。自行选择充电时长,灵活控制充电量。产品体积小、成本低、适用范围广、大量投放成本也不高。
4、共享雨伞
在地铁站点、商业区、银行、酒店等提供雨伞的共享服务。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共享雨伞企业,其运营模式主要是设置柜机的有桩式借取,操作方式类似共享充电宝和早期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用户无需下载APP,扫描机身上的二维码,按提示操作即可实现借还。
5、共享陪护床
共享陪护床是一种无人自助化的医疗设备,最大优点在于无人值守,智能租借。它的使用流程十分简单,只需要扫码支付,便可直接使用。在医院病人增多,医护人员无法照料周全的情况下,人们可通过手机自行租赁陪护床使用,轻松解决陪护的休息问题。对病患家属来说,直接省略了繁琐的租借程序,获得良好的陪护体验。
共享旅游哪几种模式
据报道,日前某专家表示,“共享旅游”是指短期租赁民宿、共享出游攻略、拼团友拼租车、共享帐篷wifi、专人陪同向导、照顾老人、代买门票、景点讲解等通过网络平台获得各种旅游资源的方式。
但是由于“共享旅游”由于缺少书面合同,容易造成责任主体及责任大小难以确定的维权困境,所以要要进一步明确游客、平台、导游三方之间的旅游服务关系,细化各方权利义务,完善纠纷解决途径,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法律法规体系。
共享旅游的特点是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以旅游目的地的导游服务为主,有的则是更为个性化的照顾老人、代为购票、共享wifi等;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网络、App客户端一键预约,类似于“网约共享”,服务内容方面可以“自由约定”。
“共享旅游”顺应大众的个性需求,是一种方便快捷、节省资源的方式,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监管存在模糊地带的情况下,其有很大的法律风险,相关职能部门应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服务事项的监督管理,建立对网络平台和网约导游的动态监管体系。
希望共享旅游可以早日被纳入相关部门的监管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