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名词解释
乡村振兴是指以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聚焦结构调整、增强增改、重大建设项目等,旨在建设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新主张和新路径,改善农村落后、贫穷、营养不良等现状,促进农村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实施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建设一种可以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坚持以农民致富为中心,立足于巩固农村基础,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农民增收和增效作为核心,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为目标。
建立经济发展、人文发展、生态发展、新型城镇发展、新型乡村发展、互联网+新农村发展等发展模式,有效改善农村贫穷、营养不良等农村发展的现状。
具体实施乡村振兴的方案
一是实施“一村一策”计划,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生活质量为宗旨,按照地方实际需要和实施能力,制定有针对性、有弹性的综合改革计划,激发农村活力,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三农”信息化,把农村振兴和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推进农村农业生产与农业产业科技进步相结合,改善农村现状,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给排水、农村通信、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公路、农村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对社会技术的改造和创新。
四是积极推行新型乡村合作组织,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农村利益分配体系,加强农民社会保障,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实现农村全面振兴。
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近年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前来我国旅游的动机,虽名目繁多,但仍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即是仰慕中国悠久的游牧、农耕文明史以及围绕此而产生的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他们认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诗意绵绵、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以满足其反朴归真的愿望的“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应首推中国。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这是自然和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赋予我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国旅游事业建设若没有如此丰富的田园风光极浓的资源,简直难以想象能吸引国内外如此众多的游客。因此,笔者认为,乡村旅游资源堪称我国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潜在的优势不容忽视。旅游界的有识之士应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足够重视。
一、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苏州是我国主要的旅游城市,以“东方的威尼斯”而著称世界,苏州周围的江南水乡,河网纵横,稻浪千重,新型楼式农居排排矗立,古代民居古迹散布乡间,乡情浓郁的吴歌依语,乡韵十足的吴女绣袋等,使苏州古城显得更加迷人。失去这乡村景观的烘托,苏州城将大失光彩。可以讲,在苏州的旅游业中,乡村是构成整个吴文化的宏大的地理背景,是发展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使苏州旅游更具有魅力。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旅游热点情况更为突出,苏州旅游高峰时,每日游客已逾25万多人次,一些名园如拙政园、留园、西园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间犹如进入拥挤的商场。西安的兵马俑馆、北京故宫、颐和园、杭州灵隐寺、西湖等处情况亦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如浙江富阳的“农家乐”,新安江的“渔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以及北京市郊利用广阔的塞上草原发展草原旅游,使游客通过旅游领略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莽原意境,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值得借鉴。
3.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4.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容及特色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棉海稻浪菜花飘香;海乡依陆临海、海阔天高,阳光海浪沙滩迷人;内蒙古草原的牧乡,地势坦荡,羊群如云;大小兴安岭的林乡,莽莽林海、茫茫雪原,气魄宏大……另外,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在乡村自然景观表现上亦更加丰富,如广东、四川盆地的蔗乡,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的果乡,长江中、下游的竹乡,江、浙、皖、闽的茶乡,华北平原的棉乡,新疆吐鲁番的瓜果之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2.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如云南的傣乡、贵州的苗乡、广西的壮乡、湖南的瑶乡、海南的黎乡、新疆的维乡、浙江的畲乡、西藏的藏乡等都具有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景观。这些少数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在,或以种植为主,或以游牧为生,或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或以独特的生活习惯世代繁衍生存。这些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国乡村传统的节日为例,汉族有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苗族有“赶秋”,彝族有火把节,壮族有歌墟,傣族有泼水节;伊斯兰教有开端节、古尔邦节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传统的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泼水节,贵阳苗族四月八,内蒙古蒙族的“那达慕”,丽江的龙王庙会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民情风俗旅游资源。另外,盛行于我国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摔跤、赛马、射箭、斗牛、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我国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如盛行于我国乡村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农村的大秧歌,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广西的“唱哈”会,里下河水乡的“荡湖船”等脍炙人口。我国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天津乡间的杨柳青年画、潍坊年画,贵州的腊染,南通的扎染,常熟的花边,以及各种刺绣、草编、竹编、木雕、石雕、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人欢迎。我国乡村自古以来流传有各种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笑话、轶闻,引人入胜,耐人回味。流传于云南民间的阿诗玛、壮乡的刘三姐、内蒙古草原上的江格尔、苏南水乡的沈七哥,都能使游客听之动情,如醉如痴。另外,乡村烹食风味独特。四川的麻婆豆腐以辣闻名,湖南的臭豆腐以臭著称,内蒙古草原上的涮羊肉味美肉嫩,新疆的羊肉串香气扑鼻,这些乡村烹饪文化对广大的外国旅游者尤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4.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乡村民居建筑,不但能给游人以奇趣,而且还可为游客提借憩息的场所。不同风格的民居,给游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于受地形、气候、建筑材料、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民居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青藏高原上的碉房,内蒙古草原上的毡包,喀什乡村的“阿以旺”,云南农村的“干阑”,苗乡的“吊脚楼”,纳西族的“井干”,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等可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使游客耳目一新。另外,我国乡村中还有众多古代民居与建筑,如安徽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栋宇鳞次,布局精巧,砖石木雕琳琅满目,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我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纵贯苏北江淮之间的古邗沟为吴王夫差所开,沿河阡陌纵横、风车摇转、相映成趣;四川秦汉时所辟的蜀道,穿行于川北山乡崇岭,广植松柏,称“翠云廊”,壮观而幽美;广西侗乡有一风雨桥,桥上建亭,形态奇特,也是乡民贸易聚会之所,富有民族特色,为侗乡一胜景。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乡韵无穷,令人叫绝。
5.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在边远偏僻的乡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劳动方式,有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原始劳作阶段。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这些劳作诸如水车灌溉、驴马拉磨、老牛碾谷、木机织布、手推小车、石臼舂米、渔鹰捕鱼、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赶鸭群、牧牛羊等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三、发展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问题是怎样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把它作为一门新兴产业而加以重视起来。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尽管乡村旅游业伴随着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农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那些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加强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乡村旅游资源虽有良好基础,但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还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如县内乡村旅游资源,应如何发展?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预测如何?资金如何筹集?
3.乡村旅游资源与当地乡村经济建设的关系、以及与市、县旅游部门的协调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需同时发展旅游交通,旅游宾馆、旅游餐厅、旅游通讯以及解决水、电供应等。又如乡村旅游业开发起来后,如何与当地市、县旅游部门合作,旅游网络,做到城乡结合,点线结合,组成最佳的旅游线路,以吸引广大游客。
4.乡村旅游业政策尚未配套。如保护政策、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政策等。
5.目前乡村旅游业服务队伍数量少、素质低,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6.缺乏商品意识。目前国内外发展旅游业,其重大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旅游业本身,而是“旅游搭台,经贸唱戏”。而我国大多数乡村旅游景点都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尤其是对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
四、开发我国乡村旅游业的构想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必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包括长远规划和近期组织实施计划。从长远规划来看,主题是大产业意识,把乡村旅游业与乡镇企业同等对待,也可积极引进外资,兴建一批度假村,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从近期组织实施计划来看主要是各地旅游决策者及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立足创新,循序渐进,办出特色。在全盘筹划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首先必须领导重视。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要把兴办乡村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乡村旅游基础。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因陋就简,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资金来源是个关键。因此,广开财源、广集财路十分重要。但是,发展乡村旅游决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钱铺路。笔者认为,“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应该因陋就简,就土避洋,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以旅游旅馆为例,可利用乡村民居形式,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古寨,林间幽禅、草原穹幕等都可利用作为旅馆。在湖荡水网地区,亦可憩息于船楼舟棚之中,水上住,水上吃,水上玩,戴斗笠、披蓑衣、摘新莲、采鲜藕等,耗资不多,受益可观。在乡村旅游点的开发建设中、亦应以土为本,避免与城市旅游点雷同,如草堂竹亭,竹栅栏、草径石道、独木小桥等都可体现乡村风貌。
4.注重特色,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开发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在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及组织旅游活动中,应将其放在首位。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是在乡村文化景观上体现出来,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中应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如无锡市根据江南水乡风光和农家生活风情的特色,精心设计了乡村民俗旅游,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水乡画境,体验民情风俗,参观村庄田园、耕作收割、养鸡放鸭,节日欢庆等一切劳动生活,并让游客食宿农家、穿街走巷、市场,与农家座谈,亲自操作古老传统的农具,与农民到田间一起劳动等乡村生活,这一旅游活动倍受日本和美国等国外游客的欢迎。
5.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虽然没有必要搞星级酒店,但必须保持卫生、舒适,并解决洗澡等问题,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旅舍,如“四合院”、“林间草房”等;从行来说,乡村旅游的交通工具应有别于飞机、火车等大型交通工具。它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6.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但由于广大乡村农民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不高,保护环境意识较低,使我国许多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多年来,古建筑、古迹失修,森林的砍伐、围湖造田、猎杀动物等人为破坏,严重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甚至使许多景观濒于绝境。由于现代耕作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古老的农具、耕作方式已成为凤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保护,将会使乡村旅游资源逐渐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
乡村旅游适合哪些人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扩展资料
乡村旅游的设计要点:
1、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坚持宜发展就发展,不要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绝不能千村一面。而乡村千篇一律,到处都是一样的商业化、城市化氛围和人造景观,就会既失去了个性,也失去了乡村的魅力。
2、乡村旅游属于一种服务业,要在保持乡村独有田园风光和农家文化的基础上去引导需求。现在不少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大拆大建,而且随着新楼一片片崛起,承载历史的记忆也同时被抹去。为了避免这种灾难性的发生,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定义及内涵
2、地利
①行、游方面:乡村旅游一般离城市较远,较偏僻,交通不便,则景区可进入性较差。
旅游交通主要包括:可进入性状况,交通设施是否完善,进出是否便捷;是否有与景观环境相协调的专用停车场或船舶码头。且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容量能充分满足游客接待量要求。场地是否平整坚实、绿化美观或水域畅通、清洁。标志规范、醒目、美观;区内游览(参观)路线或航道布局是否合理、顺畅,与观赏内容联结度高,兴奋感强。路面特色是否突出,航道水体是否清澈;乡村内是否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
而一个景区的可进入性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改善道路基础设施。对于乡村的主干道来说,要求硬化,铺设水泥或柏油路面;对于村落的支路和小路,要求软化,采用土路、石板、鹅卵石铺设,增强乡村泥土、原始自然气息。主干道两边,要种植紫薇、葡萄、瓜果等花木,既可绿化村道,又可为来往行人遮风挡雨,撑起绿荫。当然乡村的河道、池塘也要治理维护。乡村要及时疏浚河塘,清理淤泥、驳坎护绿、水源换洗,保持河道溪沟的水流通畅、水质清澈、水土养护、植被丰茂。
②吃、住方面,大多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为主。
所以,乡村环境以宁静安详为宜。一要搬迁噪音大、粉尘多、排污量大的工厂和加工场;二要限止大货车进入村落,保护道路路基,减少噪音,减少尾气排放;三要减少光污染。比如幕墙玻璃的反光,刺激视觉,又如,夜景亮灯,搞得灯火辉煌,失去乡村“夜晚”星光闪闪、萤火点点的魅力和意境;四要去除视觉污染,如农户房顶的电视接收塔。
民居样式。一般以简洁、朴素、明快、大方为基调,样式不拘一格,有明清的白墙黑瓦式的,也可以欧美红墙黄瓦的别墅式。民居的高度应有限制,不需要存在高楼大厦,一般以2至3层为宜;房屋体量不宜过大,以平实稳重为佳。民居围墙,应以通透见绿为原则,保持与外界自然的相连和相通,便于借景造势。
③娱、购方面,娱乐设施较少,购物一般为乡村特产。
要改变娱乐设施缺乏的状况,可以在自家的院前屋后,种植和培育竹子、紫薇、桂花、香樟、葡萄、枇杷等观赏性花木和果树,或是养育金鱼、猫狗等动物,饲养鸡鸭鱼鹅,突出乡村野趣;另外要精心经营自留地,种植应时的蔬菜瓜果,一便于为游客提供新鲜的蔬菜;二为游客可以提供劳动体验的机会;
当然,除了旧有的娱乐项目,比如打牌、垂钓等等。还可以设立农事劳动、自主餐饮、歌舞娱乐、观赏花木、参加集市、夜听社戏、登山越野、捕鱼划舟等经营服务项目。同时,还可以因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增设服务项目,使得各类不同年龄的游客都能参与乡村活动,大家均有乐趣。比如,对于老年游客,可以设立乡村养生服务项目;针对妇女游客,农家可以增加编织丝巾、绣花等女红服务;针对儿童天性好动、顽皮的特点,可以提供转陀螺、滚铁圈、飞纸片、掷弹子等项目。
一个景区最重要的就是品牌服务,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因此,确立四时经营主题和亮点也是必不可少的。从横向来说,丰富经营内容,使得旅游产品饱满、生动;从纵向来看,确立四时的经营亮点,使得旅游产品循环、应时,有新意。乡村旅游一年四季的经营亮点和专题,一定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而确定。比如:春天,组织乡村闹春、踏青祭祖等相关活动;夏季,以消暑纳凉为主题,组织乡村度夏;秋天,宜组织中秋赏桂、农事体验(如收割稻谷、播种麦子等);冬天,组织备年货、过冬至、赏雪景、度除夕、迎新年等活动。通过确立四时的经营亮点,延伸乡村旅游产品链,丰富旅游产品内涵,由此展示乡村农耕文化,打响乡村旅游品牌。
3、人和
旅游是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冲撞与交汇的窗口,旅游地文化向外来文化趋同问题在乡村旅游地尤其突出。
现代文明已发展到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与传统落后的农耕文化相比,都市文化无疑具有难以比拟的先进性。与此同时,被紧张的都市生活包围的人们空前的渴望亲近乡土。这是一种都市旅游者追求的生存质量,又是一种生活时尚,正是这种人类的双重需求,城市和乡村都找到了自己需要获取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
而被都市旅游者青睐的乡村旅游区域,多是比较封闭、落后的农村。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土地的稀缺促使都市居民不断向外扩散,城市中的商店、医院、学校、住宅等也相应扩展,配套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也不断建设和完善。乡村旅游地就不断被城市景观所吞噬,农田被城市建筑物占领,乡村民居建筑式样、街道接受了城市的形式,乡村的聚落景观、田园风光逐渐消失,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不断下降,乡村旅游的“硬件”吸引物就逐渐地不复存在了。二是,城乡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其结果是城市生活的价值观念、城市的文化对乡村原有的乡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乡土文化逐渐被渗透和侵蚀。同时,城市游客的增多和与农户的频繁交流也加剧了乡土文化的消融。乡村农民的服饰文化、乡村民俗、农耕文化逐渐被削弱,乡土文化就在城市文化的渗透中逐渐被异化了。乡村旅游的“软件”吸引物也丧失了吸引游客的魅力,慢慢变得暗淡无光了。
综上所述,城乡差别是现代乡村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差别巨大,都市文明对处于农耕文化保留区的农民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性和影响力,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又会通过主客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城乡差别的缩小乃至消失。一旦农民放弃特色浓郁的农耕文化“据点”而向都市文化“投降”,则乡村旅游赖以依托的文化资源必将流失,乡村对都市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将丧失了。
因此现代乡村旅游想脱离现代文化遁入传统的农耕文化那是不可能的,但一味的引入现代文化符号,任其充斥于乡村旅游之中,也会失去都市旅游者所追寻的乡土气息。所以,要让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必须不排拒、不盲从,主动吸收“他文化”来营养农耕文化,用“他山之石”来攻“我山之玉”,改善农耕文化的落后部分,保留并完善农耕文化的精华,使现代文化与农耕文化互为表里,和谐相融地展现在乡村旅游的画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