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也称为岩溶地貌,是一种由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经地下水长期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其特征包括:
地表特征
奇峰林立:由于溶蚀作用的不均匀性,地表形成许多高耸的峰林和孤峰。
地表崎岖:常见的地貌形态包括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和溶蚀洼地等。
岩石绚丽:由于岩石的化学成分和溶解作用,地表岩石常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
地下特征
溶洞:地下水长期溶蚀作用在石灰岩中形成的大小不等的洞穴。
地下河和暗湖:在溶洞内部或地表下,发育有地下河和暗湖等水体。

钟乳石和石笋:洞穴内部由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物,自下而上生长的称为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称为石钟乳。
形成过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解作用。
雨水或地表水在流经石灰岩时,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形成碳酸氢钙,随水流走,当水流出口处的二氧化碳逸出,碳酸氢钙重新分解为碳酸钙沉淀和水,这个过程称为再沉积。
水文特征
喀斯特地貌区的地表水往往不易保存,容易通过地下河流和溶洞系统迅速流失,导致地表干旱。
地下水系统发达,有时形成地下河和泉水,对当地的水资源供应有重要影响。
喀斯特地貌在全球多个地区都有分布,尤其是在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域更为常见。其独特的地形起伏和排水特征使其成为具有较高观赏性、科普性和体验性的旅游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