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院一日游 北京大院是指什么

本文目录

  1. 北京大院是指什么地方
  2. 北京大院是指什么
  3. 北京清华一日游的感想

北京大院是指什么地方

北京大院是指机关、军队等单位的家属院。住房面积够大,生活条件也够好,而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北京人,只是随着建国定都北京以及种种工作原因调入北京,从而安家立业。这些大院一般分布的稍微远离市中心一些。

拓展知识:

这些大院一般分布的稍微远离市中心一些,相反真正的北京土著却生活在皇城根儿,二环里,胡同中,日子过得相当拮据。其中《血色浪漫》电视剧对大院和老北京之间的纠葛、感情、冲突描绘的特别好。

从剧中就可以了解到大院里的孩子虽然说话也是北京味儿,但是相对于胡同里的孩子来说,充其量也只能是普通话,胡同里的老北京说话京味儿甚浓,特别地道。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北京小爷和一群有权有势的老兵儿之间的交织,促成了北京特有的一支文化。

北京大院是指什么

北京大院则指各部和军队划分的一个个单独的小群体,属于第一批官二代和军二代。院里应有尽有,得父辈的独特优势,最早接触时代前沿的人,形成了大院文化。这拨人排外,抱团,局气,仗义。一个带一个,人托人,最终火了半个娱乐圈,成了京圈的核心。

进京赶考,高中状元后,首先得安置各部和机关单位。中某海大院自不必说,(封面就是神秘的第一大院)。国务院占了礼王府,政协占了顺承郡王府,解放军占了庆王府,外贸、煤炭和纺织部占了长安街,机器、财政部和计委占了复兴门三里河。

总参占了景山后地安门,中宣、文化部占了沙滩后街,统战部占了府右街,新华社占了宣武门。总后、空、海军、通讯兵、铁道兵等大院则从公主坟一直到西山。

当时90多个单位跑马占地,这批高干子弟生于此,长于此,童年的记忆铭刻在脑海,青少年的青春奉献给了大院。这点由他们不同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各自的大院情怀。

扩展资料:

北京大院文化

949年新中国成立,古老的北京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后,新中国的中央直属机关、政府部门、军队各部委、各军兵种机关、文教单位纷纷搬进北京,他们都需要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北京旧城区拥有产权的房子不多。

一时无法容纳大量进京的机关办工人员,和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各类人才。于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头10年,政府在北京兴建起众多用围墙围起来的大院,供各大机关办公及居住所用。

与生活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不同,这些共和国首都的新市民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操着各种方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而随着第二代大院人的出生与长大,一种有别于传统北京文化的独特文化开始在大院里应运而生。

北京大院一日游 北京大院是指什么

某种程度上,大院的红色文化丰富了老北京的皇城文化,两种文化在交互影响中,构成了北京“首都文化”的基础,今天我们重温大院文化,也是对高速发展中的北京城的一次“寻根之旅”,大院既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院人永远的心灵故乡。

北京清华一日游的感想

清华校园,是许多青年学子做梦和寻梦的精神家园。在清华,在北大,几乎每一个学子的成才之路都不简单。对于我来说,这所学校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有机会去清华学校走一趟,那也只是以前曾经追逐过的梦:)多次去北京出差,可是都没有合适的时间去光顾那里。这次出差时间比较宽松,在北京凯莱大酒店4天的“走出去”贸易研讨会,不到三天就结束了。于是12月12号我就来到这个梦寐以求的清华校园,这天也不知道为什么?聚在清华园校门前拍照的人们已经使过往车辆绕道通行,一旁的停车场里,停满了车牌开头为蒙、黑等外地字头的轿车,听门卫说:“这几天来清华的车反倒比平常多了,”清华校园游的小公共汽车更是忙得连轴转,我有些奇怪,莫非开辟了“高等学校旅游专线”:)门卫告诉我,这些天来清华游玩的主要有两类游客,一是本市市民,星期天“嫌城里人太多,希望找个清静的地方转转”;更多的则是外地游客,有带着小孩来提前感受气氛的,也有慕名多年来完成夙愿的。“来北京不来趟北大、清华总觉得少点东西。”我感觉,如果真是能形成一条“高等学校旅游专线”其不是更好的一件好事。看来,清华、北大的人文环境是游客们选择这里作为京城游必经之地的理由。游客中尤以中年为多,而在中年游客中“带着孩子出去转转”者约占八成以上。无疑,这是对孩子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明智的智力投资哈~~我认为,“校园游”主要功能在于它的文化熏陶与感染力,在于它对人文明修养的潜移默化。从校园的文化功能看,学校尤其是高校,是公民集中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殿堂,是人才汇集、人文深厚的场所,更是文化设施、文化物质资料积淀的地方,校园里的文化凝聚度,比其它任何一个地方都高,它对国民的文化吸引力,感染力的辐射强度是巨大的。但是,过去由于高墙大院的封锁,这种吸引力只能靠走出去的人,才能展现出来,大大削弱了它对国民的文化修养作用。今天,在国家开放发展氛围下,开启校门,让校园的文化感染力畅快地释放出来,应该是校园功能得到充分实现的一个具体表现吧。从校园发展的文化前提看,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校园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必须顺应国民对教育的需求,开放校园,接纳众多的公民进入校园。如果仍然以封闭的姿态把众多的求知者、仰慕者拒之门外,那么,教育如何发展,高等教育如何走向大众?所以,只有高等学校放下架子,敞开胸怀,以一种开放、民主、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公民,才能使日益高涨的求知潮流得以渲泄,而高校本身也在这种作用的推动下得到发展壮大,这也许正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和高校发展的需要吧。从公民对“校园游”的文化需求看,目前的“校园游”者,并非是到校园内来游山玩水,因为高校校园虽然有不少风景名胜,校园建设也颇具特色,值得一游。但从“校园游”的需求与分析,主要是来校园感受文化,接受熏陶。不论是中小学生还是他们的父母长辈,来游校园的目的是感知高等教育圣地的庄严与神圣,激发起成才、育才的信心与希望。一般旅游者游校园,在欣赏校园美景的同时,心灵上受到震撼的是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图景;环境优雅、清静如水的学习环境;精密、齐全的实验仪器的诱惑,学术报告厅发出的庄重的陈述,以及校训中蕴含的浓厚的中国文化。。。。我本人就是一个“校园游”的忠实信徒,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校园都对我产生过巨大的吸引力。我游校园的目的,就是想去接受文化的洗礼,内心那种文化震撼感受是无法名状。所以,面对日益兴起的“校园游”,我想说:开放校园,弘扬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有益于民族,有益于民众,应该是一件大好事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