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一日游日记 卢沟桥一日游攻略卢沟桥一日游游后感

本文目录

  1. 卢沟桥一日游攻略卢沟桥一日游游后感
  2. 卢沟桥一日游介绍;卢沟桥一日游印象

卢沟桥一日游攻略卢沟桥一日游游后感

卢沟桥是一处极具历史纪念意义的古老建筑,不仅仅展示了古人的工程技术水准,更是见证了日寇当年暴行的物证,在中国的桥梁史上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特色旅游景点,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攻略。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石拱桥,建成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金章宗定桥名“广利”,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改名为芦沟桥,以后,明、清朝等对卢沟桥都有所修缮或重修。

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卢沟桥建成后,成为金及元、明、清历代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孕育了优美的风景,从金章宗年间起,“卢沟晓月”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当然,卢沟桥最出名的还是1937年7月7日在这里发生的“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来到卢沟桥东,桥旁是宛平西城门。

走到卢沟桥前,见这座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桥面两侧设置石栏,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

桥东端北侧立有清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及碑亭,碑亭之外还立有一块清康熙重修卢沟桥碑。

桥东端两侧顶栏各有一头大石狮,还竖有华表。华表高4.65米,下设八角须弥座,上穿云板石,莲座圆盘之上雕有一头石狮,迎向桥外,神态自若,有如迎送行人。

走上卢沟桥,见桥面略呈弧形,两端较低,中间隆起。桥墩、拱券以及望柱、栏板、抱鼓石、华表等都用天然石英砂岩及大理石砌筑,而桥面却是用天然花岗岩巨大条石铺设的。

经过整修,桥面中间一条还保留当年古桥面花岗岩原石。数百年人来车往,桥面已磨压得凹凸不平,别有一分历史岁月沧桑。

卢沟桥最吸引人眼光的是桥望柱顶端上的石狮,据说卢沟桥两侧有281条望柱(南侧望柱141条、北侧望柱140条),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石狮的头上、足下或胸前背后又雕有一些小石狮。据记载卢沟桥望柱上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狮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这些石狮进行过多次大修或翻修,石材和工艺有好有坏,参差不齐,融汇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卢沟桥成为一座自金代以来历朝石雕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卢沟桥大理石望柱和栏板石上雕有精美的花卉图案。桥面的大理石护栏由望柱和279块栏板交替组成,南侧栏板140块,北侧139块。

行至桥西端,装饰配置与东端大致相同,也有华表。但桥西端顶栏两侧配的是两头大石象,年代久远,风吹雨淋,石象细部已不怎么清晰。桥西端北侧还立有清乾隆重修卢沟桥碑。

来到桥西端北侧看卢沟桥,桥墩平面呈平底船形,北为上游,是进水面,砌筑分水尖,状若船头,约占桥墩四分之一。在每个分水尖的前端,各装有一根三角铸铁,锐角向外,以减轻洪流和冰块冲击,保护分水尖的稳定。在分水尖上面,又盖了六层分水石板,称风凰台,下两层挑出,以上各层逐次收进,既加固了分水尖的稳定性,对桥墩的承载压力也起到了平衡作用。

桥墩南面顺水,砌作流线型,形似船尾,以分散水流,减轻洪流对券洞的压力。

离开卢沟桥,绕行到永定河西岸远眺,长桥如虹,河水轻流。当年我游卢沟桥时,桥下河道干涸,河床满是杂草,时过境迁,景象比当年改善了许多。

重回卢沟桥,来到宛平西城门。

城楼高11.68米,墙台高9.6米,通高21.28米,城楼为木结构,筒瓦吻兽,二层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此城楼及瓮城已非原物,而是为1984年重建,原城楼及瓮城拆毁于1958年。宛平西城门原名“永昌门”,后改“威严门”。

宛平自古即为京南门户,宛平城建于明末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建此城目的是以屯兵守卫京城,称“拱极”城,清时改名为“拱北”城。宛平县署设在北京城内鼓楼附近,民国时期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宛平县署正式迁到此地,遂称宛平城。宛平城因是一座桥头堡性质北京卫城,因而形制结构初建时与普通县城不同,城的内部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只有一条主要街道。全城只有东西两门,并都有瓮城及城楼,整个城墙比较厚实、坚固,主要是有利于防卫京师。宛平城不大,据说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

自西城门而入,向东城门而行,街道两旁还有几分明清古城的模样。

沿街走了十来分钟就到了东城门。东城门名为“顺治门”,门洞高4.5米,宽4米,城楼形制与西城门相同,出东城门,沿宛平城城垣南行。

城墙与城楼、瓮城都于1984年重修过,不过看得出城墙大致保持原貌。城墙基础为六层条石,上砌城砖,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

城墙上还有敌楼、敌台,城墙四角还有角台、角楼等,在冷兵器时代倒是防卫配置齐备的城池。

宛平城墙上随处可见1937年7月7日晚间日军用大炮和机枪向守卫宛平县城的二十九军挑衅轰击留下的弹痕,触目惊心,历史不能忘却。

卢沟桥一日游介绍;卢沟桥一日游印象

卢沟桥是一座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古建筑。它不仅展示了古人的工程技术水平,也见证了日本侵略者暴行的物证。它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卢沟桥是一座11孔石拱桥,建于昌三年(公元1192年)。它在金章宗被命名为广利,因跨越卢沟河(即永定河)而改名为卢沟桥。后来在明清时期进行了修缮或重建。

早在战国时期,卢沟河渡口一带就是延吉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卢沟桥建成后,成为金元明清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经之路和通往燕京的重要门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孕育了美丽的风景。自金章宗时期起,“卢沟小月”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当然,卢沟桥是最有名的。

来到卢沟桥东边,旁边就是宛平西门。

去中国北方最长的古代石桥卢沟桥。桥两侧鹅翅桥面呈喇叭口状,桥面两侧设置石栏杆。整个桥身为石头结构,关键部位用银锭和铁榫连接。

桥东端北侧,有清乾隆题写的“芦沟小月”碑亭。除了亭子,还有清康熙重修的牌位。

桥东端两侧顶栏上有一只大石狮,还竖立着中国手表。高4.65米,有一个八角形须弥座,上面铺着大理石,莲花座的盘面上雕刻着一只石狮,正对着桥,看起来像个路人。

去卢沟桥,看到桥面微微弯曲,两端较低,中间有凸起。桥墩、拱门、望柱、栏杆、包谷石和华表都是由天然应时砂岩和大理石制成的,而桥面是由巨大的天然花岗岩石制成的。

改造后,桥面中间仍保留着古桥面原有的花岗岩石材。几百年的人来人往,桥面已经被压得凹凸不平,毫无历史沧桑。

卢沟桥最引人注目的景观是_望塔顶部的石狮。据说卢沟桥两侧共有281座_望塔(南侧141座,北侧140座)。柱头上雕有石狮,造型各异。有些小石狮雕刻在头上、脚下或胸后。据记载,卢沟桥_望塔上有大小石狮627只,现存石狮501只。大部分属于明清时期,但也有少量金元时期的遗存。这些石狮经过多次大修或翻新。石头和工艺品混合在一起,融合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卢沟桥成为了一座露天的石雕艺术博物馆,历经了晋代以来的各个朝代。

卢沟桥的大理石_望塔和栅栏石上雕刻着精美的花卉图案。桥面大理石护栏由观察柱和279块木板交替组成,南侧140块,北侧139块。

到桥的西端,装修配置和东端大致相同,也有中国手表。但桥西端顶栏杆两侧有两个大石像,年代久远,由于风雨的缘故,石像的细节不是很清楚。在桥西端的北侧,还有一座卢沟桥纪念碑。

来桥西端北侧看卢沟桥。桥墩平面呈平底船形状,北面为上游,为进水口。引水点建好了,看起来像个船头,约占桥墩的四分之一。在每个引水点的前端安装一个三角形铸铁,向外呈锐角,以减少激流和冰的冲击,保护引水点的稳定。在引水点的顶部,有六层引水石板

塔高11.68米,墙墩高9.6米,总高21.28米。塔为木结构,管瓦吻兽,二层单檐,三间宽室。这座塔和巴比肯已经不是原来的了,而是在1984年重建的,原来的塔和巴比肯在1958年被拆除。宛西城门原名“永昌门”,后改为“雄伟门”。

宛平自古以来就是北京南部的门户。宛平古城建于明末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修建这座城市的目的是为了驻军守卫首都,它被称为“公基”城,在清朝更名为“拱北”城。宛平郡署位于北京鼓楼附近。民国时期,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宛平县部正式迁于此,故名宛平古城。宛平古城是北京卫城的桥头堡,所以初建时的形制与一般县城不同。城市只有一条主要街道,没有一般县城的街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城内只有东门和西门,还有瓮城和城楼。整个城墙厚实坚固,主要有利于防守首都。宛平古城不大。据说整个城市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

卢沟桥一日游日记 卢沟桥一日游攻略卢沟桥一日游游后感

从西门到东门,街道两旁都是明清古城的模样。

沿着这条街走十分钟后,你会到达东门。东门取名“顺治门”。门洞高4.5米,宽4米。城楼的形状和西门的一样。出东门,沿宛平古城城墙向南。

1984年重建了城墙、塔楼和瓮城,但可以看到城墙大致保持原样。城墙的地基是六层石头,上面是城砖,垛口,城墙外侧四周是观察孔,下面是射击孔。

城墙上也有敌楼和_望塔,城墙四角还有角楼和_望塔。在冷兵器时代,这里是一座防御配置齐全的城市。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用大炮和机枪对守卫宛平县城的29军进行挑衅性轰炸留下的子弹,宛平古城城墙上随处可见。令人震惊,历史不能忘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