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旅游
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如果在饭馆里面吃饭不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会闹出一些笑话,比如,西方的餐馆需要给服务员小费。而在中国饭馆吃饭,如果和中国朋友一起喝酒,其中会有很多礼仪,比如,向朋友敬酒才能喝,别人敬自己,也需要回敬别人等等,不一而足,很多的饮食文化在其中。我的个人见解,欢迎批评指正。
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养、补”的特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菜式越来越丰富,吃法也是越来越多样。吃还是人们联系感情、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交际应酬活动多在餐桌上完成。
一、南北各异,风味独特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在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经长期演变,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不同风味且各具特色。
主要表现为主食上以南米北面,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风味上则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菜系,又因四季有别在烹饪上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调。在制作上讲究手法煮、煎、炒、炖、炸等各不相同。
二、精艺求精,讲究美感
中国饮食这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仅缘于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五味的调和,同时还追求食物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食材制作过程中分主次、浓淡、亮丽柔和、突出衬托等多种形式。在口味上也强调菜品的口感和口味的精质,从制作到完成,环环相扣、和谐统一令人回肠,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三、雅俗共赏,情趣盎然
中国饮食文化从古至今,不仅包括对饭菜点心色、香、味的追求,更表现于它对情趣品味的注重,从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单就中国菜肴的名称来说,有对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鸿门宴、东坡肉。一道道菜都充满着诗意和故事情节,雅俗共赏,情趣盎然。
四、医食结合,注重保健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在人们更注重健康饮食的现代,食疗更成为人们追逐的生活方式。
五、交流情感,增强友谊
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新疆饮食文化介绍
新疆各民族之间饮食的交融和对外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饮食文化。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讲一日三餐,解渴充饥。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蛮荒时代,人类山居野处,与一般灵长类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在饮食上处于“茹毛饮血”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丰富了,人们开始讲究饮食的质量、品味。而从氏族社会乃至阶级和国家的形成以及敬鬼神祭祖先的需要上看,饮食更被赋予了社会的功能和宗教的意义,由此构成了人类早期的饮食文化。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饮食不仅在数量、质量上有了极大的飞跃,而且已形成了特有的饮食观念,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职能,升华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一个国家、民族、家庭乃至个人的饮食内容及表现如何,不仅反映出这个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的物质能力、经济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它的素质、文明程度或精神风貌。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人们由于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饮食也很不同。过去经济不发达,物质匮乏,处于游牧经济中的少数民族以肉食、奶食为主,米面居于次要地位,很少吃蔬菜。改革开放后,新疆各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告别短缺经济时代,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新疆农牧民开始实现了生活水平总体上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历史性转变,少数民族在和汉族杂居中慢慢习惯并接受耕作农业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始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各民族的频繁交流使人们的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蔬菜开始在少数民族的食谱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汉族也开始接受少数民族“食肉饮酪”的饮食习惯。
近些年,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及外来经营理念的影响,我区餐饮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八大菜系在新疆可谓应有尽有,而且经营特色菜品的餐饮业不断涌现,许多外地有特色的小吃店也争相进入新疆市场。如今新疆餐饮业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在某种意义上讲,特色饮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说起“呼啦汤”,人们会想起河南,说起火锅,人们会想起四川,陕西面皮、杭州小笼包、云南过桥米线无不体现着当地的饮食文化特点……当内地各种精美的肴馔和烹饪技艺逐渐被新疆人所接受、喜欢的同时,新疆的饮食、特产先后传入内地,大大地丰富了内地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饮食文化就像一个窗口,人们透过这个窗口了解了各种各样地域文化,饮食文化也为人们架起一个沟通的桥梁,加速了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认可,使得各种地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
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饮食文化的核心是生存文化,是主体文化首要的、稳定的体现者。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新疆各民族之间饮食的交融和对外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饮食文化。各地的饮食文化如同一股股清流,汇进了新疆饮食的海洋,正因为如此,使得新疆的饮食文化表现出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绚丽的色彩。饮食生活的开放,反过来也促进了社会的开放。
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
到陕西旅游的人们,主要是为了看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九处世界遗产。但是陕西不止有着这些世界遗产,陕西的饮食文化也是有着独特的内涵的。
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陕西文化吧!
一、陕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陕西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祥地,民以食为天,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与繁荣,必然促进和带动饮食文化的发达和发展。西安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建都的地方,历时1100多年,为了满足众多帝王将相、豪门贵族的饮食需要,陕西这块土地上必然会最早、最先诞生饮食文化。在陕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诞生了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多项第一:中国最早的宴席“周八珍”;中国第一本烹饪理论典籍《吕氏春秋·本味篇》;烹饪一词最早也见于《周易》一书,并解释为“以木巽火,烹饪也”;中国最豪华、最奢侈的宴席是唐朝的“烧尾宴”等等。而且,据粗略统计,中国的历史名宴中,陕西的数量最多,且多出自唐朝。
陕西的名菜、名宴、名点,大多与历史事件有关,其背后几乎都有美丽的历史传说与故事,而这些故事和典故多与皇宫、皇帝有关。有的名菜、名点、名宴的故事甚至还不止一个版本,比如陕西的羊肉泡馍和岐山臊子面就有多个不同的传说。陕西凉皮有秦镇凉皮与汉中凉皮之分,各自有不同的故事传说。在陕西某些饭店吃饭,上每一道菜,服务员都会给你讲一个与之有关的传说或故事。不只是古代,陕西现代与近代出现的一些餐饮品种,也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有的是古已有之,有的则是新编的。
二、盛唐长安名宴层出
在陕西饮食文化历史上,不能不提到一个时期,那就是开放的盛唐。其首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都市。盛唐饮食文化的发达表现在几个方面:烹饪原料、辅料及调味料的品种空前增加,数量丰富;烹饪方法和烹饪器具更趋成熟;饮食市场空前发展和繁荣;名食、名饮流派纷呈,在《陕西烹饪大典》中记载的古典名菜、名点50%以上都产生在唐朝;名厨名宴辈出;长安与国内外饮食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唐朝不但出现了一大批名厨,而且也产生了一大批名宴。如:烧尾宴、曲江流宴、杏园宴、柏梁宴等。而这些宴席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尤其明显。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诗、画、乐、舞等文艺现象最繁盛的时代,长安又是全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自然也很高,不但吃好、吃饱,而且还要求吃得有兴趣有品味。如此以来,烹饪和菜肴中强调了文化性和艺术性,于是,菜肴中的花拼作品和面点小吃中的造型作品大盛。唐菜肴中的花拼作品不胜枚举,最有代表性的是“辋川小样”,被称为中国烹饪凉拼艺术的开山之作,是20盘为一组的花拼冷盘,它按照唐代的山水画家、诗人王维所绘的“辋川图”中20个景区的山水景色而做;唐代面点作品十分讲究造型,代表性作品是唐中宗时宰相韦巨源的“烧尾宴”中的“素蒸音声部”,这是一组用面团捏塑造型、蒸制而成的面点作品。它将面团分为70份,捏造成70个美如仙女的面人,其手各持不同乐器,组成一个大型的乐舞场面。此面点上席时,要按照乐舞演奏的章法来安放各人的位置,赴宴宾客观赏品评之后,再下筷一个一个吃掉。
唐朝,长安与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有政治、文化、经济和贸易往来。当时长安最多的外国人是阿拉伯人、欧洲人。这些人把国外的饮食文化带到了长安,同时也把长安的饮食文化带到了国外,大大促进了唐朝和外国饮食文化的交流。西安的牛羊肉泡馍就是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结晶,西安的穆斯林将胡人的胡饼与当地的羊肉汤巧妙结合,烹制为流传至今且经久不衰的名吃。
您可能还喜欢:
浙菜菜系的几大特点
浙菜的文化溯源及菜系介绍
徽菜的起源历史与发展
美食文化的交汇点“上海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