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名镇旅游区
百侯名镇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百侯名镇旅游区位于梅州市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百侯镇侯南、侯北村,占地约3平方公里,以古镇保存完好的客家古建筑为依托,展示了文风鼎盛的千年客家小镇生生不息的生活画卷。景区分为“百侯印象”“耕读世家”“古巷风韵”“虚市旧梦”“侯北人家”等五个主题片区,是一个集古镇观光、历史探寻、文化休闲、科教娱乐、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客家古镇文化旅游区。
【通议大夫第】
通议大夫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时任陕西按察使杨缵绪所建。坐北向南,硬山顶,砖木结构,三进院落四横,总面宽64.4米,总进深55.2米,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共有70个房间,9个厅18个天井,屋内抬梁斗拱雕有各式花草图案,工艺非常考究。
【肇庆堂】
肇庆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百侯镇侯南村楼下,建于中华民国六年(1917)。是一座中西合璧建筑,中式主体坐东向西,硬山顶,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二进院落二横,占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屋内抬梁、斗拱、屏风严谨精密,并彩绘有山水、花鸟、人物,雕凿有龙、狮、虎等动物;大门屋脊及正堂屋脊雕塑有各种花鸟、瑞兽、鱼虾等图案,造型美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附属建筑属西式风格,坐北向南,外墙灰塑等浮雕丰富,饰有动物、花鸟等图案,精致非常,楼顶有一圆形的时钟雕塑。是一座客家民居的建筑精品,更是一幅民间雕凿、雕塑的立体画屏。
【莲瑞流馨】
莲瑞流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该建筑规模宏大,俗称九厅十八井,坐南向北,三进院落二横屋一围楼,砖木结构,有房间68个。总面宽37米,总进深59米,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大门用石门框,龙船屋脊,门额上书-“莲瑞流馨”四字,中路三开间,上中下堂天井相隔,抬梁式构架,以狮座、瓜墩为承载横梁,雀替为骑马式,进与进之间为庑廊。整座建筑通风采光良好,布局合理,抬梁、雀替、斗拱、斜撑、横枋等木构件雕刻有人物、花鸟、瑞草等彩画,工艺精美,色彩鲜明。
【中议大夫第】
中议大夫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始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二进院落二横屋,殿堂式布局,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正立面门楼门额上书-“中议大夫第”五个大字,苍劲有力,上厅正堂悬挂“怀德堂”牌匾,堂前檐廊采用四架梁卷棚顶,木雕柁墩,抬梁式架构。瓜柱、斗拱、彩饰、屏风等木雕构件色彩艳丽,富丽堂皇,雕刻艺术精湛,整座建筑精巧别致,布局合理。
【笙曹筱筑】
笙曹筱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百侯镇侯北村,建于民国时期,为旅新加坡侨商萧笙曹所建。坐北向南,三进院落二横屋,占地面积1596平方米。由中堂及西厢对称横屋构成,取中轴平衡,左右对称,方正工整,有18个小天井,构成“九厅十八井”格局。门楼正上方浮刻商衍鎏(广东番禺人,是光绪三十年我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探花”。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题“笙曹筱筑”四个大字,另题一门批“西岩拥翠”;上厅镌刻林森(林森,福建闽侯人,曾任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国民政府主席等职)题“谷昌堂”三字,堪称“一屋两名书”。
【太史第】
太史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坐北向南,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系“一腹三翰院”之一杨黼时所建。砖木结构,三进院落二横屋,九厅十八井,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抬梁式架构,大门用石门框,门额上书-“太史第”三字,上堂悬挂“礼耕堂”金色大匾。上堂右侧挂一幅拓印“圣旨”,太史第左侧建有书斋“撷英斋”。该建筑规模宏大,是典型的殿堂式围龙屋。
【海源楼】
海源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由杨潮荣在家乡与马来西亚之间往返经商获利所建,曾被当地人誉为家乡连接南洋的“邮局”,1991年曾重修。坐东北向西南,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外形欧式,内为中式。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高三层,前后均有宽敞的走廊,柱子有方有圆,为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大门有西式风格,屋顶继承了传统建筑特点,二、三楼墙面均有精美的灰塑、彩画。
【关西世胄】
关西世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百侯镇侯南村。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为杨琼所建,堂号为“植槐堂”。整个建筑外形呈“田螺形”,坐北向南,硬山顶,砖木结构;三进院落两横两副横一后楼,共有房间124间,总面宽70.01米,总进深81.75米,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整座建筑用青砖建造,三进院用天井相隔,天井用鹅卵石铺地。金柱上木下石,廊柱柱础为四角形和鼓形,金柱柱础呈八角形,分别雕有麒麟、狮、鹤、鹿等瑞兽,梅、兰、菊、竹等祥花,暗八仙等图案。
百侯此外还有企南轩、南麓公祠、鸳鸯祠、衢亨、通议第、太史第、外史第、州司马第、保定楼、垣印德星、素谦公祠等等众多有颜值有特色的古民居等待大家来百侯一探究竟哦。
百侯镇:百侯镇位于大埔县东部,西接湖寮镇,东连枫朗,北靠岩上,南依平原镇,距县城11公里,交通便利,省道茶上线贯穿其中。全镇总面积94.2平方公里,有山地7071.2公顷,耕地942.2公顷。下辖16个行政村,285个村民小组,3.1万多人,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1240万元,人均收入达3379元。百侯镇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是历史悠
大埔县百侯镇旅游景点
大埔旅游景点:百侯名镇旅游区、张弼士故居、坪山梯田旅游景区、江畔人家休闲度假区、埔县西岩茶乡度假村。
1、百侯名镇旅游区
位于梅州市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百侯镇侯南、侯北村,占地约3平方公里,以古镇保存完好的客家古建筑为依托,展示了文风鼎盛的千年客家小镇生生不息的生活画卷。
2、张弼士故居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张弼士故居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距大埔县城17公里。是集民俗与自然、观赏与游玩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3、坪山梯田旅游景区
位于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坪山村,地处闽粤两省四县交界处,是集“观梯田风景、饮神奇泉水、瞻将军故居、游特色民居”于一体的国家旅游景区。
4、江畔人家休闲度假区
青溪镇溪口“江畔人家”休闲度假村,位于汀江河畔,依山傍水,风景优美,风光旖旎。
5、埔县西岩茶乡度假村
风光秀丽、奇石遍布,峰高林立、幽泉山涧飞瀑、景色宜人,是感受现代休闲农业和高山森林度假的佳境。
百侯镇的来历
百侯旧称“白堠”,民国以后改为百侯,取“多出人才”之意。
百侯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东部,是距县城最近的一个镇,仅11公里,省道茶上线贯穿其中。
全镇总面积94.2平方公里,有山地7038公顷,耕地面积785公顷。
下辖14个行政村(分别为:侯南村、侯北村、新乐村、曹鲇村、软桥村、旧寨里村、帽山村、曲滩村、横乾村、东山村、南山村、苏姑坪村、武塘村、白罗村),285个村民小组,人口30290人(2008年统计数据),非农业人口3596人(2008年统计数据)(2008年统计数据)。
百侯镇是“华侨之乡”。
据统计,全镇海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有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北美、澳洲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而镇内“三胞”亲属就达1.4万多人,占全镇人口的40%以上。
百侯镇是“干部之乡”。
百侯籍的人才遍布全国各省及世界各地,尤以教育界、政界、商界更为突出。
杨兰史、杨应彬、刘兆伦、肖月华、杨永松、杨英耀、肖如川等均为百侯人。
百侯镇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
古往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诗书世家”、“一腹三翰院、一同怀四魁”的典故流传九州。
有“侯山十二景”、“马寺晨钟”、“古榕阴下”、“西岩朝翠”、“东廓晚霞”等景点,素有“文化之乡”。
201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目前梅州市四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百侯”地名考
百侯古称“白侯”,其名最早可见于蔡仙人古圳之摩崖石刻“余甲申年四十有二,因开凿此圳,谬言四句:白侯洞里号神仙,一带江山几百年。
……下署:开禧元年乙丑仲春,开山钱公超记”。
刻石人钱公超生于甲申年即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立石时42岁。
即开禧元年(1205年),“洞”为南宋时期居民组织。
明永乐元年(1403),皇帝朱棣令解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其《湖·潮州府总图》载“白侯”为潮州府所辖。
另,2007年3月,笔者几人亲到软桥村张田坑考古,发现一明万历丁亥年(1587)的古墓,该墓用糯米灰捣制而成,总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坚固。
墓碑为花岗岩石,高1.2米,碑正上方刻“白侯”两字。
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白侯为姓氏。
出自芈姓(古音读作miē),颛顼帝(zhuān xū)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
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
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
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
公元740年,荆王熊通自封为武王。
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
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
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
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
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
宋、明时期分布于今河北、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的一些地方。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
由上可见,“白侯”最初源于因姓而命名的地名。
这可能与历朝移民有关系,一方面许多姓氏由地名而来,另一方面姓氏名又被用来做了地名,这是小农经济生产阶段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侯”字含义的演进:
在明嘉靖至康乾年间的《大埔县志》(摄制本),“侯”字被改作“堠”字。
堠乃封建时代用以抵御外侵所置的防卫设施。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令宋嗣京编《埔阳志》刻本(摄制本)之“地纪”对白堠辖置作如下记载:“白堠社;车头方圳头方窟背方西山下下村方坪头方曲滩方南阳方溪背坪九龙亭(溪南);石边上梅树滩鱼梁坪张田坑五斗背凹头方田心方山蜜赤竹(溪北);又旧寨村松柏坑乌石坑师姑坪石镬村(白堠);原分为溪南社溪北社并白堠社为三社,今并为一社”。
“侯”改“堠”音虽同但原义尽失。
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杨之徐倡将“白堠”的“白”字头上加一横成“百”字,又把“堠”字的“土”旁弃之仍为“侯”字,意在“白侯辖地,出百位封侯”(民国《大埔县志》)。
(侯:古代爵位的第二等,至清代仍沿用。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五等”)自此起在清代中末年部分乡民遂喊白堠为百侯,并趋于稳定,至民国大埔辖置也就改百侯名人志。
地名的音、形、义三要素中,音与形承担着地名的交往功能,体现其现实的使用价值。
“义”则蕴藏着该地理实体命名时所具有的各种人文地理特征,体现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潜在价值,是地名的灵魂。
因此,在现实应用上,我们要把义的继承和发扬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百侯地名由宋末的“白堠”这一简单的姓氏地名演化至清中末期饱含历史文化内涵的“百侯”,从中可看到先祖对我们这片土地的期望,是百侯镇宝贵的地名遗产。
百侯素有“文化之乡”之称。
清康熙初年,侯南进士杨之徐三个儿子均为翰林。
清末,废科举办新学,侯南步梯小学是全县最早兴办的学校。
民国十四年创办私立百侯中学,积极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输送了大批人才。
百侯幼儿园办于抗战前,名闻全国。
全镇有幼儿园2间,完小9间,中学1间,有中心卫生院1间,还有焕昌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杨隆生艺术馆各1座,是省体育先进镇,镇文化站还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
百侯古镇要门票吗
中国地大物博,古镇众多,有的是真正的古镇,却已过度开发、面目全非;有的满是仿古建筑,也做得像模像样、以假乱真……这些都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古镇,直到这次参加“一带一路城市联盟”之#丝路奇迹-梅州传奇#活动走进的梅州百侯古镇,心目中的古镇才有了新的定义。
百侯古镇,历史悠久,据相关史料记载,该镇建于唐代,兴于明代,盛于清朝,以前叫做白侯,清初改为白堠,在清康熙年间,有个叫杨之徐的一个进士将“白堠”的“白”字头上加一横成“百”字,又把“堠”字的“土”旁弃之改为“侯”字,立意读书仕宦,屡显公侯,也有“白侯辖地,出百位封侯”之意。
百侯古镇,人杰地灵,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春晖碑记》载:“百侯者,客地之人文秀区,国家之历史名镇也。境内山川形胜,地灵人杰。”如此说法,毫不夸张。以人才论,百侯人才在清代府属古镇中,位列全国第一。仅清朝其间,这个古镇共考取进士23人,钦点翰林5人,举人134人。从坊间流传的“一腹三翰林”、“同科三进士”、“同堂七魁”等典故便可见一斑。而在近现代又从这里走出上将1人、中将4人,少将6人、地厅级以上干部近百人,副教授以上职称45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高等院校正副校长12人,要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常住人员3万的偏远小镇而已,走出如此之多的俊杰,真乃风水宝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