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门旅游
1.沈家门渔港:
位于舟山本岛东南侧,面临东海,背靠青龙、白虎两山,构成了一条长约十里,宽约半里的天然避风良港,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渔港。
2.海天佛国普陀山:
“海天佛国”,是对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的美称。普陀山为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面积近十三平方公里,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素称海天佛国。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3.海上雁荡朱家尖:
白山石群全系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和垂直裂隙,形成奇岩、怪石和奇洞异缝。石质呈灰白色,山也由此得名。山上林木葱茏,时有烟云过境,白石与绿树相映,翠岚与碧天相拥,于是有“海上雁荡”和“白山灵石”之誉。
4.海上仙山桃花岛:
桃花岛是一座神秘的海上仙山,岛上气候宜人、大自然造就了其独具风采的生态画面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桃花岛还拥有舟山第一深港:桃花港;舟山第二大沙滩:千步金沙;又是浙江沿海岛屿中林木品种最多的岛屿,共有78科、556种,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美誉。
5.沈家门早在清朝中期便形成了热闹的街市,曾有“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的记载,素有“小上海”、“活水码头”之美誉。这里常年万船穿梭。每逢渔汛,沿海十几个省市的几十万渔民云集港内,桅樯林立,鱼山虾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海岛渔港景观。入夜,渔灯齐放,繁星如织,美不胜收。
沈家门渔港
沈家门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徐兢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据该书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徐等奉宋徽宗命出使高丽,五月二十五日到达沈家门,称此地为“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并记有门的解释:“大抵海中有山对峙,其中有水道可以通舟者,皆谓之门”。由此可见,沈家门地名由姓氏与海域地理特征结合构成。当地沈氏居民之缘来现尚无确考,仅据清道光及近现代有关文献记述,皆谓古代沈姓望族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其源或始于此。
清代之前,沈家门港潮水涨至南北两岸山麓。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北岸先后修筑海塘数条,平地面积得到扩展。到同治、光绪年间,北岸垒石扩展岸线,渔业初具规模,商业渐盛,逐步形成集镇。光绪三十三年(1907)《定海乡土教科书》记载,沈家门“市肆骈列,逼临港口,最便运输。交冬令,闽舟之捕带鱼者,栖泊于此。海物错杂,贩客麋至,更为繁盛。港之南,障以卢家峙,为寄碇胜地”。二十世纪初,沈家门已作为专业性渔港著称中外。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月九日《申报》称:“浙江定海渔业,冠于全国,而沈家门地方,尤为渔民荟萃之区。每届冬汛,有大对船一千二百余对,放洋采捕”。
抗战时期的日据沦陷期和解放战争后期,沈家门渔港和渔业遭到浩劫,衰败不堪。解放后,沈家门渔港又得到迅速发展,1960年,港区进行规划整治,面貌大变。后来又陆续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和基本设施的建设,港口日臻完善。各类大、中、小型为渔业服务的企业如水产加工、海洋药物制造、船舶修造、锚链、石油等发展到数百家,商贸服务行业繁盛兴旺,形成网络。后方还有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水产研究院所等教育科研机构形成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体系。目前,沈家门渔港临港工业体系正在崛起。
沈家门简介
通过多年努力,目前沈家门夜排档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均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年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每当夜幕降临,滨江路上人声鼎沸,夜排档摊位绵延里许,与渔火交相辉映,是十里渔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于滨港景观工程建设,沈家门曾搬至东港。改造后的夜排档将于2010年元月底开门迎客。新夜排档全长800多米、宽9米,一共有65个摊位,每个摊位面积72平方米,内外部采用时尚、环保、耐用的超轻钢板、铝塑板,并装饰了融入海味的彩绘,配备了全新的高规格炊具。夜排档别致的造型、亮丽的色彩,将成为沈家门一道新的风景线。
沈家门美食
沈家门好吃的
沈家门是福州的一道地方特色小吃,融合了南方和东南亚的美食元素,味道非常特别。这种小吃最普遍的做法是将浆糊状的米浆(类似于米糊)倒在滚烫的锅上,再加入不同的配料,如肉丝、海鲜、豆腐等,最后撒上一些葱花和虾皮,淋上一些酱油即可。
沈家门的最大特点是味道鲜美、口感丰富、清淡爽口,适合广大群众食用,不论是老年人、小孩子还是年轻人都能够享受到它的美味。另外,沈家门的价格非常亲民,一份沈家门小吃只需要几元钱,极其适合学生和普通劳动人民食用。
虽然沈家门不是很出名,但在福州本地却几乎人人皆知,也是当地居民非常喜爱的一种美食。如果你来到福州,不妨尝一下这道美食,相信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公积金提取代办-一站式公积金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