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开发
旅游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研究:
1、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密不可分,旅游文化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文化的总结、提升和表现。
第一,旅游文化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文化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泉,旅游文化则是人类独特的文化成果,是发展旅游业的灵魂。把握景观文化的内涵,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旅游文化也为旅游线路设计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参考。
第二,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文化的总结、提炼和体现。旅游规划是通过对规划区域的旅游文化的把握,对当地历史和旅游文化的解读和提炼,精练地总结出当地的基本风格和类型,也即对旅游文化的提炼,包括特色文化的提炼,为未来的旅游开发和规划提供当地的特征基础。旅游规划的目的之一,是既能够提供具有当地旅游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又能够提供满足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通过提供体现当地旅游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旅游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游客的认可度,而且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功的旅游规划也是旅游文化的合理利用和体现。
2、旅游文化的资源与开发
第一,对旅游文化资源的正确理解。根据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具有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化内涵,即意味着它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第二,旅游开发者的规划活动。设计主体(旅游规划师)对设计对象即旅游文化资源(确切地说是代表旅游文化资源的符号信息)运用人类设计技能,设计出一个能够实现和满足一定目标和需要的最终的文本方案—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案。若从设计主体的视角来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分析有哪些文化素材可以参与到旅游开发过程中来,也即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分析把握;其次,确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和需要,也即设计主体价值前提的确立;最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实现资源文化内涵向产品文化外显的转化。
第三,文化主体的选择问题。是以当地居民作为文化主体进行规划中的文化选择?还是以旅游者作为主体进行规划中的文化选择?旅游区首先是作为当地居民的家园而存在在历史过程中当地居民世代积累形成的环境文化特色,有着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不仅是他们物质生活的家园,更是能植根于人们记忆中思想情感上的家园。当地居民作为最为长久的居住者,是旅游区社会环境文化中稳定的实践主体;而旅游者则是经常变化、在旅游区匆匆而去的过客。世代生活于此的居民应始终处于社会环境文化的发展的主体地位。在旅游规划的制定上,必须坚持居民第一、旅游者第二的原则。
第四,挖掘文化或文化创新的策略来突出旅游景区的特色而使旅游景区具有新的吸引力。首先,注重文化内涵。在实际中,无论是文化性的旅游项目,还是生态性的旅游项目、探险性的旅游项目、度假性的旅游项目等,都有一个文化内涵的问题。其次,注重文化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合适的文化形式,文化形式必须和文化内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景点开发,要求在充分把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用良好的文化形式的表现手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再次,注重过程的文化性旅游的经营,即活文化的经营。主要是将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结合起来,使每个景点成为旅游景区的“亮点”,这些“亮点”才是旅游景区有吸引力的地方,才是一个旅游景区活的灵魂。因此。在塑造和加强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时关键要抓好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的结合,死文化和活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结合。最后,注重细节的文化性。在旅游景区开发中往往是一些细节,使人看过后感觉到这个地力一有水平,有文化,是精品,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便是要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进行旅游开发和规划注重细节。
第五,旅游文化的外化,即将旅游文化通过转化为旅游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游客。首先,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立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和辐射文化内涵。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往往是复杂多样的,要能准确地把握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和辐射文化内涵,应聘请有关专家在对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客源市场,由专家们经过对同类旅游资源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并结合各种区位条件从而确立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和辐射文化内涵、该旅游资源。其次,根据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和辐射文化内涵来确立旅游产品外显系统的特征。在正确认识和选择资源文化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对旅游产品的外显系统特征的感知和把握就成为外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旅游产品的外显系统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旅游产品本身及环境所展示的艺术气氛和艺术意境是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一种烘托和渲染,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从心理上和感官上所感知的第一步,所以这种艺术气氛和艺术意境应该紧密围绕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
(2)旅游产品的文化气质、文化气氛是旅游产品外显系统的“精髓”,旅游产品的文化气质则相当于人的素养和风度。吸引旅游者的更主要的因素取决于旅游产品的文化气质。如故宫给人以高贵的皇家文化气质。
(3)旅游产品所传递审美信息的新旧性质,即时代气息。旅游产品的时代气息是旅游产品文化气质的外在表现,所以旅游产品的时代气息应符合其文化气质。最后,旅游产品的完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外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之后,还要随着外界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旅游产品,也有可能随着客源市场的变化,重新确立其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内涵和外显系统的特征。
如何进行旅游开发
旅游产品开发是根据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人力资源及旅游景点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的活动。由于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客观存在,为保持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有处于成熟期的一代旅游产品,也有处于成长阶段的一代产品,同时还有正在开发当中的一代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及时分析外部环境,预测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具有前瞻性地适时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
(一)旅游地开发
旅游地是旅游产品的地域载体,是游客的目的地。旅游地开发是在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特点,实施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建造旅游吸引物,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落实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等。因此,旅游地开发就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上开展旅游吸引物建设,使之与其他相关旅游条件有机结合,成为旅游者停留、活动的目的地。旅游地开发通常可分为五种形式。
1.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开发。这类开发以保持自然风貌的原状为主,主要进行道路、食宿、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环境绿化、景观保护等。如一个地区的特殊的地貌、生物群落、生态特征都是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只要有特点就可以,不必非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比如沙漠、戈壁开发好了都是值得一游的旅游吸引地。但是自然景观式景点的开发必须以严格保持自然景观原有面貌为前提,并控制景点的建设量和建设密度,自然景观内的基础设施和人造景点应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
2.以人文景观为主的开发。这类开发是指对残缺的文化历史古迹进行恢复和整理。如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遗址、园林、建筑等,运用现代建设手段,对之进行维护、修缮、复原、重建等工作,使其恢复原貌后,自然就具备了旅游功能,成为旅游吸引物。但是人文景观的开发一定要以史料为依据,以遗址为基础,而切忌凭空杜撰。人文景观的开发一般需要较大的投资和较高的技术。
3.在原有资源和基础上的创新开发。这类开发主要是利用原有资源和开发基础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和新添旅游活动内容和项目,以达到丰富特色,提高吸引力的目的。比如在湖滨自然景观旅游中,增添一些水上运动项目,诸如飞行伞、划艇、滑水等都是不错的项目,不仅未破坏原有景观,还可以和原有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成为新的风景点。
4.非商品性旅游资源开发。非商品性旅游资源一般是指地方性的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它们虽然是旅游资源但还不是旅游商品,本身并不是为旅游而产生,也不仅仅为旅游服务。对这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较多,需要进行广泛的横向合作,与有关部门共同挖掘、整理、改造、加工和组织经营,在此基础上开发成各种旅游产品。应该引起开发者注意的是,这些地区一旦成为旅游目的地,大量游客进入景点后,会改变原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同时游客带来的外来文化,会对当地的文化生态造成较大的污染。
山西旅游文化特色
山西的文化特色
山西的文化特色,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去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都希望去了解那个地区的一些文化和习俗,各个地区的特色都是不一样的,下面为大家分享山西的文化特色。
山西的文化特色11、方言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使用人口约6305万。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个或四个声调,有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
2、山西锣鼓
山西锣鼓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鼓”。山西的鼓品种达数十种,有山西威风锣鼓、黄河锣鼓、太原锣鼓、花敲敲。
3、广灵剪纸
广灵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在中国剪纸中占有重要地位。
4、庙会
山西人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山西民间古庙会代表:太原动物园庙会;晋祠古庙会;乡宁县四月初八“油糕会”;洪洞广胜三月十八古庙会;芮城县三月三古庙会。
5、炕围画
炕围画的形式构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两组边道,按照一定的规格布置而形成其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以各种画空。既具完整对称的装饰形式,又具简繁对比的表现内涵。炕上部分是其主体,锅台画、灶头画、看墙画是其外延部分。
山西的文化特色21、山西的民族文化:
山西是一个多民族分散杂居的省份,除汉族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45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9、7%,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居多,其次是满族与蒙古族。
2、山西文化:
山西的八大文化品牌:“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
山西的民间文化代表:山西民间社火、跑旱船、踩高跷、放烟火、放烟火、跑竹马、小车舞、狮子舞、挑椅舞、龙舞、倒悬花鼓、中黄高台、龙舟舞、太原铁棍和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山西民间锣鼓、山西民间木版画、炕围画、山西民间刺绣、太原曲艺、绛州鼓乐、山西民间剪纸等。
3、方言文化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4、戏曲文化: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大戏,山西地方剧种中的“大戏”即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
小戏,上党落子和晋南眉户是小剧种中的大剧。山西各地的秧歌戏有16种;“碗碗腔”剧种代表为“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其他小戏有二人台、小花戏、繁峙蹦蹦、耍孩儿、凤台小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
山西的文化特色3山西五大特色文化:
1、佛教与边塞文化产业区:包括以北部大同、朔州、忻州一带的佛教文化、边塞文化、古都名城文化、长城关隘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
2、晋商文化产业区:包括以中部太原、晋中一带的晋商文化、古都名城文化、民居古建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
3、根祖文化产业区:包括以南部临汾、运城一带的根祖文化、古都文化、盐池文化、道教文化、关公文化、名楼名寺文化等;
4、太行文化产业区:包括以东南部阳泉、长治、晋城一带的关隘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神话传说等;
5、黄河文化产业区:包括以沿黄一带的古渡文化、古镇文化、名楼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等。
山西的文化特色41、开放性:这可以说是三晋文化与生俱来的特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经长期被迫流浪在外,走过了许多国家和地方,广泛接触到华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后,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三晋文化的基础。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人才的重视。不仅放手使用本国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揽国外的人才。
2、务实:务实,从思想方法上说,就是实事求是;从政治理念上说,就是关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务实的精神可以说是三晋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思想,实际上促成了我国封建朝代史上两个最好时期的.出现,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3、求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三晋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可以举文学艺术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诗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发展,与唐王朝当局者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与一大批山西籍诗人王勃、王维、柳宗元等的杰出贡献也是分不开的。唐代诗人既继承了北朝文学朴实敦厚的传统,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学的营养。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作出新的探索,这才有了唐诗的繁荣。
扩展资料:
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了解三晋文化的本质和它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对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也会从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间。民族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地域差异性和黜华尚实性。
旅游文化的概念是什么
1、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
2、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公积金提取代办-一站式公积金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