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旅游景点
热门景区榜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No.1株洲市酒仙湖景区购票后统一乘电动车到码头,乘船游酒埠江
公交:可以坐公交客运巴士等线路到附近
热度: 1.2万人近期导航来过
No.2白龙洞白龙洞景色不错,风景优美
门票政策:儿童:身高1.3米(不含)以下【免费】
老人:70岁(含)以上凭证件【免费】
军人:现役军人凭相关证件【免费】
学生:1.3米(含)以上,大中小全日制在校学生凭学生证【半价】
老人:60岁(含)以上-70岁(不含)凭证件【半价】
1,学生,60岁以上的老人半票。2. 1.3米以下的小孩,70岁以上的老人,现役军人免票。
热度: 1.2万人近期导航来过
No.3仙人桥热度: 5977人近期导航来过
No.4灵龟峰公交:可以坐公交攸县2路,攸县7路,攸县6路等线路到附近
热度: 3202人近期导航来过
No.5皮佳洞热度: 3810人近期导航来过
桐城八大景区
桐城八大景区为:1、桐梓晴岚;2、练潭秋月;3、投子晓钟;4、孔城暮雪;5、浮山夕照;6、枞江夜雨;7、竹湖落雁;8、荻埠归帆。
1、桐梓晴岚:桐梓山位于孔城镇东部,山多桐树和梓树,乔木荫浓,山滋树润,郁郁葱葱,苍岩碧涧,流水鸣禽。每当雨过天晴,青碧浮升,云蒸霞蔚,景象万千。因名"桐梓晴岚"。
2、练潭秋月:练潭位于菜子湖西畔,河湾有一巨石,奇伟峥嵘,形如卧龙昂首,名龙头石,因突入河心,由是河水回漩激荡,形成深潭,澄净如练。每当秋月在天,夜空如洗,水光月色,银海浮华。因名"练潭秋月"。
3、投子晓钟:投子山位于桐城北郊三里许,三国吴将鲁肃于硖石(今桐城小关)一带陈兵抗曹失败后,遂将其子投送山寺为僧以避祸,后乃寺因人传而名投子寺,山因寺传而名投子山。林木参天,佛殿崔嵬,香烟缭绕,晓钟悠扬。因名"投子晓钟"。
4、孔城暮雪:孔城河汇合诸山之水注入白兔湖和菜子湖,岸阔潮平,流沙沉积,形成滩头涌起,如铺如叠,光泽透明。每当暮色苍茫,夕阳返照,晶晶反射,洁白如雪。因名"孔城暮雪"。
5、浮山夕照:浮山张公岩,宋朝进士任江西路转运判官张同之,和州人,因游浮山,爱不忍去,遂弃官学道于辟谷岩,相传辟欲仙去,因称张公岩。张公依岩筑楼名夕阳楼,楼后有井,容水六担,久旱不涸,汲之旋满。每当夕阳西下,经折射入井,泉水浮动,红光摇曳,出现日照光环奇观。因名"浮山夕照"。
6、枞江夜雨:现名"枞川夜雨":枞阳镇历为商贾云集之地,扬帆系缆,车马往来。沿岸荻影投滩,芦花飞雪。每当夏秋之夜,芦叶纷披,随风送响,或瑟瑟如小雨淅沥,或萧萧如大雨骤至,若倚篷窗静听,尤觉微妙。因名"枞川夜雨"。
7、竹湖落雁:竹子湖位于拔茅山之东北,芦荻掩映,湖草丰盈,每当秋末凉风,群雁南飞,悠然而下,栖息于此。一日湖滩乱石叠起,形如立锥,秋水落浅,有似群雁纷纷落地之状。因名"竹湖落雁"。山上建有观雁亭,为晋朝枞阳县令陶侃来此观雁之所。
8、荻埠归帆:老洲头往日洲头突出大江,后因洲土随江水流失形成半岛,沿岸芦苇密集,挡风避雨,天然屏障,为来往归舟良港。每当晚霞灿烂,由对江南岸大通溯江而上的归帆,先后接踵,近如锦帆片片,远似素影翩翩,目不暇接,蔚然壮观。因名"荻埠归帆"。
桐城一日游最佳线路
桐城一日游的最佳线路是:嬉子湖—六尺巷—南大街—姚元之旧馆—三道岩风景区。
1、嬉子湖
桐城嬉子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安徽省桐城市东南部嬉子湖镇境内,是桐城市唯一的天然内陆湖泊,接纳境内龙眠河、挂车河两大河流及其流域地表水,下游与菜子湖连体而汇入长江,总流域面积960平方千米。
2、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文城西路68号,处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的宰相府内。全长100米、宽2米,主要景点有:懿德流芳牌坊、太湖石、六尺巷、礼让牌坊等。
3、南大街
桐城南大街坐落于文昌市社区居委会,南北方迈向,总长近两华里,宽四米。这儿是昔日桐城关最兴盛的商业步行街。
4、姚元之旧馆
姚元之旧馆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北街小学内,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现存2进2院,前后进2层楼房,与东西单层厢房组成独立完整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
5、三道岩风景区
三道岩风景区位于桐城市陶冲镇境内,面积约10平方公里,景区内峰峦叠嶂,飞瀑流泉,丹霞炫彩,烟岚腾霄,似一幅天然山水画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桐城市
桐城什么最出名
安徽黄梅戏最有名。
黄梅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扩展资料: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近些年来,同其他传统剧种一样,黄梅戏也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黄梅戏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其中以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为先行者和代表。这出戏是由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牵头创作,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黄新德领衔主演,陈薪伊、刘云程编剧,陈薪伊、曹其敬导演的。
1999年6月在合肥首次亮相,该剧在传统地方戏剧的创新尝试中属于比较早的,要早于著名的“青春版”牡丹亭。该戏相较传统黄梅戏有了显著的创新,曾赴多处进行表演,并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系列演出,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和评论。此后,又有一些新编黄梅戏相继创作出来,如《雷雨》、《六尺巷》、《孔雀东南飞》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