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旅游景点 永平县景点排行榜

永平旅游景点

永平县旅游景点有:曲硐温泉。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境内的曲硐村,是一个拥有七千多人的回族聚居村。位于大理、保山、怒江三地州交界处,东临银江河、西靠小狮山、南贴大保高速、北依320国道。

是一个以伊斯兰文化为主,融合宗教文化、农耕文化、马帮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文化地,同时又是一个有着温泉、美食、古道、古城和浓郁回族文化的地方。

有「柳林温泉」的称誉,地热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秀美,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游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温泉当平畴之中,前门后阁,西厢为官房、东厢则浴池在焉。余先酌而入浴,其汤不热而温,不停而流,不深而浅,可卧浴也。”

曲硐的村庄特色。

曲硐清真寺共有两座,一座是坐落于小狮山东角,建于1913年的清真古寺;另一座是2006年开工,建于小狮山顶的曲硐回族文化城清真寺。两座清真寺通过陡峭的石砌阶梯相连,合为一体,算是云南省内最具特色的清真寺之一。

曲硐温泉盛名远播,与多数温泉地处偏僻之地不同的是,曲硐温泉恰好就在曲硐村内,是当地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在大理,以永平的饮食最有特色,所以都说“玩在大理,吃在永平”。永平的黄焖鸡、大块鸡、腊鹅、鹅肝、泡辣子、泡大蒜、香菇豆豉、杉阳腌腊菜等特色饮食在全省独树一帜。

其中属永平黄焖鸡最具盛名,有“滇西一只鸡”、“滇西名菜头牌”、“鸡中第一味”、“千里寻一味”的盛誉。永平回族风味以其传统而又独具地方特色的餐饮,其黄焖鸡、腊鹅、鹅心肝、牛肉凉片、香牛脚、黄焖羊肉、凉鸡、木瓜鸡等最有特色,深受省内外青睐。

而曲硐更以其独特的餐饮文化让消费者真正领略“体验回族文化,品味清真饮食”的深刻内涵。为了充分发挥当地独特的清真饮食文化,现曲硐已规划、并准备建设曲硐清真美食街,以迎接各地游人。

曲硐是个不产核桃的村子,却由于当地回族的经营,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核桃集散基地,通过成立协会专业营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核桃交易市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曲硐

永平县景点排行榜

永平县景点有金光寺、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永平新光遗址、曲硐清真寺、大碱塘及玉皇阁等。

1、金光寺:金光寺掩映在一片绿树丛阴之中,寺周围遍布参天古树,苍松木莲染成葱翠的木海,奇花异草,芬芳四溢。

2、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区内的明代古建筑群金光寺始建于崇祯元年,建筑古朴雄壮,雕工精细,构思奇巧。

3、永平新光遗址:永平新光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城东部的新光街两侧,新建的东西大街横穿遗址之上。

4、曲硐清真寺:曲硐清真寺位于曲硐县,曲硐历来人户密集,地当孔道,曾经几度设过县署。

5、大碱塘及玉皇阁:坐落于城东北约2公里处,东依永云公路,西靠营盘山。

彬县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彬县旅游必去的十大景点有侍郎湖、咸阳彬县大佛寺、开元寺塔、龟蛇山、程家川、彬县花果山石窟、龙山书院、豳州驿、太峪草莓基地、法门寺。

1、侍郎湖

侍郎湖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彬州市城南33公里处的水口镇牛北村。湖面面积370亩,平均水深13米,最深处可达18米,总库容约385万立方米,是陕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美誉。这里可谓是“一泓碧水,四面青山,环境优雅,风光迷人”,是垂钓避暑、休闲、娱乐的胜地,是生态旅游的好地方。

2、咸阳彬县大佛寺

位于咸阳市彬县城西11公里处,从城西,沿着蜿蜒而宽敞的西兰公路约行五六公里,经过“水帘洞”,再西行6公里,遥望公路南侧,有一座巍峨的古典式楼阁,倚山崖而耸立,周围摩崖小洞如蜂窝,崖下树木郁茂,风光绮丽,这就是著名的大佛寺石窟。

3、开元寺塔

开元寺塔,又称西山塔、富县塔,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城关街道办寺坡村,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开元寺塔为四角楼阁式砖塔,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70.73平方米,通高41.8米;塔底层每边长8.41米;塔门向东,面阔1.46米,高2.75米;底层塔壁厚2.81米。开元寺塔是富县具有代表性的名塔,对研究古代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4、龟蛇山

龟蛇山位于龙高镇富仁村泾河岸边,距县城44公里,距龙高镇7公里,东距公刘墓5公里。从泾河北边高原俯瞰,有酷似龟、蛇的两道山梁南北向奔入泾河,民间称为龟蛇二相、龟蛇神山等。相传在公刘死后不久,曾经发生了泾河黑龙移动犟山,企图用洪水冲跨公刘墓的事,幸有伏龙山的顽强抵御,才使公刘墓免受洪水冲击。

5、程家川

位于香庙镇的程家川,素有“养生绝佳地、风水第一村”之称。这里田园恬静、人杰地灵。最早有程、田、巩三大姓,历史上因程姓来的比较早,所以村名叫程家川。全村有116户,总人口509人。这里地形独特,夏季凉爽,是千古绝唱《诗.豳风.七月》所咏诵的“凌阴”藏冰之处,被誉为古代天然的冷库。

6、彬县花果山石窟

花果山石窟俗称灯山位于县城西五公里的水帘村。南北朝时期,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这里留下佛像石窟群,号称“九曲十八洞”。唐玄藏西天取经时曾途经这里,后人依附“西游”故事,称此地为孙悟空故乡。并在此塑西游人物,传西游故事。

7、龙山书院

龙山书院建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一向颇负盛名,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主讲,许多成名学者曾在此就读,蜚誉各地。但书院建筑已毁,仅存残迹。龙山书院位于山势峻拔、风光如画的龙山龙山之阳。它历经元、明、清三代,可谓桃李满天下,人才遍域中。

8、豳州驿

豳州驿位于彬县的南大门太峪镇,这里交通便利、青山延绵、田园秀美,集人文精华,揽天地形胜,于2015年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并已逐步发展成为彬县城美丽的后花园。豳州驿景区总占地面积176亩,含40亩太平湖水系,80亩果香花海园林公园和3871㎡的商业风情街。

9、太峪草莓基地

彬县太峪草莓基地位于太峪镇南庄村,由海升集团旗下陕西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包括草莓种植900亩(高架无土栽培300亩、陆地栽培600亩),盆栽树莓100亩,致力打造中国最大夏季草莓鲜供及加工基地。

永平旅游景点 永平县景点排行榜

10、法门寺

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其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侍郎湖

永平永国寺

【地理位置】

平地理位置优越。永平地处东经99°17′~99°56′,北纬25°03′~25°45′,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东邻漾濞和巍山,南靠昌宁,西接保山,北连云龙,下辖博南镇、龙门乡、杉阳镇、厂街乡、水泄乡、北斗乡、龙街镇4乡3镇72个行政村、1个社区、1230个村民小组、1543个自然村。其中,北斗、厂街、水泄三个乡都是彝族乡,彝族占总人口的54%以上。县政府驻地博南镇,东距昆明400公里,距大理市72公里,西距保山市74公里,地处昆明至畹町、大理至保山的中间地段,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自然概貌】

地形地貌独特,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永平境内山高谷深,山川河流交错,较大山脉有博南山和云台山两大山系。最高点为青龙神山,海拔2933米;最低点鱼坝坪坦,海拔1130米;县城中心海拔1620米。县内主要河流银江河由西北向东南横穿县境,银江河之东顺濞河以西是云台山,银江河之西、澜沧江以东是博南山,形成“三河夹两山”,高山、河、谷、坝子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由于海拔高低差异大,“立体气候”特征十分突出,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全县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日照2053.7小时,有霜期1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92.1毫米。

【建置沿革】

建置历史悠久,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县,取名博南县,属永昌郡管辖。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借东汉明帝“永平”年号为名,改置永平县。1950年1月,永平县划归滇西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大理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治州建立,永平县隶属其管辖至今。

永平是一个山区民族县。在全县总面积中,高山占8.1%,山地占85.7%,河谷平坝占6.2%。2005年末,全县实有耕地面积22.9万亩,人均1.57亩。永平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苗、傈僳等22个民族,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7.46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1人,其中:少数民族6.9万人,占全县总人的39.6%,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县。

公元前4世纪,一队队马帮从一座气势磅礴巍峨雄峻的山峰上穿梭而过,跨过奔腾不息的澜沧江,踏出一条通往西亚各国闻明于世的“蜀身毒道”——西南丝绸之路。留下了“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歌谣。这座名彪史册的大山叫“博南山”,山峦四周方圆2884平公里的区域,就是永平县。

永平县历史悠久,1993年5月发现并开始发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永平建置历史较早,在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县。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是为永平立县之始。“博南”一词,系境内一座大山之名,因为博南山山势雄峻,绵延百里,是博南古道必经的重要山脉,故以山名,取名博南县,隶属永昌郡管辖。自东汉建县,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隶属关系一直未变。

唐武德七年(624年),废郡设州,云南共设有七州,永平隶属匡州管辖,但时间不长,治所置于何处,亦无从考据。唐代中叶,南诏崛起。唐贞元十年(794年),南诏改永昌郡为永昌节度,在汉置博南县地设置胜乡郡,隶属永昌节度。宋代大理国时期,废永昌节度,改置永昌府,永平仍称胜乡郡,隶属永昌府管辖。

元宪宗七年(1257年),忽必烈灭大理国后,废除郡县制,改设万户府、千户所,永平改称千户所,属大理万户府管辖。元至十年(1273年),取消万户府,千户所之设置,行省以下改为路、州、府、县四级设置。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借东汉明帝“永平”年号为名,改置永平千户所为永平县,隶属永昌府管辖。

据《永平县志》载,“永平”二字的含义有两种说法:其一、元代为纪念东汉明帝“永平”中始置博南县的功绩,故以汉明帝年号“永平”二字为县名。其二、元代为安定社会秩序,故取县名“永平”,寓意社会“永远安定太平”。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永昌府为金齿卫,二十三年(1390年)年,改卫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废使司,置永昌镇。嘉靖元年(1522年),罢镇,改称永昌军民府,后又取消“军民”二字,直称“永昌府”。永昌府名称在明代虽然几经变革,但永平与永昌府之间的隶属关系一直未变。

此外,明代因战乱后军用民食需要,曾在云南境内实行屯田制,开展大规模的屯田活动,设置卫、御、所机构。永平设御,至清代康熙五年(1666年),因为御政弊端百出,遂裁撤,屯赋并县。

清初沿袭明制。清末实行“厅、道”制,永平属迤西道。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1913年)云南军政府成立,废除清代府、厅、州,但保留县制,改清代迤西道为滇西道,次年,又改称腾越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厅道制,推行省县两级制,永平遂脱离永昌府,直属省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云南全省设十二个政务视察区,二十三年(1934年),增划为十六个视察区,二十七年(1938年),改政务视察区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保山设第十二督察专员公署,永平重新划归其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月九日,云南和平起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12月28日,经中共滇西北地委呈报中共桂滇黔区党委批准,永平县由保山划归大理区。1950年1月,永平县划归滇西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大理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治州建立,永平县隶属其管辖。1958年10月,云龙、永平两县合并,称永平县。1961年3月,又恢复原永平、云龙两县原建置至今。

〖风景名胜〗

云南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宝台山位于永平县城西南部,地处昌宁、漾濞、巍山3县市的结合部,总面积9584公顷,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森林植被茂密,物种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以古老、神奇、壮观而闻名滇西。境内最高海拔2913米,最低海拔1150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加之起源古老,成分复杂,森林植被具有从滇南到滇西北过渡的显著特征,保存有一批珍稀物种,是省内难得的物种基因库。区内植被覆盖率达96.68%,共有各类植物1001种,其中:蕨类植物22科41属90种、种子植物134科443属911种,第四冰期遗留下来的兰科、樟科等古老植物以及滇藏木兰(木莲花)、大树杜鹃、云南山茶、绒叶含笑等奇花异卉随处可见,其中以花色绚丽多彩、幽香清雅、有活化石之誉的成片木莲花最为罕见。区内常有金钱豹、金丝猴、山驴、黑熊、绿孔雀、锦鸡、凤凰鸡等珍禽异兽在林海中出没,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范围的野生动物就达30多种。区内的明代古建筑群“金光寺”始建于崇祯元年(1628年),建筑古朴雄壮,雕工精细,构思奇巧,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素有“滇西名胜”之称。寺内现存有不少宝贵的文献、经书和艺术珍品,对研究云南佛教史具有重要意义。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游历宝台山金光寺,对宝台风物、寺观亭阁进行了细致而精辟的记述,并作了“余至省,即闻此山之盛”的高度评说。1994年3月,省人民政府确定宝台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12月23日,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设立宝台山为“云南宝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宝台山的游客主要来自本县保山等周边县市的香客、机关团体、学校教师学生、农民。其黄金旅游期为每年冬春(即春节)至春夏之交。这期间,气候温和,山中的木莲花、山茶花、大树杜鹃等花卉竞相开放,笑脸迎客

博南古道

“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与外国往来的古道之一,博南古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开通于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晋称“滇缅永昌道”。从大理往西,经顺濞桥进入永平,经黄连铺、叫狗山、北斗铺、万松庵、天津铺、杉松哨、梅花铺、宝丰寺入永平县城,又经曲硐桃园铺、石子坡、小花桥、大花桥、博南山、杉阳街、凤鸣桥、江顶寺,过霁虹桥进入到保山境内。永平古称博南(以博南山得名),所以,这一段丝绸之路被称为“博南古道”。随着时间的演绎,人们习惯上把南华经祥云、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缅甸、阿富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古道统称为“博南古道”。博南古道在永平县境内绵亘100多公里,是相对较为完好的一段,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文化积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文物古迹众多且研究价值较高。如北斗铺、万松庵、天津铺、曲硐清真寺、万马归槽、花桥古驿、元代古梅、贞洁匾额、博南山碑、永国寺遗址、明代古茶、杉阳古镇、西山古寺、凤鸣古桥、江顶寺门楼、下铺客栈遗址、蒲蛮桥马居遗址,霁虹桥遗址,澜沧江畔摩崖石刻等。二是庙宇庵堂林立。永平县现有大小寺庙118个,其中古道沿途的庙宇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客源众多,梵音不绝,如:万松庵、玉皇阁、铁厂关庙、花桥普照寺、杉阳永国寺和西山寺等。三是自然景观名符美誉,独树一帜。如有西天文笔之誉的大尖山,盛誉一时的西山晚翠、永平晓雾,有山坳明珠之誉的大碱塘,万松仙境之誉的北斗万松山等。四是永平县民族众多,有汉、彝、回、白、苗、傈僳等多种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民族的民族节庆、民族服饰、民风民俗风格迥异,也是博南古道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永平霁虹桥

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是我省南丝路博南古道上现存最早的渡口桥,也是我国最早的铁索桥之一。

时渡口已建有竹索吊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光绪年间重修。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由18条铁链组成,两条为左右扶手,其余为底,上面铺有横直交叉的两层木板。两岸筑成半圆形桥墩,铁链两头铆死在两岸桥台上,西岸为徒崖,东岸是险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险要。桥两端建有桥亭关楼。桥南普陀岩壁上刻有“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要塞天成”、“壁立万仞”、“沧水飞虹”、“天南锁钥”等题字。

霁虹桥被大旅行家徐霞客誉为“迄西咽喉,千载不能改也”,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