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旅游景点 临县附近一日游的景点

临县旅游景点

如下:

1、碛口风景名胜区:

碛口是一处集晋商文化、黄河风光、黄土高原地貌、革命纪念地、民俗风情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景区。

2、临县中央后委机关旧址:

中共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位于临县南25公里的双塔村,东靠吕梁山脉,湫水河绕村而过。这里交通方便,东连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西与陕甘宁边区隔黄河相望,是一处十分理想的屯兵之地和中转站。

3、晋陕黄河大峡谷:

晋陕黄河大峡谷从碛口古镇沿黄河岸北上至临县八堡乡,长约90公里,主要景点有百里画廊——黄河水蚀浮雕、黄河麒麟滩天然浴场、黄土地貌、红枣林、沿途风景欣赏以及黄河漂流等。

4、临县黑龙庙:

黑龙庙位于山西临县南端湫水河入口处的碛口镇卧虎山。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钟鼓楼碑记载:庙创建于明代。

5、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

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是2016年5月经山西省文物局、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由吕梁市政协委员、吕梁市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吕梁市形意拳协会主席高宇峰先生创办。

临县旅游景点 临县附近一日游的景点

临县附近一日游的景点

山西临县旅游景点大全

1、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临县境内的悬崖绝壁上,有着千年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奇特建筑”之一。寺内保存了大量的唐、宋、元、明等时期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2、临县大佛寺

临县大佛寺位于临县城北,始建于北魏年间,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大佛寺正殿供奉着高达12米的佛像,气势恢宏,被誉为山西最大的佛像,是临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

3、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临县城区天河山下,是临县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这里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观音阁为主体,周围景致优美,山清水秀,是临县重要的文化、历史、休闲旅游胜地。

4、古水车

临县是我国古代灌溉技术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古水车更是在唐代时就已经出现。临县保存着很多形态各异、造型古朴的古水车,至今仍能使用,让人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体验了一把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

5、天河山红色旅游景区

天河山是临县的标志性山脉,是我国山西省“红色旅游景区”之一。这里保存着许多红色文化相关的遗址、遗迹,对于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景区环境清雅,山清水秀,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6、莲花山景区

莲花山景区位于临县城区西南,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处集文化、历史、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景区内有古庙、古塔、古佛殿、瀑布、温泉等众多魅力景点,是旅游度假休闲胜地。

7、药王庙

药王庙位于临县城区心子沟,是中国道教“三大药王”之一张天师的道观。这里建筑精美,附属的药材园内还有很多名贵中草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和观光。

8、百果山水库

百果山水库是临县著名的人造湖,也是附近地区最主要的水源地,有着极高的生态价值。湖周围有上百种果树,因此得名“百果山”。这里风景宜人,环境幽雅,是观光、休闲、垂钓的绝佳去处。

以上就是临县著名的旅游景点大全,这里除了有独特的建筑、古迹和文化遗产外,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清新的环境,是一处既能历史文化寻根又能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山西省临县简介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

县情概况

临县位于晋西北,西靠黄河,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

面积 2971平方公里,现辖10镇28乡,人口54.55万,是吕梁地区人口最多的县。

临县辖13个镇、10个乡:城内街道、白文街道、三交街道、碛口街道;临泉镇、白文镇、城庄镇、兔板镇、克虎镇、三交镇、湍水头镇、林家坪镇、招贤镇、碛口镇、刘家会镇、丛罗峪镇、曲峪镇、木瓜坪乡、安业乡、玉坪乡、青凉寺乡、石白头乡、雷家碛乡、第八堡乡、大禹乡、车赶乡、安家庄乡。

临县,西汉置临水县。

北周大象元年置乌突县兼治乌突郡。

隋开皇元年乌突郡改为太和郡,乌突县改为太和县,三年郡废。

唐武德三年,太和县改为临泉县。

金天会元年,临泉改为临水。

元至元三年设临州,明洪武二年临州废,改为临县。

1940年析置临南县,1946年并入临县。

该县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由于长期受流水切割,地形破碎,河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整个地势呈东北向西南倾斜。

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山峰有北部紫金山;东部柏榆庙山峰海拔1924米,为该县最高峰。

境内主要河流有湫水河,发源于兴县白龙山南麓,从东北部阳坡村入境,由南部碛口汇入黄河,流长90公里,沿河两岸大小支流26条,均系山地河流,夏季水量暴涨;县境西缘黄河自北而南经本境流程 102公里。

该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8.8度,一月均温--8.1度,7月均温 22.6度,年均降雨量521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70天左右。

[编辑本段]社会发展

临县现有耕地 141.15万亩,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糜子、豆类、薯类、莜麦等。

经济作物有枣、油料、棉花等。

临县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众多,开发前景广阔。

该县主要工业有发电、采煤、炼焦、冶铁、化肥、水泥、酿造、纺织、印刷、陶瓷、造纸、食品加工等。

临县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境内碛口至兴县的干线公路纵贯全县南北,城关至岚县的干线公路横穿县境东部。

此外,还有乡镇级公路多条,连接着各乡镇及矿区。

克虎黄河大桥的建成,对晋、陕两省的物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临县红枣年产量居全省前列,有“红枣之乡”的美称,加工的红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打进了国际市场。

临县豆腐和优种驴也颇有名气。

坐落于临县碛口镇卧虎山的黑龙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初,于光绪26年竣,庙宇面对滚滚黄河,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合理,造型奇伟壮观,是人们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碛口风景名胜区、大渡山名胜古迹、临县义居寺。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置临水县(亦作陵水),属西河郡。

西河郡属36县,地跨秦晋两省,黄河以东为15县,临水县其一。

故治在今曜头乡郝峪塔村北古城梁。

县境的南面为皋狼、蔺、平周。

王莽时期,临水县曾改监水县。

东汉,复名临水县。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西河郡36县并为13县,郡治(平定县,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境)南徙509里置于离石县。

临水县并入离石县,仍属西河郡。

汉末,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三国初,仍属太原郡。

魏黄初二年(221)设置西河郡,仍属西河郡,治所在兹氏(今汾阳县)。

两晋时县境辖于离石,为匈奴占领。

十六国时期,属离石镇。

南北朝时期,北周时置乌突郡、乌突县,故治在今县城南30里府底村。

临南(三交镇以南)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皆在今柳林县孟门镇。

临东(三交镇以东)置窟胡郡、窟胡县,故治在今方山县南村。

隋开元年(581),废郡,改乌突为太和,窟胡为修化,定胡仍旧。

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

三县俱属离石郡。

唐武德三年(620)改太和县为临泉县,属石州,故治在今城北25公里故县村。

县境南部仍为定胡。

五代因之。

宋仍称临泉县、定胡县,隶石州,属河东路。

元符二年(1099)改属晋宁军,军治在陕西县下葭芦岩。

金天会元年(1123),复名为临水县,废晋宁军,属石州。

金明昌六年(1195),定胡县改孟门县,区域未变。

金贞佑末年,赐临泉为大定府。

蒙古中统二年(1261)改临水为临泉,属太原郡。

故治仍在今城北故县村。

元至元三年(1337)升为临州,不领县。

明洪武二年(1369)州降为县,属太原府。

临县之称由此而定,至今未变。

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属汾州府。

清因明制,县属汾州府,冀宁道。

民国废除府州,县直属省辖,仍置冀宁道。

境内实行区所制,划为东、南、西、北、中5个区。

民国29年(1940)本县解放,成立***领导的抗日民主***,全县划为10个区;10月,为抗日战争所需,将临县分为临县、临南两个县,临县设7个区,临南设5个区。

民国35年(1946)1月,南北合并,仍称临县,下设10个区,2个市(临县市、碛口市),民国36年(1947年)8月,改碛口市为第十一区,属晋绥边区所辖。

1949年后,属兴县专署管辖。

1952年兴县专署撤销,划归榆次专署管辖(后改晋中专署),全县为11个区,1个市。

1953年3月,又增设2个区,共设13个区,144个乡。

1955年3月,将13个区划为4个中心区,144个乡未变。

1956年4月,撤销四个中心区,将原来的144个乡合并为74个乡、1个镇。

1958年3月,全县75个乡、镇合并为61个乡。

1958年10月,撤销61个乡,设立15个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增设为20个人民公社,4月又增设为26个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全县有增设为40个人民公社。

1965年4月,又增设为41个人民公社。

1971年吕梁地区组建行署,由晋中专署划归吕梁行署管辖。

1971年5月,石站头、韩家山、阳泉三个公社划归方山县管辖,离石县的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本县管辖。

1972年8月,阳泉公社划归本县。

1972年3月,坪头、西侧则两公社划归离石。

1973年2月,将兴县的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划归临县管辖。

1975年11月撤销城镇公社。

1976年1月,蔡家会、圪垯上两公社仍划归兴县管辖。

至此全县划为38个人民公社。

1984年4—7月,改乡(镇)村制。

全县设10个镇,28个乡。

2002年撤乡并镇,全县设13个镇,10个乡。

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仍由吕梁市管辖至今。

?年,临县辖10镇28乡:丛罗峪镇、城关镇、白文镇、兔坂镇、克虎寨镇、湍水头镇、三交镇、招贤镇、碛口镇、刘家会镇、曜头乡、城庄乡、程家塔乡、万安里乡、木瓜坪乡、安业乡、玉坪乡、阳泉乡、孝长乡、青凉寺乡、曹峪坪乡、石白头乡、梁家会乡、雷家碛乡、开化乡、水槽沟乡、第八堡乡、歧道乡、后大禹乡、车赶乡、枣圪垯乡、林家坪乡、高家山乡、索达干乡、安家庄乡、许家峪乡、小甲头乡、曲峪乡。

2000年,临县总人口553440人,各乡镇人口:城关镇 55928白文镇 18707城庄镇 19338兔板镇 11478克虎镇 11233三交镇 3642I湍水头镇 15614林家坪镇 17340招贤镇 15142碛口镇 17817刘家会镇 19484丛罗峪镇 16985曜头乡 19208程家塔乡 4870万安里乡 11149木瓜坪乡 16592安业乡 21747玉坪乡 12254阳泉乡 5288孝长乡 7152青凉寺乡 10419石白头乡 9256曹峪坪乡 10458梁家会乡 4429雷家碛乡 7265开化乡 8194水槽沟乡 9229第八保乡 11832歧道乡 24071后大禹乡 13206枣圪塔乡 14274车赶乡 13286高家山乡 8619索达干乡 11502许家峪乡 8919安家庄乡 10226小甲头乡 11659曲峪乡 12849(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zhidao.baidu/q?word=%C1%D9%CF%D8&ct=17&pn=0&tn=ikaslist&rn=10&lm=0&fr=search

碛口古镇旅游攻略

碛口古镇估计很多人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其实这里很好玩的,也正是因为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才是最值得一来的,在没有被过多的商业化之前,应该来体验一下真正的现代古镇是个什么样子的,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碛口,坐落在山西吕梁山临县的黄河边上。

就字义讲,碛,是浅水沙滩,碛口,当然是黄河的浅滩了。到了碛口一看果真如此,即使拍照,都想把镜头躲开镇子边上那些不起眼的砾石沙滩。

到的有些晚了,因贪图抄近碰上修路走了近百公里的泥泞沙石路,哎,教训呐,把车都造成泥猴儿了。当站在黄河对岸乍乍看到碛口镇时眼睛顿时一亮,小镇依山梯层清晰,傍水坎上灰瓦灰墙,高低参差疏密有致,好似嵌在黄河山边上的小布达拉。

过大桥,左拐弯,进小镇。

一侧旋高黄河中流,一侧房屋鳞次栉比,黄河水不是很浊,老房子很是吸睛。靠路边是新建的仿旧房屋,看一眼黄河水旋流下泄,望一眼老街巷深不见头。

把车停在稍僻静的路边,沿着石板坡路进镇,店家的招牌幌子皆是,打探一家稍大的门面,得,住满了。一位老太上前搭话,说她家有窑洞土炕可宿,客气婉拒,再向前走走碰碰运气。

一斜坡,一处院,一小门。‘古镇人家’墙围之上,建在二楼的窑洞式房屋纳入眼帘。走进去,房间整洁卫具齐全价格合理,单就这竹子门帘、木门棱窗、老式铁锁,铁环门扣,仿佛回到了旧时光。

好,就住在这儿了。打理停当出来晚餐。离黄河很近。一水儿的石板路下坡就是公路,跨路就是黄河。信步河边,黄河水波澜不惊,对面的土崖凹凸出阴阳面,河水打着旋窝,几枝翠柳翘映着河水,黄河水在这里已经沉淀出清波。

寻一农家饭店,本地的鲜羊肉不错,‘三片瓦’豆腐独具特色。小店的红灯笼亮了,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静谧。天气很凉,凉的有些冷,洗洗睡了,盖着棉被枕着黄河入眠。

翌日清晨,踩着石板路静静地融入了还没有醒来的小镇。小巧玲珑的城门楼矗立在小镇上,有城中城的感觉。高高的碉楼式建筑还有分布的垛口令人生疑,这分明就是古代的防御构建。

猜想,这可能是镇上有钱的大户人家吧。石板路,还是石板路,老青砖,都是老青砖,放眼看去,小镇就是由石板和青砖托起。

石楦的拱门,砖楦的门楼,卧砖到顶白灰勾缝带廊柱的挑檐房屋,此情此景,记忆,把花甲之外年龄的我们一下子拉回到小时候。

在北方,不是家境殷实的人家是盖不起这样的房屋的。宽街窄巷,买卖家的房屋都建在层阶不同的台阶之上。

隔不远,有忒窄的巷子隐在街面之间,巷子窄得视线呈锥形,巷内还有袖珍拱洞跨其上,连接起巷与巷之间上方的房顶,防御建筑似乎又得到验证。原生态的小街古色古香,明清建筑质朴归真,雕梁画栋透着精巧,厚实的可摘卸的门板向始着老买卖店铺的样子;

就连脱落的墙皮,酥粉的砖阶,枯朽耷拉的椽头,静静的石磨都诉说着岁月的久远。整条街都是买卖家的店铺。

渐次走来感觉就如同跨越时空,‘祥记烟草’,‘隆元祥’客栈,‘长兴饭店’,‘电焊铺’,‘义记美孚洋火店’,‘义记美孚煤油公司’,‘大德通钱庄’,‘当铺’,‘商会’

看着看着,整条街似乎人流熙攘起来,每一家店铺都顾客盈门,买卖家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嗅到了从饭店里飘出来的香味儿转过街角,沿着上坡的石板路攀行在两侧石条垒砌的墙体之间。

墙中间就是路,路两边就是墙,稍微抬脚或一出溜就能爬上人家儿的房顶。真奇怪,这家人的屋顶有烟囱没有瓦,全都是青砖墁铺的屋顶。屋顶的坡度、走势、水道完全具备了下雨走水的功能,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有些地方干碴的石墙完全是石条的咬合,有些砖楦的门拱错搭着后来的堵砌,明显能看出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老建筑的天然建材还有那严丝合缝的手艺不知有传人否。

石板路在旋高、陡峭、脚下的石板路已经连接了山岩巨石,脚下已经是山体了。抬头望,小镇最高的建筑黑龙庙近在咫尺。石条大砖托起庙宇地基,飞檐斗拱翘指天空穹宇,中间是庙的主体,两边是钟鼓楼。

来得早些,没能进庙瞻拜,提示牌揭示,黑龙庙除了供奉龙王,还祭祀着风伯、河伯神。庙里的戏台传音效果很奇妙,但凡节庆唱戏声传十里,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一说。俯视小镇尽收眼底,小镇的房子清一色的黑灰,或平顶或起脊样式,或砖铺或筒瓦的屋顶,或圆或方的窗口,后山立崖还保存着老式的窑洞。小镇美在其表秀在其里,黄河如带温情的环抱着小镇,阳光辉映着水面清波,隔岸山峦被割出明显的阴阳别影。

很静,眼睛在缓缓地扫描,心绪,看着清寂的小镇在静静的发呆。转到龙王庙后身,一圆形拱门正中黑底红字‘神宫宝界’,两边的楹联‘物阜民熙小杜会’‘河声岳色大文章’。

细细品味,小镇的昔日繁华尽在其中,小镇的美景亦蕴含其中。碛口,正因为这里是黄河浅滩下游无法行船,天然成了商品转运的水陆码头,昔日鼎盛时来往货船日内最多可达一百多条。

清康熙以来,近二百年的辉煌造就了小镇的繁荣,街上的商铺齐全的门类就是明证。回到‘古镇人家’,老板准备了可口的早餐,一个燕窝黏在窑洞房檐下,飞出飞进的燕子呢喃着问着早安。

你好,燕子,别了,碛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