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旅游起源于 世界旅游组织成立于

工业旅游起源于

工业旅游起源于法国,后在英国得到发展。

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工业旅游的兴起,最早是在欧洲的法国,20世纪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开始邀请消费者和游客免费参观它们的汽车装配现场,引起许多厂家的效仿,逐渐形成了一个“时尚”。

而工业旅游的最早发展形式是工业遗产旅游,这种旅游形式则是起源于英国。它是在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工业考古学的发展和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

所谓的工业遗产旅游,即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形式。

总的来,工业旅游是一种以工业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它最早出现在法国,并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主要形式,在英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工业旅游的意义:

1、丰富旅游的内容:传统的旅游方式往往只注重景点,而工业旅游可以让游客更全面地认识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地区的各种资源、文化、历史和工业发展情况。

2、增加地方收入:通过实施工业旅游政策,地方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从中获得旅游相关的收入,并促进当地工业发展。

3、促进教育、科技和文化交流:通过参观工厂、企业等,人们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增长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素养,也可以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强化环保理念:工业旅游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广“绿色”工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世界旅游组织成立于

世界旅游组织是联合国系统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旅游领域的领导性国际组织。

世界旅游组织最早由国际官方旅游宣传组织联盟发展而来。2003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158个正式会员国和6个联系成员。其宗旨是促进和发展旅游事业,使之有利于经济发展、国际间相互了解、和平与繁荣。总部设在西班牙马德里。其他的国际旅游组织还有:

工业旅游起源于 世界旅游组织成立于

1、世界旅行社协会联合会:最大的非政府间国际旅游组织之一,协会的正式工作语言为英语、西班牙语和法语。

2、世界旅行社协会:一个国际性的旅游组织,创建于1949年。

3、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于1951年5月31日在罗马成立,会址在瑞士伯尔尼。

4、国际旅游联盟:一个旅游协会的联合组织,于1898年在瑞士日内瓦成立。

5、美洲饭店及汽车旅馆协会:美洲旅馆业及有关行业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专业组织。

旅游的意义

1、旅游也是人们选择的养生方式。娱乐养生之道博大精深。利用旅游活动调整心态、缓解抑郁、强身健体,可以称之为旅游养生。旅游的形式有很多,如探亲旅游、商务旅游、学习旅游、考察旅游和大量其他旅游。

2、在旅游的过程中,你可以放松心情。平时,人们在各自的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失望和失望,但加入大自然后,他们会被壮丽的风景,觉得自己很渺小。而他们自己的麻烦也不值得一提。大多数人的心会突然变得明亮,不再担心。

3、旅游是具有陶冶情操的娱乐活动,人们在旅游中直接接触大自然,感受其丰富的内涵,人们得到良好的身心锻炼旅游不仅满足好奇心,增加知识和智慧,但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享受良好的身心健康。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1、世界人口迅速增加。

2、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5、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6、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

7、生活需求多样化。

更多关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4b0e21633327831.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旅游形式是

最早的旅游:

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

此阶段从传说的尧、舜、禹原始公社到封建社会秦朝的建立。其中包括了整个奴隶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

1.旅游交通条件:开拓交通路线,是旅游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我国先秦时代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打开各疆域之间的闭塞性,研制各种交通工具,为天子巡行、商务旅行和外交游说准备条件。据目前考古发现,我国在距今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就已发明了船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船桨就是证据)。公元前2033~1066年的夏商,已有了车,当时车的种类很多,有搞运货的牛车、乘坐的马车、作战的戎车、狩猎的田车。孙子还喜欢“乘殷之辂”。道路的修建,在西周时,已有水路,分为沟、洫、浍、川。陆路有遂、径、畛、涂。道路修的不仅平坦,而且植有行道树,建立维修制度。邮递主要靠驿站。西周和春秋战国时,在大路上每隔一定距离置邮、传舍与馆舍,以供游客住宿之用。

2.旅游类型主要有巡狩、游畋、观光、游娱、托志、泻忧等。

①天子和诸侯巡游、巡狩:君主到其统治的地区巡视和游玩,具有政治和享乐两结合的性质。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1001~952年)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帝王旅行家。《左传》云:昭公十二年“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晋代从战国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的《穆天子传》,前五卷以神话传奇的色彩,描绘了他驾八骏出游西域的路线和故事。传说他在天山的瑶池(今天池)和西王母见面宴乐。有人认为他到过波斯(今伊朗)。总之,周穆王是个极爱旅游的人,他走遍了西北、华北等许多地区,甚至造成“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史记·秦本纪》)。

除了周穆王游巡外,再早还有黄帝、颛顼、虞舜、夏禹的巡狩和传说。《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按山通道,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颛顼所至,东达海岛、西至陇西,南抵交州,北至幽州。虞舜侧重于柴祭山川,故足迹遍及五岳名山。夏禹治水居外13载,“疏三江五湖,清之东海”,勘山水地理,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②商务旅行:在先秦时期尤为活跃。他们以经商为目的,负货贩运,周游天下。

③外交游说: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各国之间出现频繁的外交游说活动。当时的“士”,朝秦暮楚,纵横捭阖,到列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见解,期望得以重用。例如周游列国的孙子,在外辗转14年,率领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的孟子,“连横”、“合纵”游说诸侯的苏秦、张仪、公孙衍等。

④平民百姓的观光:我国保存最早的诗歌经典《诗经》,曾颂扬了殷商西周时代的民间出游活动。其中说:“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寝,如有隐忧。唯我无涵,以教我游。”可见,远在先秦时期,民间已出现观光活动,其内容包括:观乐、现社、观腊、观祭祀等。

⑤持猎活动:古称“游畋”。“畋”亦可写作“田”。意思是打猎、游猎。如《诗经》中写的畋猎篇“车攻”、“吉日”等就是畋猎的代表。

(二)秦汉时期的旅游: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后,随着政局的巩固、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开拓,旅游活动比先秦时代越来越频繁。特别是秦始皇修“驰道”和“直道”,统一全国车轨等措施,给帝王、学者、商人出游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主要旅游类型有:

1.帝王外出巡游: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率文武百官五次出巡,周游全国,南至洞庭,北到碣石,东到芝罘、蓬莱,最后在第五次巡游中死去。汉武帝也曾游历碣石、泰山等全国名山大川。

2.学者墨士外出考察:以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游历最著名。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年)从青年时期起就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谈到,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禹葬会稽山),窥九嶷(舜南巡死处),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司马迁作郎中官后,又因公事,到西南、洛阳、辽西等地旅游,足迹遍于当时西汉版图疆域。他“纵观山川形势,考察风光,访问古迹,采集传说”,撰成名垂后世的不朽巨著《史记》。其中《货殖列传篇》含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内容。

3.“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旅游开辟了有利条件。汉武帝为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他率领100多人从陇西出发,历经艰险,历十三年才返抵长安。这次出使西域,先后考察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昆仑山、祁连山等地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众300人,出使西域,最远到达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地。他的两次西行,了解到许多西域的山川、地理和风土民情,打开了长安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的道路,使中国的丝绸、陶瓷等手工产品运往西方,西方的土特产运往中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以后一直到十三四世纪,它一直是连接中国和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4.海上旅行:秦汉时期,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我国沿海经商贸易旅行已很频繁,与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的海上往来也越来越多。如东汉末期,东吴派康泰和朱应从海路出使南洋诸国,并撰《扶南传》,记载了南洋一带风物。当时的楼船队,英姿飒爽地航行于印度洋,南洋国家无不对它称赞不绝。

(三)中世纪时代的旅游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千多年中,既有封建社会鼎盛的阶段(如隋唐),又有科学技术硕果辈出的时代(如宋代三大发明)。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各种形式的旅游和旅游业。如旅馆业,在唐宋时期就已相当广泛。唐代诗人杜牧在《旅宿》中写的:“旅馆无良伴,凝情悄自然”,王维著的《渭城曲》描写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等诗句,就是这种旅馆业经营的明证。

宋代不仅有私营旅馆,而且出现了地方官吏兴办的旅游业。如宋仁宗皇佑二年(1051年),杭州太守范仲淹为赈济灾民,利用那里湖山景色、古庙名寺之长,命各庙主事修茸庙宇,并在太湖举办划船比赛,号召各方官民出游,收入一大笔钱,救济灾民。这是地地道道的旅游业雏形,比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库克要早700多年。

我国中世纪旅游活动的类型主要有:

1.士人漫游兴起:指文人墨士以消遣排忧为目的的旅游。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政局动荡不定,统治者荒淫糜烂,引起一些士大夫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某些士大夫消极厌世,把注意力转向自然,寄情于山水。如魏、晋间的稽康、阮籍等7人,悠游于竹林之中,写出了大量山水诗;东晋、南朝间的陶渊明,南朝的谢灵运等,都是寄情于山水的著名诗人。到了唐、宋时代,这种漫游旅行就更为兴盛。如李白、杜甫、柳宗元、苏东坡、欧阳修、陆游等,都是漫游类型的著名诗人。李白从20岁起,就“辞亲远游”,行吟南北;各地的山水名胜无不亲临登眺,开拓了诗人的思想和创作源泉,许多千古绝唱都是在漫游中写成的。又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名篇游记,也都是在漫游中触景生情写成的。这些名作,或抒情、或状景、或托物、或言志、或哀民、或气愤,象万里长河中绚丽多姿的浪花,气象万千的波涛,撼心动魄,沁人心脾,在反复咏哦之中如同神游中华山河。

2.宗教旅游盛行:它是以朝觐、求法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西汉末年,佛教初传中国,至南北朝和隋唐,它已进入鼎盛时期。如北魏时,洛阳已有大小寺庙1367所。还开辟了石窟寺多处。这一时期著名的僧人云游家有法显、玄奘、义净和鉴真等。

东晋法显是我国顺利达到目的地而回来的极少数人之一。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渡流沙、越葱岭,经过千辛万苦,到达天竺(印度)。他在印度留学15年后,取海路返国,途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爪哇等国。法显把旅途见闻写成《佛国记》。这部旅行记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篇空前艰险的万里远游的游记。全书一万言,内容充实,生动亲切。

玄奘(公元602~664年)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僧人旅行家。他以坚韧的毅力,穿越大沙漠,翻越高山,到达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地区,而后到达天竺。他在印度学习讲经17年,回国后译出经论600余部1335卷。唐太宗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热烈迎归,并在西安建大雁塔收藏其带回的经籍和佛像等。玄奘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襄助译经的慧立,除了译记西游路程和见闻外,还追记玄奘西游前后身世,写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一“记”一“传”,详细记述了他经历110国和传闻的28国地理、交通、城邑、关防、气候、物产、风俗、文化等情况。

净义也是唐代僧人,他是从海路去印度求法的。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鉴真是扬州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应日僧的邀请,五次东渡,均遭挫折,鉴真也双目失明,第六次才成功。他把佛教的律宗带到日本,后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现在成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象征。

3.国际旅游的发展:中世纪以政治和文化交流为目的出国考察团和商业旅行也多了起来。例如唐代的杜环,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等。另外盛唐时,外国来华的使者,商人、学者、僧侣也络绎不绝。如唐代有19个日本使团来华学习,阿拉伯商人来中国经商的人更多。

(四)明清时期的旅游: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两个朝代。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国际、国内旅游提供了全面的基础。这个时期,我国旅游活动的类型主要有:

1.航海旅行和旅游:以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海上旅行最著名。郑和为云南人(回族),10岁当了燕王朱棣的太监,深受其赏识,赐名郑和。小名三保,又称“三宝太监”。他于永乐 3年( 1405—1433年),率领62艘大船(宝船最大44×18丈), 27000多人,七次远洋出航。涉海十万里,遍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涉程最远,历时最长的航海家,也是世界著名的航海大师。比欧洲三位航海家要早数百年。对中国和南洋、西亚、北非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贡献。郑和海上航行,留下的旅行记有随从马欢著的《瀛海胜览》、费信著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蕃国志》和郑和航海图等。

2.活跃的国内旅游:最突出的科学考察有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他为编写《本草纲目》,到各地采访调查,搜集标本,把握第一手材料。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徐宏祖)(1586~1641年),他从二十二岁起,先后在外考察30多年,遍游全国名山大川。北到天津蓟县盘山、山西五台山、恒山,南到广东罗浮山,东到海滨,西到云南大理鸡足山、腾冲。所到之地,“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里程”,以难以想象的毅力,考察了16个省区的山水,几次绝粮,险遭丧生。晚上在灯下坚持写作旅游日记。他纠正了过去对长江源头的错误说法,尤其是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至今仍有很大的科学价值。他写的《徐霞客游记》共20卷,被誉为古今游记第一杰作,后人称其为“奇人、奇事、奇书”,“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此外,顾炎武的旅行考察也很著名。他是明清间的学者,在学术考察中遍游了华北,十谒明陵,又周游西北达20年,有胜地必访,有名士必交。写成了《天下君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部地理著作。

纵观我国古代旅行和旅游,可以看出以下五个特点:

1.古代旅游多属少数人的个人活动。游者范围主要有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人及其附庸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仅在佳庆节日到近地出游,如踏青、赶庙会等。

2.国内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旅行为主,是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3.古代旅游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处于安定、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

4.国际旅游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经商贸易等形式为主。游程比较艰险,历时比较长。游历的成果多以“游记”、“见闻”等题材出现。

5.旅游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阶段,与以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旅游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馆业和观光业,已具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性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