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文化 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的文化

什么是旅游文化?

由于目前世界各国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有很大的分歧,导致了对“旅游文化”的不同认识和解释,它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停留在探讨的阶段.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旅游文化的表述,大致有下面三种类型:

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指出:“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广义的:举凡旅游路线、旅游途中、旅游景点上一切有助于增长旅游者文化知识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二是狭义的:举凡一切能够使旅游者在途中舒适、愉快并能提高旅游文化素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这两个旅游文化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我们要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后者,我们要求加速旅游事业的现代化.”(陈辽《弘扬优秀文化,加速旅游事业现代化》)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情趣)、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旅游媒介(旅游业的文化意识和素质)三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具体地说,“潜在的旅游者由于受到旅游动机的冲击和旅游客体的吸引,在旅游业的介入下,实现了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产生欢快愉悦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这种心态和情绪是旅游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没有的,这就是旅游文化最初和最核心的部分.”(冯乃康《旅游资源与旅游文化》)因此,旅游者处于旅游文化的中心位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殊的欣赏取向、审美情绪、心理状态及其文字、形象的记载、构成了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

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它是由旅游者与旅游从业者在旅游活动共同创造的,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旅游者或旅游服务者在旅游观赏中或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

这三类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比较赞同“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因为它表述简洁明了,内涵具体,包含的内容也很宽广,避免了把对旅游事业有用的文化知识排除在外的消极后果.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旅游文化表述如下: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

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顾名思义,包括旅行与游览两种行为。通常以为,旅游是个人或团体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他乡异国往从事观光的活动,以此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或精神上的放松。可见,旅游是人们有目的、有价值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有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生态旅游、特种旅游(包括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专项旅游(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自旅游活动产生以来,它就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很多有名的人物,其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或多或少与旅游活动有关系。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治国理念,成为万世师表;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逢人便问,写成《史记》名著;诗人李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会有如此优美的诗句。地理学家徐霞客,到处出游,细心观察,撰成《水经注》一书。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本来熟读经书,茫然于外部世界。但当康有为从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又到香港游历,看到西人治国有术,则激起变法之决心;谭嗣同游览各地,体察民情苦难。在上海,他看到化石标本,以为天地都在变,社会也应当随时而变。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旅游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的作用。固然,今天的我们,有电脑、互联网,信息来源与古人相比,其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但代替不了人们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涉足于自身文化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熏陶,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身心的享受。人们看山,山各有不同;人们看水,水各有其状;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体验,赋予了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旅游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进步其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外地人交往,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各国往欧洲的旅游者中,有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可以断言,旅游是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旅游的世纪。既然,文化旅游是现代社会旅游主体,或者说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旅游,那么,形成文化旅游的物质条件,即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应当成为我们深进了解和研究的重要题目。对某个城市或地区的旅游业来说,能否快速发展、繁荣兴旺,主要取决于其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价值。总的来说,凡是能吸引旅游者的以山水名胜、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以历史古迹、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名人遗迹为主的人文资源,均是旅游资源。除了自然风光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都以文化为主体。也就是说,都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如古战场遗址、古城墙、古庙寺塔等。以山西平远为例,固然只是一个4.2万人口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却是全国保护最完整的古县城。1997年底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道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黄金周”期间,曾有逐日游客突破五万人次的记录。

旅游文化的理解

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而旅游经营者经过潜心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旅游文化;旅游客体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注: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年1月17日。)

此外,还涉及到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的综合领域。

从旅游文化的结构体系来看,应包括最外层的物质文化,如建筑、园林、器物、工具、饮食、服饰等,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形态。

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产物,包括旅游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法律、规章以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它是旅游行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团、机构等运用强制手段制订和实施。

旅游行为文化,则主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如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和服务方式等。它实际上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的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

旅游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态文化,它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外在显现或外在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于模仿和创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须在物态化的背后体现出创造者的一种精神、观念和追求。

心态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为人所了解,从而使自己的观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的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

而行为文化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服务人员标准、优雅的服务,能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的莫大快乐;旅游者良好的行为举止,既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能减少和接待地居民间的不必要的冲突。

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是我们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它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

回答者:luoiu-助理二级 10-10 14:37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而旅游经营者经过潜心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旅游文化;旅游客体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注: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年1月17日。)

旅游的文化 旅游的文化属性

此外,还涉及到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的综合领域。

从旅游文化的结构体系来看,应包括最外层的物质文化,如建筑、园林、器物、工具、饮食、服饰等,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形态。

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产物,包括旅游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法律、规章以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它是旅游行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团、机构等运用强制手段制订和实施。

旅游行为文化,则主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如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和服务方式等。它实际上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的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

旅游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态文化,它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外在显现或外在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于模仿和创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须在物态化的背后体现出创造者的一种精神、观念和追求。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

其次,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

心态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为人所了解,从而使自己的观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的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

而行为文化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服务人员标准、优雅的服务,能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的莫大快乐;旅游者良好的行为举止,既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能减少和接待地居民间的不必要的冲突。

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是我们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它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

旅游文化是什么

文化旅游简称为文旅,定义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

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

1.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

2.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

3.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

4.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