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规划 森林旅游

森林旅游规划

一、什么是森林旅游?

森林旅游是一种在特定的森林区域内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探险健身、商务会议的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旅游,是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方式。

(一)资源及特征

森林旅游资源系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旅游功能,并能够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

具有可持续性(可再生)与脆弱性(承载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森林环境与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功能多重性(旅游、林下经济、加工)、增智性(科普价值)等特征。

(二)森林旅游的特点

资源依赖性强。森林旅游是以森林景观、动植物资源、附存自然环境及相关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资源型”旅游方式。

季节性强。全年总体呈金字塔状,5-8月份为旅游旺季,其中7月份游客做最多,其他月份依次递减。个别景区因受气候及主推产品影响游客会出现波动,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受夏季暴雨影响,游客主要集中在3-6月;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受季节气候影响冬季人多;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受冰雪产品影响,冬季游客增多。

制约性强。森林旅游的基础在于森林及其附属资源,生态保护要求、区域位置偏远、地形地貌限制和管理体制约束等,注定了森林旅游发展在建设用地、游客承载量及游览方式等方面制约较多。

(三)森林旅游的类型

依据载体不同可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和城市公园等;依据季节可分为春季踏青型、夏季避暑型、秋季观叶摘果型、冬季避寒型和冰雪型;依据地域承载空间可分为山岳型、山丘型、江河型、湖库型、平原型、沙地型、海滨型和海岛型;依据距城市距离可分为城市型、近郊型、郊野型和山野型;按规模可分为特大森林公园、大型森林公园、中型森林公园、小型森林公园、微型森林公园。

(四)主要客群市场及需求

依据全国森林旅游市场分析:

依据市场距离分为本地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本地市场多以日常游憩为主,反复性最强,消费能力最小,部分景区为核心市场,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区域市场多以周边城市周末和短假出游为主,距离短交通方便,是景区重要拓展市场,一般为周边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相对突出的区域大中型城市,反复性强,消费能力较高,如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上海、苏州,九寨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成都,西双版纳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的昆明等;全国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其中尤以上海最为突出,反复性一般,消费能力最强。

依据消费能力分为区域基础市场、北上广深核心市场、其他辐射市场。区域基础市场游客受市场距离、区域文脉认同感较强(新奇感弱)和区域免费政策等影响,购买欲望较弱,主要集中在吃、行2个方面,但反复性最强,消费总体规模可观;北上广深核心市场游客经济基础好,消费层次高,一次性消费能力强,反复性较强,主要集中于地方文化性、康养性、生态性和休闲性强的旅游产品;其他辐射市场游客受客群总体消费能力和反复性均一般,主要集中在吃、住、行3个基础方面,附属消费较小。

依据客群特征可分为朋友,其次是亲子、父母、个人,最后是情侣。以朋友为主的客群,无性别差异,对住宿、交通、特色旅游商品和休闲娱乐产品要求较高,总体消费规模大;亲子、父母、个人群体相当,对住宿、交通、餐饮、度假产品和文化产品要求较高,消费一般;情侣客群,对住宿、餐饮、特色旅游商品、度假产品和互动体验产品要求较高,单体消费能力较强。

依据游客年龄特征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人和少年。青年市场,客群最大,反复性和消费欲望最强,消费能力较强,对交通、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产品和互动体验性产品要求较高;中年市场,反复性和消费欲望一般,消费能力最强,对交通、住宿、餐饮、度假产品和文化产品要求较高,较注重旅游服务品质;老年人和青少年市场,客群较小,反复性最小,总体消费能力一般,对交通、住宿和文化产品要求高,最注重旅游服务品质。

依据出游方式可分为自由行、团队游和自驾游。自由行客群规模最大,反复性一般,消费能力较强,最注重票价、交通、住宿及休闲旅游产品等;组团游客群规模较大,反复性差,单次消费能力一般,最注旅游服务品质、住宿和休闲娱乐产品等;自驾游客群规模较小,反复性强,单次消费能力最强,最注重交通、停车场和住宿等设施条件。

(五)森林旅游开发模式

森林旅游开发模式多是在确定其某一项主要功能同时附加多个次要功能,辅以“1+X”开发策略,完善内部旅游产品。

生态保护型。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以“森林+保育科研+研学观光+”策略,适度开展对生态环境低扰度的生态科普、自然教育活动和少量的探险活动。这类景区(点)一般位于偏远地区,规模较大,资源较为单一,主要包括山野型森林旅游区、原始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只允许科学研究与观测,试验区可开展研学和观光等活动)

景区驱动型。以森林观光为主要功能,以“森林+观光+”策略,开发自然风光游览和动植物景观观赏等主产品,复合开发休闲、游乐、度假、研学、运动和研学等旅游产品。这类景区(点)资源依赖性强,一般具有强势的森林资源,常位于城市远郊区,主要包括郊野型森林旅游区(点)、森林公园等。

休闲驱动型。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以“森林+休闲+游乐”策略,开发森林观光、消夏避暑、周末游乐等休闲娱乐型产品。这类景区(点)大部分为开放式或者年卡收费模式,多位于城市内或近郊区,规模较小,多为微、小、中型森林旅游区(点)。

度假驱动型。以度假为主要功能,以“森林+度假+休闲+游乐”策略,开发休闲和度假等旅游产品。多借势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休闲设施+酒店/度假村为主要产品形态。这类景区(点)多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周边,但同时具有特色的生态资源,如温泉、雪、海洋、沙漠、草原等,对森林资源要求相对较低,包括避暑、辟寒型,中、大型,近郊型等森林旅游区(点)。

综合开发型。以多项旅游功能为主,以“森林+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体育+”等,开发森林观光、度假、休闲、游乐等旅游产品。此类景区(点)多依据市场需求开发,空间上呈现多组团形式。这类景区(点)一般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极为突出,包括城市内、近郊型的森林旅游区(点)。

二、森林旅游发展怎样?

我国目前发展森林旅游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以及在自然保护区开辟旅游小区。其中,森林公园是主体。截至2017年底,全国森林公园总数达3505处,规划总面积2028.1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881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3.9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比例约28%,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1500亿元。

森林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量逐年提升,至2018年底约占全国游客接待总量的1/3。

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我国森林旅游的载体如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基数大,但全年游客接待量超超10万的不足总量的1/4。随着大众旅游和消费升级的发展、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生态和健康理念的不断加强,森林旅游区(点)数量和服务品质化需求越来强,旅游产品逐渐从单一观光向休闲、度假、娱乐和研学等综合发展方式转变,旅游服务逐渐从特色化、定制化和精细化转变。

三、森林旅游规划怎样做?

(一)明确资源亮点和开发限制

资源亮点。认识资源,资源怎样形成、历史、品种和深度利用等。

景区开发难点。森林旅游类景区存在4大难点,一是,用地,首先是用地规划,再是坡度是否符合建设(如游客中心、停车场等基础用地);二是,生态保护,区域内是否涉及公益类、防护林、水源林或者生态红线;三是,景区开发用水,涉及酒店用水、露营地用水和其他景区用水;四是,电的问题,怎样拉电等。

(二)确定类型

依据规划地森林资源情况、季节与气候情况、地处位置判断规划景区的类型,此类型判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类型交叉,多为承载空间及城市距离较差,如张家界为山地型和远郊型;另一种,可能的发展类型,如避暑、度假和冰雪、踏青观花、赏叶摘果等。

(三)判断主要功能

分两种情况,一种,以生态保护为主;另一种,以旅游开发为主。判断条件分两种情况,一种,政府文件及现有规划中对规划场地的定位,生态保护或旅游开发为主;另一种,附属资源定位,如涵养水源地、饮用水库、防护林等,判断是以整片保护为主,还是部分保护部分开发。

(四)选择开发模式

依据主要功能确定及开发模式。保护方向更侧重保护,少干预,注重对资源本底特色的挖掘和展示。旅游开发方向,需以资源特色、资源组合、区域环境(气候、设施)、城市距离、市场距离和用地条件等为基础,确定其为景区驱动、休闲驱动、度假驱动或综合开发型。

(五)选择市场群体

依据开发模式、市场距离等综合确定面向市场群体。可对多个市场分类交叉分析,确定各类市场中主要群体的需求,明确目标客群。

(六)确定开发理念及目标

森林旅游规划 森林旅游

开发理念,关系到景区(点)的对外形象、开发模式及旅游产品,通俗点讲,开发理念决定着景区(点)将来为游客呈现什么。

依据开发模式和目标客群需求,及国家发展战略、消费理念和行业趋势等的发展,确定开发理念和开发目标。

(七)旅游产品规划

森林旅游产品注重3F(Fun、Free、Fresh),即“一种充满轻松乐趣,可以充分放松,无拘无束,体验自然清馨环境”的状态。

1.旅游产品组成

旅游资源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开发理念及目标是方向。产品本身由产品类型和旅游活动构成。

森林旅游资源:本底资源,包括原始植物群落、彩色林、纪念林、古树名木、山涧溪流和珍稀动物等森林景观资源;组合资源,包括冰雪、温泉、海滩、草原、江河、湖库等。

森林旅游产品:一般包括森林观光、康养度假、研学科普、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等。景区(点)开发可依据景区开发模式,运用“森林+X”略,确定某一主要产品类型,并增加其他产品复合开发。

森林旅游活动:活动是产品的主要构成成分,也是产品具体的打造思路。可据本底资源和选定的产品策划相关活动,为下一步项目建设和策划奠定基础。

例:香山公园旅游产品

观光产品:依托原始植物群落景观、彩色林景观、花卉景观等森林生物景观,开发森林生物观光旅游产品;依托红色抗战建筑景观、古典皇家苑囿和寺庙建筑景观、古典碑刻景观等人文建筑景观,开发历史建筑景观观光。开展生物观赏、摄影写生、山林徒步等活动。

研学产品:依托香山红叶、古树名木、森林保育等生态文化资源,开发森林生态生态科普产品;依托古典皇家苑囿营造、红色抗战历史、佛教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开发历史文化研学产品。开展自然课堂、伟人事迹研究、皇家文化研学、佛教禅修、特色节庆等活动。

2.旅游产品分类

依据空间尺度,一般可分为区域旅游产品和经营实体旅游产品2类。

区域森林旅游产品:区域旅游规划中,森林旅游产品多依据区域森林植被、动物、地形地势、江河湖库等本地资源及周边组合资源的特征,分区域、分类型进行规划,并对可拓展的旅游活动进行简要说明。

经营实体旅游产品:经营实体一般指森林旅游景区、森林旅游区、森林公园、度假区等旅游场所。产品多指经营实体提供给游客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总称。一般依据经营实体开发模式和内部资源特征,规划设计直接面向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线消费活动。

(八)空间规划

依据规划场地的特点,如地形、林斑、生物栖息地等特征单元,森林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水源保护地和水源涵养地,以及旅游产品概念性布置位置等,综合确定空间规划。

国内森林旅游区大多也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过度开发容易打破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这一特点存在3种普用空间规划模式,如下:

1.二维空间空间模式

以“林内保护,林外开发”策略,构筑“林内观学,林外游乐”空间模式。森林内部尽量少规划大体量的旅游项目,以保护森林环境为主,可进行地干扰的观光、徒步、研学、科普等活动;林外寻找合适地块配置相应旅游设施,如停车场、厕所、道路、标识等基础设施,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

2.立体空间拓展模式

依据森林多依赖山地的特性,以“山上保护,山下开发”策略,构筑“山上观学,山下游乐”的空间模式。山上以森林保护为主,开发地干扰的神态研学、自然科普产品或配置少量的探险和运动产品;山下以合适的地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停车场、厕所、对外交通和交通标识等基础设施,游客中心、休闲、娱乐、度假等旅游服务设施。

3.层式空间拓展模式

平原或森林匮乏区,以森林资源为核心,以“核心吸引,分层拓展”策略,构筑“心内文化,心外游乐”的同心圆式空间规划,分层逐步进行旅游开发。在开发时序上,按照与森林核心区的距离、对外交通等因素,将可建设用地划圈分层。森林核心区以“软开发”为主,突出整体氛围,塑造景区文化内涵等,增强吸引力;核心区圈层外以“硬开发”为主,建设配套设施建,并依据景区发展和市场需要,不断向外拓展。

(九)旅游项目

项目是产品的产品的具象化。在旅游规划中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区域规划,多以景区、旅游区、度假区、旅游小镇等大尺度的经营实体为主;第二层次,经营实体规划,多以小尺度的景观、文化、运动等主题单元区为主,是直接面向游客的一线消费场所。

1.区域旅游项目

依据森林资源保护特性,一般可分为严格保护、有限利用和鼓励开发等3中项目:

严格保护:多以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防护林区等为主。在核心区进行严格保护,缓冲区适当进行科学研究和森林监测等科研项目,试验区以低干扰的生态研学、自然科普项目为主,增加探险和运动等复合项目。可开展博物馆、科普馆、动物园、植物园、森林研学营地、森林徒步基地、丛林穿越等项目。

有限利用:多以生态脆弱的森林为主,包括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及森林保育功能为主的区域。在森林保护的前提下,限制性利用森林资源。在保护约束下,加强森林、山地及其他附属资源的自然景观挖掘,以观赏游憩为主,适度复合开发观光、运动、休闲、游乐、度假旅游项目;提升观光游览设施,完善餐饮、购物、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

鼓励开发:以无限制条件或较小的森林区域为主。以旅游开发为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全面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区、森林康养区、森林小镇等设施体量较大的项目。

2.经营实体旅游项目

依据规划区域的开发模式,融合规划区域特色资源和文化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在确定某一项主体产品衍生项目基础上,可复合多重产品衍生项目。

如:广西六万大山森林旅游区

“森林+康养+香文化”为主,开发了森林SP、森林心理诊疗室、森林日光浴、森林瑜伽、养生论坛、医养园等项主体目,辅以香博物馆、香疗等项目。更拓展了“森林+康养+香文化+运动+知情文化”等常规旅游复合项目,森林自行车赛道、森林骑行驿站、森林星空营地、森林音乐草坪、知情博物馆、知情公寓等项目。

(十)游线组织

森林游线组织要遵循突出特色、节约时间、动静结合和环线游览等原则。游线组织一般分3种情况,主题型、时间型和综合型,配置适当交通方式,适当穿插食、宿等。

主题型:主题型游线一般以某类文化、现象、运动等为主体,进行项目点的串联,供游客自由组合安排。

时间型:依据景区游客停留时间,串联不同的项目点,设计不同游览时间的线路,可做1日、2日、3日游线等,内容分精华型和主题型等。

综合型:一般依据游客需求定制的游线,多为精华型、主题组合型等,可依游客要求自由组合。

森林旅游

根据森林旅游开发所依托的资源特性与种类不同,森林旅游产品分类主要有森林观光、森林养生、森林探险、森林文化与森林度假,它们随着项目不断进展,并结合游客需求特征的变化,而依次逐层递进和深化。

森林旅游是指任何形式的到林区或林地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观光、徒步、登山、越野、垂钓狩猎、野营、探险、科普、疗养度假等。森林旅游的核心卖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本质是游客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享受和体验,因此森林旅游具有较强的自然性、享受性、参与性。

森林旅游除常规旅游的社会经济带动效应外,还有利于保护当地森林生态、自然资源景观、涵养水源,同时培养资源保护意识,促进当地社会稳定。具体到可开发为森林旅游产品的资源,主要有三种:第一,自然景观资源,如地貌山景、溪谷水瀑、天象、动植物等;第二,人文景观资源,如文物古迹、寺庙、民俗地域文化等;第三,生态环境资源,如环境、负离子、植物精气等。

森林规划设计

景观生态规划(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的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也就是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利用的空间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景观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尺度上,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 Steiner and Osterman,1988; Sedon,1986; Langevelde,1994)。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 McHarg,1969),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物质空间规划,它有别于其他三大规划流派(包括社会、公共政策和经济规划)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它的空间特征。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的景观或生态系统。既然景观是个生态系统,那么,一个好的或是可持续的景观规划,必须是一个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 Sedon,1986; Leita and Ahern,2002)。生态学与景观规划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生态学更关心分析问题,而景观规划则更关心解决问题。两者的结合是景观规划走向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景观规划涉及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方面,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它尤其强调景观格局与水平运动和流的关系( Forman andGodron,1986; Risser,1987; Turner,1989; Forman,1995)。景观生态学与规划的结合被认为是走向可持续规划最令人激动的途径,也是在一个可操作界面上实现人地关系和谐的最合适的途径,已引起全球科学家和景观规划师们的极大关注( Cook and van Lier,1994; For-man,1995; Botequilha and Ahern,2002)。

森林景观生态规划是实施森林恢复的重要手段,在森林经营中是个较新的名词。以往对森林的各种功能价值和生境的考虑一般都限于林分或经营单位,而很少考虑景观特征。近年来逐渐重视到景观特征对实现多种经营目标的意义,提出在林分和景观两个水平进行规划。全面考虑景观因素对于制订正确的管理计划以保证森林景观内正常的生态功能非常重要( Forman,1990)。因为人类对森林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仅仅设立保护区不足以甚至不可能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要维持所有森林的发育阶段和所有的森林类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必须有景观的观念,以协调不同物种的生境需求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森林经营规划还必须处理空间动态和时间动态的关系(刘茂松等,2004)。

森林景观规划是在分析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根据景观规划原则和森林景观管理、恢复、利用和建设的方针和目标,确定规划的景观要素及森林景观最佳组成结构,确定森林景观空间结构和森林景观理想格局的时空分析和计划工作。森林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作为一种规划工具也被定义为系统地缩短在不同生活环境下的林地数量的减少,缩小原始没有受到影响的森林景观和目前实施管理的景观之间的差距。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包括多目标和多时空模式。森林景观规划存在不同的尺度,无论哪一个尺度,都存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森林的空间结构决定森林的功能,森林经营活动(如采伐)影响森林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森林功能的发挥(汤孟平,2003)。因此,森林空间结构分析是森林景观规划的基础,对科学经营森林有重要意义。

森林景观规划是一种处理方式,用以优化在森林利用过程中所得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三者协调平衡(杨青,1994)。其目的是通过对森林景观组成要素和森林景观结构成分的合理组织和配置,保持、恢复和建设森林景观的结构,维护森林景观的健康和稳定性,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郭晋平,2001)。森林景观规划同时考虑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既反映生态原理的客观要求,又体现社会需求对森林经营的生态过程的影响,可进行通常的森林效益的综合评价,为森林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杨学军,姜志林,1997)。

我国的森林经营规划设计一直是一种自下而上( bottom-up)的经营思想,在采伐设计上只是简单遵循某些原则,如生长量大于采伐量、采伐强度限制、禁止皆伐等等,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经营保护,更缺乏在森林景观尺度上从景观的生态结构、功能、过程来研究采伐配置问题。对森林不仅要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上开展研究,更需要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角度在景观尺度上来研究其结构、功能和变化,这种自上而下( top-down)的经营思想对于我国天然林的保护经营有重要意义(郭旭东等,1999)。

天然林资源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东北天然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林区,所以,从生态采伐的角度,从景观水平上探讨森林结构合理配置,指导天然林经营,对维持整个区域景观功能过程平衡,增强区域森林景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充分有效地利用景观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森林旅游项目

一、工程建设项目的含义和内容

1、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的含义

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征地、立项、规划、具体规划、项目施工、项目验收、备案等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得到政府部门的监督及管理,取得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等部门的许可证,使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都合法化。工程建设项目报建不仅需要提交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还要提交项目有关的信息资料和批文,供相关部门审核批复。

2、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的具体内容

2.1工程建设项目报建需提交的信息:工程建设项目的名称;工程建设项目的地点;建设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组织机构代码、IC编码;工程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单位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受委托方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工程建设项目的资金及来源;施工单位的名称、等级;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工日期和竣工日期等。

2.2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程序:根据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同,不同项目的报建程序也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程序是大同小异的。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工程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审核和施工图审核。大型项目和工程复杂的建设项目还需要进行初步设计的审核这一环节。具体工作程序:

(1)项目取得《建设用地规划批准书》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后,填写项目立项申请表信息,准备审批需要的各种材料,整理好这些材料和申请表一起送至发改局进行审批。

(2)同时准备材料到国土局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

(3)提交材料在市规划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之后办理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审查,在取得规划局的审批后把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图和其他的相关资料一起送至消防局、人防局、环保局等部门进行审查。同时可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的放线测量工作。

(4)上述两个环节完成后,准备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所需的材料,送至规划局进行审核,并办理缴交或免征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费手续。审核成功后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证。

(5)准备相关材料到建设局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项目可以正式施工。

2.3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的标志成果。尽管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报建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但是也不是无规律可寻,有关部门在长期的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标志性的成果,即:“一批两证五验收”。一批指立项批复;两证指获取《规划许可证》以及《施工许可证》;五验收指消防验收、节能验收、环保验收、园林验收、规划验收。完成“一批两证五验收”就大致做完了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报建工作。

二、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工作效率的方式

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程序复杂,各个步骤紧密相连,必须做好上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每一个步骤的资料也要完整和备齐,一个环节出问题,后面的所有步骤都不能进行。由于每个环节不能同时进行,所以整个报建工作的时间周期长,加上涉及的部门多,导致整个报建工作难度大。报建工作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开工,所以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的工作效率很有必要。那么,在我国现今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的工作效率,具体的方法如下:

1、人是一切事物进行的主体,对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来说,一个高素质的工作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报建工作需要的是沟通能力和口才良好、形象气质佳的工作人员。好的形象和气质有强大的吸引力,让对方有强烈的交流意愿。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口才不仅具有亲和力,还可以让人很容易从我方表达的内容中清晰的获取需要的信息,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具备这些软实力后,一个优秀的报建工作者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充分了解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工作的工作流程和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搜集整理资料,对各个环节的工作及时作出反馈。

2、一般情况下,一个建设单位会同时开展多个工程项目,报建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大量的工作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这时就需要一个专业的团结的工作团队来完成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效率对报建工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就需要报建团队自己协调团队力量,默契合作,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任务,争取工程建设项目尽早开工。多个工程建设项目同时报建的方法有两种:

(1)纵切,即每个报建工作者只负责一个工程项目的报建工作,从头到尾全权负责。这个方法的优点是:一个人负责便于个人能够全面把握这个项目报建的全部工作,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顺利。缺点也有,即: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的程序复杂,环节多,一个人不可能对每个环节的工作都熟悉,由于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工作的连续性,如果报建工作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所有工作的进行。加上个人的工作精力有限,长时间的工作反过来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

(2)横切,即把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分为若干环节,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资源的不同,只负责一个环节的报建工作,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只负责自己擅长的一个环节,同时进行不同项目的同一环节的报建工作,对整体来说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缺点是:当上一环节的报建工作完成后,负责人需要把上一环节的资料和获得的证书移交给下一环节的负责人进行报建工作,这一移交过程可能会出现材料的丢失或者漏掉,如果材料丢失或者漏掉对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会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工程建设单位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报建方式,以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工作效率。

3、在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工作开展之前制定详细的工作程序表。报建工作的开展可依据这个工作程序表,严格按照时间划分、责任分配、办理状态等合理有序的进行。报建工作人员根据表格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在报建工作进行之前收集整理资料,为报建工作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工作效率。

4、除了可以制定工作程序表外,还可以制定报建所需资料清单表。列出每一个报建环节需要的资料,归纳到每个部门。如果是横切的方式报建,还需在清单表格上列出每一移交环节所需的资料。报建工作者人手一份清单表,所有人可以根据表格内容来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这样合理有序的工作程序可以极大的提高报建工作的工作效率。

5、合理优化报建工作的程序。有的报建环节必须有序进行,有的环节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在报建工作前细化报建的每个环节,合理报建的整体程序。例如:在完成规划初审后,消防、环保、绿化手续是可以同时办理的;完成总平图加盖规划审核后,施工招标、施工图审核、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是可以同时办理的。

6、加强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在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中,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是必须的,这样可以及时了解政府关于工程建设项目相关的政策制定和变化。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的工作效率。

结束语

工程建设项目报建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它可以缓和建设单位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工程建设项目各个环节合法化。工程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程序复杂,工作难度大,各部门要相互配合,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的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