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旅游十大必去景区
1,九嶷山舜帝陵风景名胜区:
舜帝陵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
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2,永州勾蓝瑶寨景区:
勾蓝瑶寨景区,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兰溪乡勾蓝瑶村黄家,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勾蓝瑶人祖居地,有“世外桃源”之美誉。瑶寨至今保留明代、清代的民居300多栋,随处可见社坛土地、舞榭歌台、凉亭桥梁,其中大型的有盘王庙、相公庙、老虎庙、关公庙等。
这些建筑的造型精致,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独具特色,充分显示了瑶民工匠的智慧。
3,永州江永上甘棠古村:
上甘棠村是国务院2006年年5月公布的第六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距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现有453户居民,除7户人家是建国后迁入该村的异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周氏族人自宋代以前就开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续至今。
该村是湖南省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较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村内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幢明清时代的古民居。此外,村庄里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如明万历四十八年的文昌阁、明弘治六年的门楼、明嘉靖十年、清乾隆年的步瀛桥、民国二年的石围墙等,还有一批明显带有宋代特征的古建筑。
4,永州市萍洲书院:
萍洲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眭文焕父子创建。光绪十三年(1886),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重建,周崇傅为山长。近年第三次重建。自创建至今历时274年之久,萍洲书院清代又称白萍洲书院、白萍书院,因建于萍洲之上而得名。
“萍洲”因生长白苹而得名。柳宗元《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诗:“非是白萍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所说“白萍洲”为永州实景,“潇湘”用湘妃典故,诗句全由演绎《楚辞·湘夫人》而成。
5,紫水漂流:
紫水河因舜帝南巡而得名,它是湘江上游一条重要的支流。紫水河全长72公里,落差1550米,坡降11%。紫水河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碧水萦回,水清见底,犹如东安画山绣水中的一条柔软透明的绿色绸带,盘绕在青山绿树之间,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优美画卷。
紫水河不仅风光秀美,人文底蕴也十分深厚,有舜帝水下别宫、御马回头、马迹石、孝子潭、桑林寺、舜宫壁画、小兵书峡、绵羊过河、长寿泉、翼王点将台、筒车画廊、黄荆树王、吴公塔、孔明点将台、诸葛岭、汉营古迹、天池等一百多处名胜古迹,是漂流旅游的理想胜地。
6,永州市柳宗元文化旅游区:
柳宗元文化旅游区,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柳子街,以愚溪为轴线,西起节孝亭,东至萍阳南路,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
景区景点以柳子庙为核心,主要包括柳子庙、柳子街、愚溪、西山、钴鉧潭西小丘一带;其中柳子庙占地2000多平方米,三进三开,庙内有戏台、中殿、正殿等建筑,以及三绝碑等大量历代碑碣。
7,永州浯溪碑林景区:
浯溪碑林景区,位于永州市祁阳县浯溪南路,距离永州市区五十多公里,是研究碑石文化的一个宝库。景区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级风景名胜区、湖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景区现存摩崖石刻505方,其中唐代17、宋代116、元代5、明代84、清代92、民国9等,最高的刻在30米悬崖峭壁上,字径2.3米;最低的在溪畔崖脚,字径1厘米。
8,永州江华瑶族文化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南正南边陲的永州江华,这块山环水绕的乐土养育了热情、勇敢的瑶族人。那动人的山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过个瑶家春节。
人龙舞表演是当地过春节的重头戏,约摸十七八人,穿一色黄衣裤,腰扎红绸带子,成一列排好,龙头龙尾由两个小孩扮演,中间的人组成龙的身躯,有的人站立着,有的人就将脚搭在前面一人的肩上,将头搭在后面一人的肩上,这样就组成了一个“人龙”。各种动作耍起来,煞是好看。
9,新田县谈文溪景区:
谈文溪村隶属于湖南省永州市,地处新田县三井乡南部,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村耕地总面积178亩,拥有林地2855亩。2016年11月,谈文溪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
该村现存清代门楼一座,清代公祠一座,黑瓦青墙的明清建筑数栋,基本都保存完好,有青石板古官道穿村而过,古店铺清晰可见,明清数十块方石碑也散落村中各处。同其他古村落相比,谈文溪村的社会文化内涵更丰富,有关农耕文明的历史遗存更多,更具研究价值。
10,永州江永女书园生态博物馆:
永州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坐落于“女书复活岛”美称的浦尾岛上,离江永县城15公里。四面潇水环绕,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这里是著名女书自然传人高银仙、胡慈珠、唐宝珍的故居地,是女书流传的核心村落。
女书园是2002年修建的,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采用的是仿明清式建筑风格。
女书园是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记录、储存女书文化的资料中心,主要通过实物、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展示女书原件文献、作品、工艺、书法、学术成果与民俗风情,全面介绍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湖南永州旅游景点攻略
湖南永州的旅游景点有:
永州思古——柳子庙。
潇湘二水风光二万年前的石棚古稻作发源地——玉蟾岩遗址。
清代民居——九疑山黄家大院神奇奥秘的三分石人间仙境——阳明山。
舜帝南巡驻地——东安舜皇山湘南最早的城池——舂陵古城。
南国摩崖第一家——浯溪碑林。
瑶族第一殿——江华盘王殿。
千年学宫——宁远文庙。
九嶷风光舜帝归处——九嶷山袁家渴原址。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馀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注〕
三虫:一般应是蛔虫、赤虫、蛲虫等人体内的寄生虫。一说是三尸之虫。道家将人体的脑、胸、腹称为三尸,这三处的病虫称为“三虫”。柳宗元有《骂尸虫文》,则是另有寓意,为谗害者而发。
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与了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历时十年(805—815)。这期间,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了解人民的疾苦,自然就更激起对朝廷苛敛重赋的不满和义愤。《捕蛇者说》正是在永州所写。文中揭露了天宝以后六十年来农民破产流亡的现实,展现了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之下,中唐时期苦难深重的社会画面,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坚持改革的意愿。《捕蛇者说》是柳文中最广为传颂的名篇。“此文无选本不录,读者最广,人谈柳文,必首及是篇”(章士钊《柳文指要》)。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捕蛇者说》这题目,意思是讲讲捕蛇人的事。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以叙事。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永之人争奔走焉”,集中写永州之蛇的特点,突出了一个“异”字。请看:这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毒性异常;然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什么麻疯、手足麻木、脖子肿、恶疮等病都可以治好,还可以消除局部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这可说是功用奇异。早先给皇帝治病的太医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征集这种异蛇,每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缴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顾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现了出来。当然,这是“王命”所致。
第二大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邪”,包括文章的二、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上文的异蛇,引出捕蛇人蒋氏。这蒋氏可说是捕蛇世家,经历也可称奇。请听他的诉说:他的祖父死于捕蛇,他的父亲死于捕蛇,他自己接着捕蛇十二年,险遭丧身之害也不知多少次了。这里,讲祖孙三代,连用了三个“死”字,突出了毒蛇的可怕,捕蛇的危险;写捕蛇人,只“言之貌若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画出来了。明明是备受毒蛇之害,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出其内心的酸楚。
因此,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痛的同时,这位好心肠的作者立刻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当“你”讲的“若”字,表明“余”是在跟捕蛇人面对面地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似乎也是切实可行的。也许在“余”想来,对方一定会欣然接受吧。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表示感激,他“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蒋氏这番话,态度同样是恳切的,语气也十分肯定。蒋氏的态度表明: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厉害呀!
这话怎么讲呢?接着,蒋氏说了这样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居住有六十年了,亲眼见到同村的人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窘迫。为了缴赋税,他们耗尽了田地的出产、全家的收入,不够,只好哭喊着离乡背井去逃荒,一路上,饥渴劳累,跌跌撞撞,受着风吹雨打,冒着酷暑严寒,吸着有毒的瘴气,死在途中的人很多。跟他的祖父、父亲和自己一起住的那些人家越来越少了。他们不是死去就是逃亡,只有他因为捕蛇才在这里生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簿》,上之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岁月。
蒋氏说的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为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的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呢?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情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在全文边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目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通篇读来,《捕蛇者说》这篇散文内容详实,人物突出,见地深邃,笔锋犀利,结构完整,堪称散文中的杰作。
柳宗元的永州在哪里
1.关于永州的诗句
关于永州的诗句 1.苏轼的诗词里关于“永州”的诗都有哪些
1.《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九日次韵王巩》——宋·苏轼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3.《永州》——宋杨·永节
柳侯好倔奇,颇类元道州。
遂令舂陵行,至今犹风流。
4.《永州送侄归宜春》——唐·郑史
宋玉正秋悲,那堪更别离。从来襟上泪,尽作鬓边丝。
永水清如此,袁江色可知。到家黄菊坼,亦莫怪归迟。
5.《送从叔牧永州》——唐·卢纶
五侯轩盖行何疾,零陵太守登车日。零陵太守泪盈巾,
此日长安方欲春。虎府龙节照岐路,何苦愁为江海人。
彼方韶景无时节,山水诸花恣开发。客投津戍少闻猿,
雁过潇湘更逢雪。郡斋无事好闲眠,粳稻油油绿满川。
浪里争迎三蜀货,月中喧泊九江船。今朝小阮同夷老,
欲问明年借几年。
2.苏轼的诗词里关于“永州”的诗都有哪些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九日次韵王巩》——宋·苏轼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3.《永州》——宋杨·永节柳侯好倔奇,颇类元道州。遂令舂陵行,至今犹风流。
4.《永州送侄归宜春》——唐·郑史宋玉正秋悲,那堪更别离。从来襟上泪,尽作鬓边丝。
永水清如此,袁江色可知。到家黄菊坼,亦莫怪归迟。
5.《送从叔牧永州》——唐·卢纶五侯轩盖行何疾,零陵太守登车日。零陵太守泪盈巾,此日长安方欲春。
虎府龙节照岐路,何苦愁为江海人。彼方韶景无时节,山水诸花恣开发。
客投津戍少闻猿,雁过潇湘更逢雪。郡斋无事好闲眠,粳稻油油绿满川。
浪里争迎三蜀货,月中喧泊九江船。今朝小阮同夷老,欲问明年借几年。
3.求描写永州风景的古诗,速度~~
1.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之后所写;①雾失楼台:《踏莎行》:独上楼台,目断潇水。望京城兮惆怅。遭贬谪迁徙不断,飘零朝外空悲叹。细雨潇湘,似泪无数。一江秋水凭流处,销魂青楼且不住。寻情慢慢天涯路。②月迷津渡:一舟摆渡潇水,清清冷冷霏霏。遥想少游当年,婉约词情孤悲。③桃园望断:凭栏远眺,桃园望断。孤鸿声里,苍茫暮下。④杜鹃声里:楼头陌上寻杜鹃,啼血子规不觉眠。多少蓬莱回旧事,青袍襟袖泪啼痕。⑤驿寄梅花:老骥绝尘到止行,空寞山岩有孤寺。梅花种植官驿内,采撷几枝寄远情。⑥斜阳暮:远山空蒙天角近,潇水孤舟人飘零。朝阳岩外观古城,谁想身后留簿名?⑦郴江潇湘:潇水湘水好多情,交叠汇流不分离。
朝朝暮暮情郎女,胜却人间无数情。
4.描写永州秋景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晋·陶渊明《酬刘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南朝齐·萧悫《秋思》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梁·柳浑《捣衣诗》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南朝梁·范云《别诗》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宋之问《始安秋日》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李白《赠庐司户》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唐·杜甫《秋兴八首》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唐·杜甫《秋兴八首》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唐·杜甫《秋野五首》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唐·杜甫《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唐·白居易《司马宅》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唐·刘得仁《池上宿》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唐·窦巩《秋夕》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宋·柳永《八声甘州》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宋·黄庭坚《念奴娇》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宋·秦观《浣溪沙》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宋·秦观《秋日》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宋·秦观《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