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域旅游
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来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什么是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的重点和着力点在乡村,我国7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已占到了整个旅游市场三分之一之多,预计未来五年我国乡村旅游将接待国内外游客有望突破60亿人次。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了乡村风貌、富裕了农民。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挖掘广大乡村旅游资源潜力,是我国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就是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成新型产业,从简单的卖风景和农家乐升级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根据每个村镇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不同形成特色化乡村旅游产品模式和经营业态,整合旅游、休闲、农业、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先建点、再扩片、最后以线连片,从而拉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如何打造全域旅游
未来全域旅游应该如何发展?景区应该如何利用全域旅游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晟景文旅的想法是,可以从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一城、一景、一道、一带、一心、一店”6个核心来反推全域旅游建设。
一、依托A级景区,形成城市型旅游业态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一城、一景”中,“一城”是指“城市旅游及其产业集聚”,“一景”是指“5A景区或4A景区群”。由此可以看出,全域旅游是全产业参与、全方位融入的,可以从景区的一个点辐射到城市的一个面,形成以点到面的全领域覆盖的城市型旅游业态。
基于此,晟景文旅认为,在创建全域旅游过程中,可以以城市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依托龙头景区进行带动,围绕景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提高旅游地品牌知名度,以都市旅游辐射和带动全域旅游,来实现“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发展路径,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
图源:pixabay
二、乡村资源驱动,全域景区深度发展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一道、一带”,“一道”是指“旅游风景道(景区连接线)”,“一带”是指“乡村旅游带(区)或特色小镇”。由此可以看出,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深度挖掘当地优质的特色旅游资源,以风景道、公共旅游交通服务设施等来实现分散的资源全域化连接,实现全域景区深度发展是不错的发展方向。
晟景文旅认为,对于乡村等特色化旅游资源,可以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综合开发为路径,推动特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相结合,进行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厂矿、风景道等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旅游风貌。
图源:pixabay
三、打造特色产业,丰富旅游体验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一心、一店”,“一心”是指“终端交通与游客集散中心”,“一店”是指“最高星级酒店或者连锁快捷酒店”。由此可以看出,全域旅游的建设不仅仅是景区的建设,而应该打造包括游客中心、酒店、文创店等在内的,全领域、全方位、沉浸式的游客体验。
晟景文旅认为,应该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将旅游观光、文化休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景区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图源:pixabay
四、全域旅游国内经典案例
(一)凉水湾旅游区:“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宜宾市凉水湾旅游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规划面积约182km2,是集历史博览、文化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精品旅游景区,有丰富的家风文化史。如何实现旅游发展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晟景文旅的做法是,根据项目基地山、湖、林、田、人及独特的地域文化,确立“蜀南凉湾、家风胜地”的形象定位,形成“一轴、两翼、三组团”的旅游空间布局,构建“家风胜地、湖畔康养、山地运动、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体系。为后续创建国家级4A景区提供方向指南与行动保障,为兴文县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提供支撑性力量。
晟景文旅项目:凉水湾旅游区总体规划图
(二)撒莲特色小镇:生态游与乡村游的完美结合
撒莲镇位于攀枝花市米易县,属于攀西地区安宁河下段,米易县城西南部,总面积约99平方公里。如何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实现生态游与乡村游的完美结合?
晟景文旅认为,应该紧紧围绕培育特色产业这一核心,把“文化、农业、康旅、生态”等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认真谋划、反复比对、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晟景文旅确定将撒莲镇作为国家级特色小镇进行重点打造,并提出“大香格里拉地区特色农业与阳光康养田园综合体”的总体定位。
晟景文旅项目:撒莲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
(三)九龙茶山:特色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
九龙茶山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河苗族乡东部的九龙山山脊之上,东与叙永县交界,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86亩。九龙茶山自然环境优美,拥有特色的富硒茶产业,如何将茶文化、苗文化两大核心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从特色产业到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晟景文旅以“茶产业+旅游业”为核心,以茶业为主题,以旅游为载体,从景观、文化和产品三方面突出茶旅休闲体验、茶生产采摘体验、密林高端度假、山地探险运动等主题特色,推进茶园景区化、景区茶园化,通过开发系列茶旅产品、丰富茶旅内容、挖掘茶旅文化,打造独特的茶旅品牌,构建茶旅产业融合下的兴文最美的茶旅休闲示范园区,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融”的一体化发展大格局。
晟景文旅项目:九龙茶山旅游策划图
全域旅游的介绍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相应地,全域旅游目的地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