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安是 安徽当涂人,字主敬,生于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他六岁丧父,矢志读书,日记千言,敏悟异常。稍长,投师李习兄弟,博览群书,尤深于《易》。元至正四年(1344年),中浙江乡试,八年,授明道书院山长。十四年冬归省,避乱居家。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渡江至当涂,陶安偕李习及乡里父老迎谒,即被召见。陶安向朱元璋献议,后来朱元璋称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任陶安为左司郎中。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欲任用刘基、宋濂、章谥、叶琛等名士,问陶安对这四人的看法,陶安称:“臣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谥、琛。”其廉让精神深入朱元璋赞赏。时黄州刚克,需要得力人才镇守,朱元璋派陶安前往。陶安一到任,就宽租减役,深入百姓拥护。旋又转任饶州,正当征伐,军需紧迫,陶安谕劝民众,踊跃捐输,保证了粮草供给。时福建陈友定聚兵袭城,陶安召集官民,晓以大义,率之固守,终于等到援兵到来,匪乱平定。嗣后,陶安又将所有胁从者释放,其宽大胸怀与仁释远见,受到朱元璋赐诗褒扬。次年陶安入朝,再被派往饶州镇守。因饶地多战乱,土瘠民困,陶安请求豁免了那里的军供,休养生息,留下德政。当地人民深感恩德,建生祠供奉,还流传民谣赞他:“千里榛芜,侯来之初;万姓耕辟,侯来之日。”“湖水悠悠,侯泽之流;湖水有塞,我思侯德。”朱元璋称吴王后第三年(1367年),在金陵初置翰林院,首召陶安为学士。征诸儒议礼,命陶安为总裁官。他和李善长、刘基等册定律令,议定礼制。明洪武元年(1368年)命制诰兼修国事。朱元璋常至东阁,与陶安等议论前代兴亡本末。在朝十余年,恪守职守,朱元璋十分宠渥于他,御制门贴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四月,陶安任江西省参知政事,治理有方,军民诚服。不久染病,仍拟草本时务十二事上表朝廷,九月卒于任上。明太祖朱元璋亲致祭文,遣使吊唁,谥封“姑孰郡公”,对陶安的父子亦有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