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拜刚顶着大太阳从成都回来,这趟专门冲着吃去的。提前查了老多攻略,发现八月有几样别处吃不到的时令货,赶紧抓着手机就冲了。
第一天直奔早市
早上六点爬起来打车去玉林市场,刚下车就被花椒香糊了一脸。蹲在菜摊子前跟嬢嬢学掐嫩姜芽,指甲盖一碰就断的才新鲜,买了一斤塞背包里。
重点来了:绕到市场后门角落里,有个老爷子推三轮车卖青城山龙眼。果皮还沾着泥巴星子,剥开来肉是半透明的。老头拍胸脯保证:"这果子离了树活不过三天,你们外地人带不走的!"当场啃了半斤,甜里带着野树特有的涩。
中午钻小巷
拽着导航绕来绕去,终于在宽窄巷子背后找着家招牌发黑的龙眼亭。老板光着膀子在门口炒料,看见我们探头直接吼:"龙眼烧鸡三份!"
- 柴火灶现炒的跑山鸡,酱色浓得发黑
- 扔进去的新鲜龙眼肉吸饱汤汁鼓成球
- 鸡肉嚼着像在吃橡皮,但龙眼肉爆汁那下绝了
- 本地人教我们把冰粉倒进汤汁拌饭
汗顺着脖子往下淌的时候,突然理解成都人为啥夏天也要吃火锅了——这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空调房里根本找不到。
第三天杀到江边
打车时师傅直咂嘴:"现在哪有人吃荷叶蒸江团?" 硬是让他拉到双流黄龙溪。馆子就支在河滩上,亲眼看着伙计从网箱捞起三斤重的江团,啪地摔晕在案板上。
蒸笼端上来还在滋响,荷叶边都烤焦了。筷子轻轻一拨,蒜瓣肉裹着青花椒滑下来,鱼肉缝隙里夹着细碎的嫩藕丁。老板叼着烟含混地说:"水库这几天刚开闸放的水,就为捞这八月才肥的藕头。"
临走前的暴击
在高铁站门口买红糖锅盔,老板娘突然从冰柜底层掏出塑料袋:"带点鲜槐花煎饼不?今早树下扫的。" 铁锅上淋菜籽油煎出焦圈,咬下去满嘴都是带露水的清香。回家试过用干槐花泡发,完全不是那个味道。
现在冰箱里还冻着三包抽真空的嫩姜芽,煮泡面时丢几根进去。边吃边后悔没把龙眼核留几颗——当时嫌粘手全扔了,现在看网友说种盆栽能发苗,拍着大腿犯胸闷。这趟最大的教训就是:八月在成都碰见树底下卖的吃食,先塞嘴里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