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临时起意跑成都玩了五天,结果赶上淡季人少不说,连酒店钱都省了将近一半。本来以为三月底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没啥看头,结果被现实啪啪打脸。这趟回来赶紧把踩坑经验整理出来,免得你们跟我似的瞎撞。
出发前挠破头选日子
查攻略看到眼冒金星,都说3-6月和9-11月最巴适。掰手指头一算:暑假又热又贵,国庆人挤人,春节直接贵上天。干脆心一横订了3月26号机票,想着大不了穿厚点呗。
落地直接被温度搞懵
下飞机那会儿中午26度热得像蒸笼,赶紧把羽绒服塞行李箱。第二天早上出门又冻得直哆嗦——好家伙,昼夜温差直接差了十几度!后来学乖了,每天出门背包装薄外套,腰上系冲锋衣,热了脱冷了裹,活像个行走的洋葱。
意外捡到宝的行程
第一天下午晃到宽窄巷子,本来做好被挤扁的准备,结果巷子里稀稀拉拉的人,连网红奶茶店都只排了五分钟。更绝的是民宿老板得意洋洋说:“你们这时候来,房价比五一便宜一半!”瞄了眼隔壁春熙路的酒店价牌,他真没忽悠。
第二天七点半冲到熊猫基地,门口保安挥挥手放我们进去,空旷得能听见竹子被啃的咔嚓声。9点旅行团大军杀到的时候,我们早拍完熊猫崽子打架的憨样儿,坐在长椅上啃锅盔了。
第三天包车去青城山简直神操作。司机师傅叼着烟说:“现在这月份,前山缆车排队?不存在的!”结果真的半小时就上山了。在半山腰歇脚时,卖黄瓜的大婶还送了我们俩杏子:“淡季生意少,尝尝鲜呗~”
第四天杜甫草堂就露馅了。以为周四人少,结果撞上学生春游团。挤不过那帮穿校服的小崽子们,干脆蹲在红墙角落蹭听导游讲杜甫的八卦段子。没成想比正经游览还精彩!
一天九眼桥夜游翻车。跟着导航走到河对岸黑漆马糊的地方,差点以为被拐卖了。结果遇见遛弯的成都大爷,手一指:“瓜娃子!酒街在桥下头嘛” 后来捧着碗冰粉蹲在桥墩看夜景,江风吹得脑门发凉也舍不得走。
掏心窝子的实用干货
- 三月底外套别离身,早晚穿成熊中午穿短袖是常态
- 景点预约趁早不赶晚,淡季当天约都行(除了熊猫基地)
- 火锅香油碟加蒜末是标配,别傻乎乎点麻酱
- 带现金!郊区卖野菜的老婆婆不会用手机支付
- 住市中心的便捷比景区民宿重要得多,反正地铁比打车快
回程飞机上琢磨明白了:成都淡季像锅温吞的老汤,看着清汤寡水,熬久了才尝出真滋味。省钱省心不说,在浣花溪看老大爷写毛笔字的时间,比赶景点打卡痛快多了。下次再去,我还挑这人少价贱的冷门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