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成都耍了5天,回来老婆直接胖了3斤,裤腰带都得松两个扣眼。先说这趟就是冲着吃去的,什么宽窄巷子锦里都当饭后遛弯的地儿。
出发前就翻烂了攻略
提前俩礼拜就在小本本上画地图了,把网上提得最多的十样小吃全圈出来,挨个标记在手机地图上。结果到出发前一天,老婆把行李箱锁搞坏了,蹲在地板上抠了半天密码锁,差点误机。
落地第一天直奔市井
拖着烂箱子住进红牌楼附近的民宿,扔下行李就杀到楼下铺子。第一口必须是肥肠粉,油腻腻的粗瓷大碗,红油浮得厚厚一层。粉丝嗦溜一下吸进嘴,肥肠炖得稀烂,混着豌豆碎的绵沙感,差点呛到气管里。转头隔壁摊子要了个锅盔,刚出锅烫得直掰手,焦脆面皮裹着麻辣三丝,掉了一身芝麻粒。
- 肥肠粉+军屯锅盔:红牌楼北二巷口夫妻档
- 教训:穿深色衣服!芝麻粒拍不干净!
锦里踩坑与挖宝
第二天逛锦里挤得前胸贴后背,竹签串的菠萝饭全是糖精味。扭头钻进武侯祠对面的菜场,塑料棚底下藏着个嬢嬢推车,红油抄手现包现煮。皮子薄得透光,肉馅弹得能在桌上蹦,辣油顺着下巴滴到鞋上,嬢嬢直接塞给我三张皱巴巴的餐巾纸。
下午在宽窄巷子学精了,专钻居民楼后门。奎星楼街电线杆底下支着油锅,三大炮裹着黄豆粉滚进簸箕,咚一声响吓得老太太直捂胸口。糯米团子炸得金黄,咬开流出一包红糖浆,裤裆上又多了两滴糖渍。
居民区才是主战场
后面三天彻底放弃景点,地图上标记的十大小吃像寻宝:玉林路那家开了二十年的兔头摊,五香和麻辣各来俩,蹲在马路牙子啃得满嘴油,骨头渣子吐进塑料袋还得给老板带回去;水碾河老小区里找到的甜水面,筷子粗的面条挂满黑芝麻酱,拌开满碗都是花生碎;临走前打车跑去建设路,蛋烘糕老爷爷的小煤炉子差点被城管收走,我直接扫码买了十个囤着。
- 甜水面秘诀:让老板多加一勺复制酱油
- 兔头冷吃更香,打包当夜宵配啤酒绝了
- 蛋烘糕别买奶油馅!化得快!
回程惨痛教训
带了两罐辣椒酱上飞机,结果托运时候盖子没拧紧,行李箱里衣服全染红了。老婆在机场开箱直接炸毛,回程三小时一路没跟我说话,光拿湿纸巾搓她那条真丝裙子——得,这趟花在吃的钱还没赔衣服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