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决定带老婆孩子去成都若尔盖旅游一趟,那边风景美得不行,但网上说海拔3000多米,很容易高原反应,我就琢磨得提前防着点。
准备工作:买了啥、问谁了
出发前一周,我先上网猛搜资料,到处找别人的经验帖。好多人抱怨刚到那儿就喘不上气,甚至有人晕倒送医院了。吓得我赶紧行动,直接跑了一趟社区卫生站找医生聊天。医生大叔听我说要去高原,瞪大眼睛说:“哥们儿,你这身子骨还行,但真不能大意!慢点上升、多喝水、别乱跑。”他还推荐我买点常备药。
回家后,我立刻网购加跑药店,折腾了两天。主要准备了这些:
- 红景天胶囊,医生说这玩意儿能帮身体适应缺氧环境。
- 便携氧气瓶,买了三个,备在背包里,喘不过气时吸两口。
- 保暖衣物,厚外套、手套啥的,高原温度低,别着凉。
- 充足瓶装水,坚持温水小口喝,防止脱水。
我还专门订了从成都出发的慢速班车,不开太快,计划中途多停休息点。
在路上:小心别升得太快
实际坐车那天,我全家都绷紧神经。早上六点从成都出发,海拔才500米,轻松得跟往常一样。但车速故意压慢,司机大哥也挺懂,每开一段就停靠服务区休息,让大伙儿出来走走,适应呼吸。
我自己特别盯紧变化。坐车里时,我就时不时喝水,还拿氧气瓶试试手——吸了一小口,感觉凉丝丝的,没什么异样。孩子老婆倒有点抱怨:“爸,你神经兮兮的干”我笑着说:“怕你们吐一地。”
中午到半路一个小镇,海拔升到1000多米,我特意带大伙儿吃了清淡饭菜,没敢点辛辣的,生怕胃肠闹腾影响状态。
到了高原:真出状况了,应对全靠贴士
下午两点多,抵达若尔盖时,海拔3000米出头。一下车,我就感觉不对劲,脑袋像灌了铅,还发晕,走几步路就喘起来。老婆也跟着说胸闷,孩子倒活蹦乱跳。这下我真慌了,赶紧翻背包掏出氧气瓶,全家轮流吸了几分钟。
缓过来点后,我记起医生提醒:千万慢动作、多休息! 于是取消原计划的大步逛景点,改成在客栈周边溜达。晚上气温骤降,我加穿外套裹得严实。睡前又喝温水和红景天胶囊,躺床上却睡不着,心一直扑通扑通跳。
第二天早上,更糟的状况来了——我整个人晕乎乎,跟宿醉似的,走路都飘。老婆还笑话我:“看你那熊样!”但说实话挺难受。我硬着头皮执行计划:喝水、休息、少说话。在湖边坐半小时,吸着氧气才慢慢回神。下午再活动时,我就逼自己小碎步走,避开剧烈项目。
安全回来:总结点实用话
整个旅行结束返程,我身子基本没大碍了,能正常吃喝。高原反应真不是吓唬人,但只要准备足,就能扛过去。我列几条亲测有效的贴士:
- 提前一礼拜开始吃红景天,别等现场才急用药。
- 氧气瓶别省钱,多备点,关键时刻救命。
- 上升过程中慢慢适应,车停、人停、少折腾。
- 一有不舒服就喝水、吸氧、立马休息,别硬撑。
这回经历给我上了一课——玩得开心,安全第一。尤其带家人,我都不敢想像出意外咋办。下回去类似地方,我还得更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