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跟大伙儿唠唠我上周在成都当"特种兵"的经历,专攻景区边上那些藏不住的老味道。这趟真没白跑,两脚走得发酸,肚子倒是塞得滚圆。
一、出门前干的第一件事:翻烂美食地图
大清早就把收藏夹里压箱底的攻略全刨出来了。小红书上说景区里头的馆子容易踩雷,本地人根本不去,我立马把目光全怼到周边巷子里。春熙路附近那家开了三十年的蛋烘糕、文殊院门口排长队的甜水面、宽窄巷子拐角的手撕兔...光看文字描述哈喇子就淌到手机屏上了。抄起小本本记了七八个必吃项,手机充到满格——今日KPI就是把这些红圈圈全打上勾!
二、钻进巷子找"神仙"蛋烘糕
第一站直扑春熙路背后的龙王庙正街。跟着导航绕了三圈愣是没找着,急得我逮着摇蒲扇的大爷就问:"嬢嬢,那个推车卖蛋烘糕的婆婆今天出摊没?" 结果大爷手往电线杆后头一指——好家伙,蓝色三轮车前头都排了十来人!凑近就听见滋滋的煎烤声,头发花白的婆婆手脚麻利得很:铜锅里舀勺米浆,手腕转着圈儿晃匀,加芝麻砂糖的动作跟耍杂技似的。排了二十分钟咬到第一口,脆壳裹着绵软糕体,芝麻糖烫得直哈气也舍不得吐出来,这队排得值!
三、甜水面吃出筋道的秘密
下午溜达到文殊院刚拍完红墙,突然想起攻略里提的洞子口张老二凉粉。钻进寺门斜对面小巷,塑料棚子底下果然坐得满满当当。招牌甜水面上桌吓我一跳——粗得跟筷子似的面条泡在红油芝麻酱里!嗦一口直接惊住:面条嚼着像橡皮筋那么韧,芝麻酱混着红糖的甜辣味儿直冲天灵盖。偷瞄后厨才明白为啥这么筋道:穿白褂的老师傅正把面团抻成条,像甩鞭子似的"啪啪"往案板上摔打!
四、排队买兔头差点打起来
天黑前冲刺一站宽窄巷子。刚拐进支矶石街就看见"老黄记手撕烤兔"的霓虹灯牌下挤成团。冲过去排到队尾,前头俩游客为"一个五香兔头"都快掐起来了!赶紧扯嗓子对窗口喊:"麻辣的!整只!多加花生碎!" 等兔子时眼巴巴看着铁盘里烤得焦黄油亮的兔肉被撕成条,辣椒面跟不要钱似的哗哗撒。提上塑料袋立马啃了口腿肉,外皮酥得掉渣,肉丝缝里都渗着花椒香,麻得嘴唇跳舞还停不下嘴。
三小时总结的血泪经验
- 别死磕景区正门:真正老字号全缩在五百米内的巷子里
- 下午两点出击最明智:早市卖完的网红摊这时刚补货,排队人最少
- 现金比手机好使:婆婆爷爷的摊子只认皱巴巴的钞票
回酒店摊床上揉肚子才后怕:得亏穿的运动裤腰够松!下回再去得带消食片,不然看着冷锅串串锅盔糍粑脑花肥肠粉...胃容量根本不够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