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是指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岩)进行溶蚀、冲蚀、潜蚀以及塌陷等机械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这一地貌类型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形态如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等,以及地下形态如溶洞、地下河、暗湖等。这种地貌在中国分布广泛,特别是在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等地。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是通过地下水溶蚀作用,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岩石缝隙中,会形成碳酸,碳酸与岩石中的钙和镁等元素反应,最终溶解岩石,形成溶洞和河流等地下空洞。喀斯特地貌不仅包括地表的溶蚀坑、凹地和岩溶丘等地貌景观,还包括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如洞穴。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受到地质背景(如岩性)和地理环境(如气候)的强烈控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喀斯特地貌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按岩性、存在形式、发育程度、气候地貌和垂直动力带等分类。
喀斯特地貌因其独特的形态和地下洞穴,以及洞穴内空气和水的特性,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中国的桂林山水和云南路南石林等。同时,喀斯特地貌也对区域经济开发和工程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例如干谷现象的处理和水库建设中的防渗措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