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扎西乌镇一日游攻略
扎西乌镇是一个深受游客欢迎的特色小镇,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里白天有点嘈杂,但在晚上,扎西乌镇真的是世界上最热闹的时候。这里有一份详细的旅游指南给你。
其实乌镇的东门和西门也不能完全割裂,各有千秋。虽然我和东扎有文学上的恋情,但扎西给了我一个惊喜。去乌镇旅游,体验它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在街上感受乘船游览的浪漫,拍旅游的美照,享受小资情调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扎西实现。但是请注意,朋友们,我说的是“旅行”而不是“旅行”。我认为“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感官形式,有更多的观光和享受的元素;“旅行”更多的是个人的观察和思考,有更多更高的内心诉求。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生活的独特方式。
旅行不仅仅是娱乐。旅行更多的是心灵的煎熬,筋骨的劳顿,身体皮肤的饥饿,身体的匮乏.是磨炼和觉醒,是从幼稚的诞生到认真入世的过程。那天扎西下雨了。经验来了,只能迎着风吹雨打。
云越来越厚,乌云越来越厚。下着毛毛雨,我的衣服在飘动。
迎着风,打着伞,我们带着几分愉悦地走过木桥。
一座造型独特的宏伟建筑,带着些许寒意映入眼帘。这是穆欣艺术博物馆。这应该是打开西门的钥匙。事实上,当我重新整理这些作品时,我的心一直在激荡,我被这座建筑的主人穆欣的文字和绘画,精神和品质深深打动。
据:穆欣美术馆是由贝聿铭的弟子冈本博和纽约事务所的设计并监制的。策展人是穆欣的学生:陈丹青。
这里异常冷清。来去匆匆的人,都在抓紧时间逛着偌大的西门,匆匆忙忙就忽略了这个地方。哦,人们真的不知道:“这不仅是一个收藏过去式的美术馆,更是一个面向未来开放的精神指向和学术空间”。在这里,收集了一个有价值的有趣的灵魂。
根据:该博物馆致力于纪念和展示画家兼作家穆欣(1927-2011)一生的努力和美学遗产。
这是穆欣。“风、水、桥”是地方,也是主人。一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和美学实践的画家、作家;一个生在乌镇,死在乌镇的传奇而富有戏剧性的人物。
穆欣的真名是孙朴,真名是穆欣杨忠,笔名是穆欣。中国当代作家、画家。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
一个被迫从这里逃离,然后悄然归来却又满怀失望的离开,又在晚年受邀归来的人,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内心的坎坷与沧桑?这个“回归的局外人”还是那个少年吗?
图注:穆欣去世前一年,弥留之际,老人看到美术馆的设计方案,喃喃自语:“风,水,一座桥。”
正如坐过牢的穆欣所说,“艺术的伟大是一种无言的伟大,它抵制各种亵渎和诅咒,保护追随它的伟大艺术家。”一个艺术家因为艺术遭受很多迫害,需要一颗坚韧的心才能活下来!无论我的母亲做了什么或错过了什么,我母亲的血液仍然在穆欣的身体里流动,这是一种永恒的情感。于是在晚年,穆欣伊跑回了母亲的怀抱。
按照《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四句话就是‘空,空身,空,空’。内心以此为基础,感叹人生的坎坷。
“避秦救活之笔,三百篇;问胡君能儿,他会沉默到笑;高清楼在骨,山远在顶;人类与水相连,我的意思是水与天空相连”.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是什么,活得如此充实的人生体验?也许只有一个人不平凡,才会有这样的胸襟和见识。
穆欣于2011年12月21日3时在家乡乌镇去世,享年84岁。
是的,不管在你的生活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尽管困难,但做事情的动力可能是自信。我们默默地走过展厅,走过穆欣留下的艺术瑰宝,聆听艺术家生命的回声。
有人说,穆欣的一生面临着两座塔:一座是囚禁他一生的“雷峰塔”,一座是构筑在他心中的“象牙塔”。是的,当一个个体对现实束手无策的时候,他能做的就是用一种不寻常的方式来升华自己的精神。这样的升华可能是产生非凡人格和成就的唯一途径。艺术家的作品是在混乱中产生的,这也让全世界的读者感到困惑。
穆欣的绘画和他的文学一样与众不同,属于“现代中国画”。穆经常说他用左手画画,用右手写字。
人们不能完全理解穆欣,但他们清楚地感受到艺术家的蓬勃心跳。苦难孕育卓越!
我去过全国很多展馆,但似乎都无法克服致命光对拍摄的影响。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在展厅里,我赫然看到了巴尔扎克!这位世界重量级的文学大师高悬在乌镇的展厅上空,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仰望着他。这位伟人的作品《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深受我少年时代影响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大家应该不会太陌生。
据说这是巴尔扎克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次展览,它的原始手稿,以及世界各地重要艺术家的作品。
原来,我们有幸遇到了一个特别的展览:在中国最好的美术馆里举办的《文学的舅舅:巴尔扎克》的特别展览。曾经的穆欣,他一直视巴尔扎克为“文学大叔”。我似乎明白了乌镇人的心灵手巧:穆欣属于乌镇;巴尔扎克此时也属于乌镇。易叔,拉近了巴尔扎克,乌镇人拉近了19世纪的法兰西。中国文学与欧洲文学有亲缘关系,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法国小说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穆欣在《文学回忆录》一书中写道:我早年觉得自己有两个文学大叔:大大叔胖胖的,热气腾腾的,精神错乱的,他是巴尔扎克。第二,舅舅很温柔。福楼拜是一个说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娄白家,我经常去;巴尔扎克的房子,只能跳到院子里,从后窗偷看。
我其实有点开心。我想我会来扎西,也就是一次后续访问。现在我似乎触摸到了扎西的灵魂。不,应该是整个乌镇的灵魂。茅盾老师和穆欣老师为乌镇、为中国、为世界留下了如此丰富的艺术思想。男人,物质是不够的。乌镇人通过木心抓住了人类的精神内核。我深以为然:在这个奢侈的时代,人类太需要文艺的滋养了。
走出美术馆,顺道拜访。乌镇正面临台风利奇马.但是,还是有很多游客。
据悉,台风“利奇马”于8月10日在浙江温岭登陆,为超强台风,最大风力16级,即52米/秒,最低气压930百帕。
一次散步,一艘船,一艘船。不一样的休闲,让乌镇充满了夏天特有的喧闹和欢乐。
想想茅盾的时代,穆欣的时代.他们如何在水乡漫步,或写作,或思考,或绘画.乌镇给了他们怎样的启发?
大量的明清经典建筑都被乌镇人尽可能的保护和修复,非常赏心悦目。我的耳边又响起了穆欣的美丽句子:“风、水、桥”这是对穆欣美术馆和乌镇的总结。很精致。
桥是江南水乡的灵魂。
船是江南水乡的常态生活。
弄堂是江南水乡淡淡的乡愁。
眼前出现了一片紫色,很神奇。西门有这么漂亮的后花园,真让人欣慰。
传说中的扎西不仅浪漫,而且充满人间烟火。
理发店,满满的怀旧。
这个著名的娱乐场所此时已经是里里外外湿漉漉的了。
人类与水联系在一起,我的意思是水与天空联系在一起.穆欣的崇高境界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一点上,可能更是如此。
雨越下越大。我们被困在“乌镇邮局”。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邮局。早在唐朝,乌镇的商业就已经非常发达了。因为京杭大运河的支流经过小镇,当时乌镇的交通非常发达。“大庆邮局”成立于清朝光绪年间,乌镇邮局因其独特的水运条件而应运而生。这让当时的乌镇有了一个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窗口。
乌镇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乌镇的老邮局就坐落在西施河上。
被雨帘覆盖的邮局,它的青砖清爽有质感,在风雨中挺立。漫天的雨,像从信纸上淌下来的眼泪,从柔软而安静的云层里倾泻而下。邮局承载着乌镇的历史,承载着乌镇人的情怀。
我真想吃一碗吴妈馄饨.
来到乌镇,其实很幸运遇到了一场风暴。古镇被雨水彻底冲刷过,石板路很干净,湿漉漉的墙壁似乎散发着木头的香味。还有人在雨中悠闲地散步。情侣撑着伞,手牵着手,更多的是亲情。
一个走在雨中的女人似乎在享受一种安慰。坚实的青石路经过岁月的磨合显得光洁,陈旧的门楣残迹和斑驳的漆痕彰显着时光的魅力。
风雨声不绝于耳眼前的绿植在风雨中摇曳欢腾,仿佛更有了活力。
人不能少游泳.撑着伞,左顾右盼.
邱智:雨下得太大了,快躲雨。你:好,好。
邱智:雨越下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再往前走了。你:横着走。
邱智:坚强的女人,你湿透了。你:保持包头的笔记本湿润就行了。
(心有绘画的三页手稿还被入侵的雨水烧了一点点)
有许多人在雨中行走。雨中漫步是另一种亲情。
如果下雨了,找个茶馆继续避雨。雨下得这么大。喝了一个下午茶和咖啡,我还得继续喝。透过窗户,我看到雨篷船在雨中缓缓行走。人类与水联系在一起,我的意思是水与天空联系在一起.茶可以空心吗?喝咖啡可以吗?旅行,让我们真的放下了什么?
下着小雨,人们迫不及待地奔向街道和桥梁.
我也开心的冲了出去在雨中欣赏了一段伦巴。
遮阳篷船已经陆续派出.来乌镇,怎么能不出货呢?
水和桥是江南水乡最重要的基调,也是最多彩的风景。
夜色朦胧,灯火通明.
天空碧绿湛蓝,画舫在雨中沉睡无论游客有多少,乌镇的诗意和闲适都不会消减。
夜里,小船摇摇晃晃,下着雨,人们在谈论哨所旁的桥.无论白天黑夜,乌镇的沉重与沧桑不减。
水流轻飘飘,涟漪微微荡漾,桥街相连,船声悠悠.载歌载舞,轻笑不止。
就像重现盛唐一样.
灯笼,气球,快乐的人.乌镇竭尽全力拥抱远方的客人。
只有染坊,没有了艳阳天的淡雅蓝花,空荡在冷清的街道上。
暴风雨又来了,人们在雨中乱成一团,扶老携幼.冲向景区门口。
台风“利奇马”耀武扬威
我们也随着人群挤出了景区有的人心慌,有的人享受着盛夏难得的清凉。
一切,流动和摇摆.台风中多么美丽的景色。
在风暴中,一切都变形了,计划也是。
我们只能,按照我们的命运,留在乌镇。
“利奇马”擦过乌镇,人类只能为超强台风让路,任其肆虐。喜欢下雨,透过酒店的窗户望去,是一片水的广阔世界。景区关闭,交通瘫痪。我们只能在关门的酒店里上网。
拘留的这一天,我在街上发现了小吃。虽然是一家烤饼店,但却是老乡评论的第一家小吃。制作精美,味道鲜美。这几天满眼都是苏帮菜,东坡肉,万山蹄子,三白,豆腐粉,腊肉,酸菜.哪些真的不适合。传统的食物,缺乏意向的推广,在游览过程中可能会比较粗糙。在这家小店里,有几种小吃很值钱,好吃又温馨。茅盾和穆欣一定喜欢这些传统小吃。或许在最接地气的地方,方能生出名作?
乌镇西栅一日游攻略
乌镇西栅是一处备受游客喜欢的特色小镇,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里的白天带着一丝喧嚣,但是晚上的乌镇西栅确实人间烟火气最浓郁的时候,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游玩指南。
其实,乌镇的东栅与西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两者各有其妙。尽管我与东栅有着曾经的文学情缘,然而西栅却也给我意外之喜。到乌镇旅游,体验其原汁原味水乡风貌、感受船游于街的浪漫、拍摄旅游美照、享受小资情调??
这一切都可以在西栅实现。但是请朋友们注意,前面我说的是“旅游”而非“旅行”。窃以为,“旅游”更多的是感观形式,观光享乐的成分更多;“旅行”则是更具个人意识的观察、思考,内心的诉求更多更高,它是打破常规生活的别有洞天。
旅行,不仅是享乐。旅行,更多的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磨炼、是觉醒,这是一个从天真的出世再认真的入世的过程。当日西栅,雨。体验来了,我们只能迎着风雨前行。
云层越来越厚,乌云越来越浓。细雨绵绵,衣袂飘飘。
迎着风、顶着伞,我们有些快意的走过木桥。
一座宏伟的、造型别致的建筑,有些冷峻的映入眼帘。这,就是木心美术馆。这应该是开启西栅的钥匙。其实我现在重新整理这一组片片时,内心就一直在激荡,深深被这座建筑的主人木心的文字与画作、精神与品质所感动。
据载:木心美术馆由贝聿铭弟子、纽约OLI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馆长为木心的学生:陈丹青。
这里,异常冷清。来去匆匆的人们呵,都在抓紧时间去逛那广域的西栅盛景,而匆匆忽略了这里。人们呵,实在不知:“这不仅是一座收藏过去时的美术馆,而且是向未来开放的精神指向和学术空间”。这里,收藏着一颗可贵的、有趣的灵魂。
据载:该馆致力于纪念和展示画家、作家木心先生(1927-2011)的毕生心血与美学遗产。
这就是木心。“风啊、水啊、一顶桥”所在、所言的主人。一位将毕生精力融汇于东西方文化与美学艺术实践的画家、作家;一位出生于乌镇,逝世于乌镇的传奇性、戏剧性人物。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
一个从这里被迫逃离、然后悄然归来却又充满失望再次离开、晚年又被盛邀而归的人,其人生坎坷、内心沧桑有多少人能够明了?这个当年“归来的局外人”,仍是曾经那个少年吗?
传说中:木心先生去世前一年,临终卧床时,老人看到了美术馆设计方案,喃喃地说:“风啊、水啊、一顶桥。”
正如经历过牢狱之灾的木心所说:“艺术的伟大,是一种无言的伟大,抵挡住百般亵渎诅咒,保护着随之而伟大的艺术家。”一个艺术家因艺术遭受诸多不堪迫害,那是要多么坚韧的内心才能挺过来啊!无论母亲做错过什么,但木心身体里仍然流淌着母亲的血液,那是不变的至情。所以晚年木心毅然又回到了母亲的怀里。
据《佛说大乘金刚经论》记载:四句偈是"空心,空身,空性,空法"。木心据此为文,以对人生坎坷的慨叹。。。
“避秦重振笔,抖擞三百篇;问君胡能尔,向笑终无言;楼高清入骨,山远淡失巅;人道天连水
,我意水接天”??这是人生何等至高的精神境界,与活得如此通透的生命体验?也许只有当一个人非凡卓绝之时,才会有如此胸襟与慨悟吧。
木心于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是的,无论你在生命历程中遇到了什么不测,知难而行的原动力,或许就是自信。我们默默走过一个个展厅,走过木心留下的艺术瑰宝,并聆听艺术家的生命回声。
有人说,木心一生面临两座塔:一个是生活中囚禁他的“雷峰塔”,一个是他内心营造的“象牙塔”。是的,当个体对现实的反抗无力无奈之时,能做的只有通过异常的方式让精神升华。这样的升华或许正是产生非凡人格与成就的必经之路。艺术家的作品在困惑中产生,也令天下阅读者诸多困惑。
木心的绘画和他的文学一样另类,属于“现代中国画”。木心常说自己是左手画画,右手写文章。
人们无法完全读懂木心,但分明感觉到了艺术家的勃勃心跳。苦难孕育了卓越!
走访过全国众多展馆,似乎都无法克服致命光照对拍摄的影响。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在展厅中,我赫然见到了巴尔扎克!这一位世界重量级文学巨匠高悬于乌镇这座馆藏展厅之上,渺小的我无比激动的仰视着他。这个伟人的作品《人间喜剧》被盛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深深影响过我青年时代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大家应该也不会太陌生的吧。
据说,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关于巴尔扎克的展览,其原始手稿,还有各国重要艺术家关于巴尔扎克的创作。
原来,我们幸运的遇上了一次特展:在当下中国最好的美术馆中《文学的舅舅:巴尔扎克》的特展。曾经是木心,一直视巴尔扎克为“文学舅舅”。我似乎明白了乌镇人的匠心:木心,属于乌镇;巴尔扎克,此时也属于了乌镇。一声舅舅,木心把巴尔扎克拉近了,乌镇人把十九世纪的法兰西也拉近了。中国文学与欧洲文学有了亲缘关系,真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木心在其《文学回忆录》中这样写到:我早年就感到自己有两个文学舅舅:大舅舅胖胖的,热气腾腾,神经病,就是巴尔扎克。二舅舅斯斯文文,要言不烦,言必中的,就是福楼拜。福楼拜家,我常去;巴尔扎克家,只能跳进院子,从后窗偷看看。
我竟然有些喜悦起来,原以为来西栅,也就是一个随访,现在我似乎触到了西栅的灵魂,不,应该是整个乌镇的灵魂。茅盾先生、木心先生??为乌镇,为中国,为世界留下了如此丰厚的艺术思想养份。人类啊,仅有物质是不够的。乌镇人,通过木心抓住了人类的精神内核。我深以为: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人类太需要文学艺术的滋养了。
走出美术馆,顺道前行。乌镇正面临“利奇马”台风袭击??然而,游客仍然很多。
据悉:台风“利奇马”于8月10日在浙江温岭登陆,为超强台风级,最大风力16级,即52米/秒,最低气压930百帕
漫步的漫步,行船的行船。各自不同的悠然,让乌镇充满了暑期特有的喧嚣与欢乐。
遥想茅盾时代,木心时代??他们是如何于水乡徜徉,或写、或思、或画??乌镇给予了他们怎么样的灵感?
大量的经典明清建筑群,得到了乌镇人尽可能的保护与修复,令人无比赏心悦目。我的耳边又响起木心佳句:“风啊、水啊、一顶桥”??这既是对木心美术馆的概括,也是对乌镇的概括。真是精妙。
桥,就是江南水乡的灵魂。
船,就是江南水乡的生活常态。
巷,就是江南水乡的幽幽乡情。
面前出现一片紫,令人惊艳。西栅尚有这么一片美丽的后花园,实在令人喜悦。
传说中的西栅,不仅有浪漫,也这么的充满人间烟火气。
理发店,满满的怀旧的感觉。
著名的娱乐场所,此时里里外外也已经湿漉漉的了。
人道天连水,我意水连天??木心其高远境界一直浮现于我的眼前。此时,或许更是正解。
雨,越来越大。我们被困“乌镇邮局”处。这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邮局,早在唐朝乌镇商业就已经很发达了。因为京杭大运河的支流穿镇而过,所以那时乌镇的交通就很发达。清光绪年间开办“大清邮政”,于是乌镇邮局因其得天独厚的水运交通条件,应运而生。这让那时的乌镇就有了走向全国并世界的窗口。
乌镇西市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乌镇老邮局就位于西市河畔。
被雨帘罩着的邮局,其青砖清爽而有质感,它挺拔的屹立在风雨中。那漫天雨丝,如信笺上扑簌而下的泪珠,从光线柔静的云层里倾泻下来。邮局,承载着乌镇的历史与乌镇人的情感。
真想吃一碗吴妈馄饨呀??
来到乌镇,遇到一场暴风雨,其实是一场幸运。古镇被雨冲刷得很彻底,石板路很干净,墙壁润湿中似乎散发着木质的芳香。也有人们在雨中不紧不慢的行走。夫妻举着伞,手挽着手,更显一份情意。
女人在雨中漫步,似乎在享受一种惬意。坚实的青石板路,年久的磨合显得光亮平滑,古旧的门楣残雕和斑驳的漆痕昭示出时光的魅力。
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呢??眼前的绿植在风雨中飘摇着、欢畅着,好像更有了活力。
人们游性不减??举着伞,左顾右盼??
知秋:雨太大了,躲一下哦。悠:好嘛好嘛。
知秋:雨越来越大,不能再走了。悠:偏走偏走。
知秋:强女子,淋湿了哦。悠:包包头的本本不湿就可以了。
(悠新画的三页手稿还是被入侵的雨水弄糊了一点)
冒雨而行的人很多,行在雨中,又是另一种情致。
暴雨如注,找得一个茶家,继续躲雨。这雨,下得如此认真。喝了一下午茶与咖啡,
还得继续喝。透过窗户,看到急雨中的乌篷船从容慢行。人道天连水,我意水连天??品茗可以空心么?喝咖啡可以空性么?旅行,让我们真正放下了什么呢?
雨有些小了,人们急不可待的冲上街头、桥头??
我也欢快的冲了出去??享受一场雨中伦巴。
乌篷船又陆续出动??到乌镇来,怎能不行船呢?
水与桥是江南水乡最主要的基调,也是最为浓墨重彩的风景。
夜色阑珊,华灯初上??
青水碧连天,画船听雨眠??无论有多少游客,也不减乌镇的诗意与闲情。
夜船摇橹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无论白天与黑夜,也不减乌镇的厚重和沧桑。
流水轻漾,涟漪微荡,桥街相连,舟声悠悠??歌舞升平、轻笑浅语。
如盛世唐朝之重现??
灯笼啊,气球啊,行乐的人们啊??乌镇竭尽热情拥抱着远方而来的客人。
只有染房,没有了睛天里飘逸的蓝花花,空寂在无人的街头。
暴风雨又猛烈起来,人们在雨中凌乱,扶老携幼??向景区门口狂奔。
台风“利奇马”张扬着它的威力??
我们也随着人流挤出景区??人们,有的慌乱,有的很享受这一份盛夏难得的凉爽。
一切,流动而飘摇??好一幅台风中的至情至景。
狂风暴雨中,一切变形,计划也变形。
我们只能,听天命,于乌镇滞留。
“利奇马”与乌镇擦肩,人类只能为超强台风的驾到让路,任其肆虐。雨水如注,透过旅店的窗望去,一派茫茫水世界。景区关门,交通瘫痪。我们只能闭门酒店上网。
滞留的这一天,在街头寻得小吃,虽然是个烧饼店,但却是同乡大众点评小吃第一。做得精致,味道很美。这几天眼前满是苏帮菜徽菜,东坡肉、万山蹄、三白、_粉豆腐,还有腌肉、酸菜??确实不够适应。传统的美食,缺少用心的提升,或许是旅游期间更显粗糙吧。这一家小店,几种小吃都很有颜值、很有味道、很有些暧心。当初茅盾先生、木心先生一定也喜欢过这些传统小吃吧。或许最接地气之处,方更能孕育出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