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不利于公平分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
(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缺失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仅依靠旅游法规只是奢望,总有旅游者对此置之不理。现今所谓的“生态旅游者”较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而言,大多数几乎没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态意识,具有浅显的环境责任感,旅游行为类似于大众旅游者,这足以证明我国在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我国无论是生态旅游实践还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均晚于并落后于国外,国内迅速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多年来日益泛化并不断走向异化,生态旅游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处理不好社区参与的问题,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开展。而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上面,缺少关于环境教育的导游和标志,致使大部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和大众旅游者无异。
(四)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还不成熟,都还处在初始培育阶段。
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因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多,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做出选择。论战在拥护经济增长派和反对经济增长派之间展开,最终人们在深刻认识了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作用之后,将论战归结为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MCED)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告并提出人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来迎接人来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挑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进一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全球的100多个国家首脑共同签署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一未来环境与发展的行动纲领,将可持续发展有概念转变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共识的基础上的发展战略。这是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第一,人类要发展;第二,发展要有限度。所以虽然可持续发展可以从生态、经济、社会、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不同的侧面理解,但从根本上说,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他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目标的改善、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经济的发展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及基础,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只有关心世代之间的平等,地区之间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才能从主观上为可持续发展的事实、实现提供可能;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是资源的可持续问题,资源是基础,没有资源,没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标准,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就体现在发展过程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程度;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问题,是人类的共同目标。
当世界上许多资源和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酸雨蔓延、臭氧空洞等,只有得到全球的广泛合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进步,人类才可能真正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谈谈你对生态旅游的看法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被动局面,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怎样既发展旅游业,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既开发旅游资源,又保证持续利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因此,生态旅游这一内涵丰富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唯有经济发展之后才能真正切实地重视和保护自然;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
生态休闲旅游景区一般都面积广阔、山水相依,有田舍、森林、草场、动植物、山崖巨石、溪涧港湾或者是江河、大漠、海洋等。景区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皆可成景,景观既可以是山体、高崖、巨石、森林、草场;又可以是房舍、古迹、井田、独树、小桥、荷池;也可以是民间工艺、歌舞、传说故事等风物;还可以是日出、月色、天光、云霞、雨雪等气候性的景物;而其中的组合更是千变万化。首先应该对这些潜在的亮点进行分析、取舍、整合、提炼,并赋予更高层次的内涵,而这种取舍提炼以及深加工的过程必要时需要多次重复。
在景观的选择上,我们必须要有所取舍;而对于生态本身,我们也应该有所牺牲。当然,这种牺牲决不是以破坏生态来换取利益的“短命行为”,而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和谐。
可进入性怎么解决?接待设施如何建设?公共工程和配套设施如何配置?开发,不可避免的要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旅游开发之前和过程中,必须综合考量具体景观的观赏价值、可进入性、游人限量、季节频度、开发时期的阶段性、经济性、游程时间等限制,必须权衡利弊,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这一点上,生态旅游和生态休闲的区别很大。生态旅游是特定的动物、植物、群落及整个生态环境为观赏对象,其前提是生态保护,即观赏对象不应受到损害;而对生态休闲来说,“生态”与其说是保护对象,不如说是一种背景、一种手段,生态休闲景区完全可以在科学的分析和指导下,放开手脚,在更好发展、更好保护的前提下,先破而后立。
当然,这种牺牲必须慎重,而且不能违反相应的文物古迹和生态的保护规定。对独特的景观、敏感性强的景观、脆弱的景观景物,必须加强原生原态的保护,如古树、古崖、古井、奇石、奇景旁,任何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当规避,或者绕道或者架空或者地设通过;对群生性、非唯一性的植物、石林、山岩,可舍次而求精;对孤立的、有一定保留保护价值的树、花、草种或植珠,则应以“当留则尽量留,当去则只好去”的原则处置,如步行游道中的某株大树,因地形所限无法绕行时,则可去其侧枝保留主干,或者通过创意的设计来造景,使其与环境更为和谐,而不应为了游道的宽畅伐掉这棵树。
对溪、涧、沟、壑,加些踏步的石柱、石桩,或是添制一座小桥、一些栏杆等,则是必须的。对于残缺的有保留价值的岩体、墙体、房舍、匾额、标语、名池、名物等,则应在不破坏其文物价值的前提下慎重比较,请专家指导,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予以修复。
对安全有隐患的高崖、危石、枯树、窄道、陡坡、深潭等,则应以“排危保安”、方便协调为原则,或补缺、或支撑、或封锁、或连接,或架桥以渡,或栈道以通,或攀缘而上,或引流而疏,或筑坝以囤,切实改善通行或观览条件。
有的奇树、巨型奇石、小群石林、独特林群或草地沼泽,可以剔除杂物去粗取精,或者深挖、刨显,让这些独特的具有原生态的景物彰显出非同寻常的景观魅力,这是生态休闲景区打造的秘诀之一。其景物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会使都市人有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
景区是景观与事件的集合体,对于生态休闲景区来说,单独的景观虽然重要,但整体的生态休闲环境更符合都市人回归自然的要求。如何用游线将不同类别的景观景物串联起来,必须用心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间置式步道的步辐、梯高、梯宽、路宽、栏高、季节性、方便性、可视度、重复性、可进入性、代步工具选择、上下坡的重复率等。业界的“五分钟一个兴奋点,十五分钟一个小高潮,半小时一个大高潮”的游览节律固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但这并不是生态休闲景区的唯一选择,轻松、自然、回归的环境营造更值得我们努力。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获得空前发展。现已公认,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项新的积极因素,因而被称之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但是,旅游业也对环境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首先是污染。由于车辆通行和能源的使用,造成了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游船和摩托艇排出的废水和废渣,造成了水的污染;还有,各种各样的旅游设施和混凝土建筑往往大煞风景,破坏了纯朴幽静的山林和大自然风光。其次是破坏和纠纷。大批游客纷至沓来,车水马龙,不仅会造成交通阻塞,秩序紊乱,而且使名胜古迹和野生动植物区系遭到破坏性的灾难。当地居民和“入侵”的游客之间,经常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为此,世界上有些著名的旅游胜地对游客给予种种限制,甚至使游客“吃闭门羹”。例如,英格兰吊石碑的圆形巨石已禁止游览,这是4000年来第一次;雅典卫城的巴台农神庙,现在只有学者和维修人员才能进去;欧洲几个著名的史前石窟壁画,现已不接待参观了;英格兰的坎特伯雷教堂5英寸厚的石砌地面,现在被踩得只剩下1英寸了。再有,由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人体温度,以及各种微生物、藻类、苔藓、地衣等低等生物,随着人群带到文物古迹地区,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从而危害了文物古迹本身。如法国著名的拉斯戈石窟壁画,是旧石器时代的艺术杰作。石壁上画着处于运动状态的动物,既是平面画,又有立体感,色彩缤纷,蔚为壮观。但是,石窟向旅游者开放15年后,洞内小气候遭到破坏,壁画的颜料发生冷凝作用,洞内出现滴水现象;随后生长起藻类、苔藓等低等植物,壁画开始消失,不得不于1970年关闭了。西班牙著名的阿尔塔米拉石窟,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于1977年遗憾地关闭了。
助贷小管家-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助贷小管家-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公积金提取代办-一站式公积金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