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投资研究
8.2.1旅游资源类型
从湖南省已知或已开发的旅游区(点)的资源特征、性质及类型来看,总结归纳有三大类型:第一类是自然界中地理环境和生物所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风光和物象能给人以自然美感,并吸引人们前往游览观光。其特征:自然风光中的山、水、石、洞、气、光、生物等,经过巧妙的天然组合,造成千变万化的旅游环境和景象,观光旅游者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生理过程,便可产生种种想象,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第二类是指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遗迹和现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等为主要观光内容的人文景观资源。其重要特征:它是古今人类政治、经济活动的记录和文化艺术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风貌和特征的集中反映,给人们以知识、教育、启迪和娱乐。人文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受社会性质、意识形态和文化素养的支配和控制。第三类即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风光,两者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综合类型。
(一)自然景观资源
(1)名山:湖南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地面积达10.4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9.56%。据统计,境内1500 m高的著名山峰有千余座。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作为重要类型的自然景观,给人们提供内容非常丰富的观赏游览,每一座山都是一幅风景画。
(2)秀水:湖南省水系发育,拥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和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大小水库以及与水有关联的名井、名泉、地热温泉、瀑布景观星罗棋布。山以水秀,树以水青,景以水名,这就构成当今颇具魅力的赋情景观——水文化。
(3)奇洞:湖南省境内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非常广,岩溶地貌十分发育,使得湖南省洞穴资源丰富。可开辟旅游的溶洞有以下几种类型:纯天然洞穴、洞穴与石刻相结合构景、溶洞与古建筑相结合构景、特殊类型的溶洞。
(4)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林场:湖南省是一个森林资源大省,是我国南方所特有动植物科属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佳木奇花有75种,其中银杉、水杉、水松、银杏、珙桐五大植物活化石尤为珍贵。为了有效地保护、开发、利用森林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全省先后建立了62个自然保护区和35个森林公园。依地域和交通状况,全省可分为四片大的森林风景区:①以张家界为中心,包括天门山、猛洞河、桃花源、凤凰山的湘西北风景区;②以洞庭湖为中心,包括岳阳楼、君山、大云山、铁山水库、南湖的湘北风景区;③以韶山为中心,包括花明楼、岳麓山、桔子洲头、云阳山、炎帝陵、桃源洞的湘东风景区。④以莽山为中心,包括苏仙岭、五盖山、天鹅山、东江水库、九嶷山、舜皇山、那溪、云山、黄桑坪的湘南、湘中风景区。
(5)风景地貌景观:根据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貌形态等特征以及人文景观的艺术特征,湖南的风景地貌景观有4种主要类型:①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②丹霞地貌;③喀斯特地貌;④花岗岩地貌。
(6)野生动物资源:湖南省的野生动物资源在中国占据很重份量,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150种珍贵动物中,湖南省就占40种,为保护好这些世界珍稀动物,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野生动物(白鳍豚及其栖息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张家界大鲵野生动物(大鲵及其栖息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三个省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江口鸟洲鸟类及其栖息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目平湖白鹤及湿地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以及五个县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7)天象景观资源:湖南省的气候可以用四句话来形容,春温多变、夏热且长、秋常干旱、冬寒甚短。全年无霜期260~300 d。因地形、气压和阳光作用,气候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四季分明,景象万千,使得湘楚大地上空中的日光、月影、风霜、春雨、冬雪、雾霭、云霞等重要的气候要素都成为天象景观资源之构景主体。
(二)人文景观资源
(1)古建筑类型:湖南省古代建筑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多,它们分属各个不同朝代所建,不仅具有文物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岳阳的岳阳楼、衡山的南岳大庙、宁远的文庙、长沙市的岳麓书院,以及沅陵的龙兴寺、通道的回龙桥等。古建筑主要由楼阁、寺殿、祠庙、桥梁、亭台、坊塔等类型组成。
(2)古陵墓类型:湖南省境内的古陵墓数量比较大,历经的朝代较多,时间跨度比较宽,文物和历史价值比较高。有轰动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古汉墓、有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比较著名的古陵墓还有岳阳的鲁肃墓、汨罗屈原墓、永顺老司城土司古墓群、平江杜甫墓以及在中国近代史上历史名人的墓葬,如长沙市岳麓山上的黄兴墓、蔡锷墓、蒋翊武墓、曾国藩墓等。
(3)古遗址、古战场、古窑址、古城址:湖南省20世纪60年代在桂阳县境喀斯特溶洞中发现了一件古人类的遗物,经鉴定为旧石器晚期的刻纹骨椎,证实了湖南大地的确曾是古人类活动场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或村落遗址,先后在我省的许多地方发现,主要集中在湘北地区及洞庭湖一带。我省境内最重要的古战场遗址在岳阳的巴陵古战场。古城址主要有凤凰县黄丝桥古城、长沙天心阁古城、汉代北练城遗址、汨罗市春秋时代罗子国城遗址、桃源县战国时代采菱城遗址、常德汉代索县城遗址、邵东县邵阳城遗址,此外还有凤凰县沱江镇、道县道口镇、武冈城关茶陵城关也都保留有古城门和城墙。古窑址以长沙市望城县铜官古窑最有名,还有湘阴县的岳州窑、岳阳的鹿角窑以及衡阳唐代衡州窑。
(4)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祠、堂:湖南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长沙的黄兴、邵阳的蔡锷、浏阳的谭嗣同等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他乡贤达名士、骚人墨客留迹于湖南。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曾行吟于沅湘之野,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写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杜甫晚年流寓湖湘,赋诗多首。唐代书画家欧阳询,是今长沙市望城县书堂乡人,当地留有石笔架,洗笔池等古迹。还有司马迁、韩愈、柳宗元、朱熹、辛弃疾、米芾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湘楚一游。
(5)考古文物、石刻碑林类型: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上大垅的湖南省博物馆存放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出土文物、资料达十万余件,各市县级的博物馆,也都保存着本地区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在湖南省考古历史上,最为轰动、震惊中外的要数1972年春发现和发掘的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之马王堆西汉墓。湘楚文化历史悠久,碑林石刻到处可见,在碑碣丛中,现存旷世古稀长沙岳麓山上的禹王牌。最长的碑文是祁阳浯溪石刻《大唐中兴颂》,文奇、字奇、岩奇,世称“三绝”碑。
(6)革命传统教育类型: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30年的辉煌历程中,湖南省被誉为中国的“革命胜地”。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左权等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为优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大批的革命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先进的革命民主人士,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为缅怀先烈们、先辈们以及英雄的三湘儿女的丰功伟绩,建立了(革命)故居纪念馆,修复和开辟革命活动旧址纪念地。这些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场所和文物,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课堂,供现代人参观瞻仰,构成了我省一项极为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如韶山、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宜章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等。
(7)民族民俗风情: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除汉族之外,还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等42个民族。民族民俗风情,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生活在湖南省境内的少数民族是三湘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有独特的服饰,优美的歌舞,传统的习俗和民族风韵。在具有民族风格古建筑中,侗族的鼓楼、凉亭、风雨桥;苗家的吊脚楼;土家族的老司城等别具一格,建筑艺术价值高。少数民族妇女,精于耕织。纺织、穿、绣的工艺相当精美,显示出民族的特色。少数民族一般性格豪爽,耿直,富于灵感,易于触景生情,能歌善舞,出口成章。其舞蹈中有土家族的摆手舞、八宝铜玲舞、色古斯舞、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等。
(8)现代工程及城市市容类型:现代工程中的公路建设,根据山区的地形地貌,设计很有特色且实用,如吉首市矮寨景观区“矮寨公路”,横跨雪峰山脊梁段的盘山公路,既是交通道路的基础设施,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湖南省境内的现代高速公路一般设计成双向六道全封闭,这些现代工程宛如一条银带,把自然界的景色串在一起,构成一道亮丽的景观资源。
在山水景观中,大型建设工程能成为构景主体的还有水库的大坝。湖南境内的大型水库工程,坝址选在江河幽险之处。每座大坝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造型及规模都不一样,但都表现出雄伟壮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大坝、水库里的水、周围群山共同构成极具特色的湖岛型的风景旅游区,既可以开展水上运动,还可依山傍水修建疗养基地与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三)综合景观资源
(1)园林风景:把山、石、水、花、亭、名楼、阁坊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依据造园的结合手法,形成一种景观艺术空间。
(2)田园风光:田园风光之构景主体为农田、耕地、果园、苗圃、农宿农宅以及山水等。湖南省农田耕地的特征表现为:山区以梯田为主,丘陵区为多边块田,平原湖区则为大面积方格网状田。在平原的洞庭湖区,具有湖区特色的田园风光处处可见。
(3)其它特殊类型景观:包括高校旅游、观看军事训练和表演、工矿企业旅游、科普教育旅游以及探险旅游等。
8.2.2旅游资源基本特征
(1)广泛性:既有自然风光,又有能让旅游者体察感触到的民族风俗风情;既有历史遗迹,又有现代建筑,内容相当广泛,非常丰富。
(2)景观组合性和综合性:表现在一些旅游资源既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又有科学考察意义;既是自然风景区,又是人文景观区。它们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具有构成景象组合特点。
(3)社会变异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或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政治上的寒暑表特征。
(4)地域性: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环境以及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5)不同层次结构的特点。
(6)地区分异性。这种特点反映了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性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制约。
(7)总体格局具有特色的“一线一片一带一源”。
8.2.3旅游资源分区及现状
在研究分析湖南省旅游资源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区,有利于我们对全省境内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有利于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并突出各个区的特征,进而为整个旅游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进行分区时,考虑如下原则:
第一,旅游资源类型的组合在地域上具有基本一致性;
第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特点以及交通条件的基本状况相似性,显示出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潜在力;
第三,区内资源开发现状、远景和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利于规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第四,旅游网络的完整性,在同一地区内要有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骨干风景名胜地作为核心与依托,以此带动区内其他景点(区)的发展。
根据以上基本原则,将湖南旅游资源分为Ⅰ—Ⅵ区,具体情况详见表 8-2。同时编制出1∶50万湖南省旅游资源分布与分区图(图8-1),该图表反映了我省旅游资源的总轮廓和基本格局,也体现了湖南省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表8-2湖南省旅游资源分区一览表
图8-1湖南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图
旅游研究综述
1、什么是红色旅游
关于红色旅游的内涵,有侠义和广义之分。侠义上的红色旅游,主要指和我国革命事业相关的旅游,而广义的红色旅游则是和全世界革命事业相关的旅游活动。
2、国内红色旅游综述
2.1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大。一方面是因为需求量大。越来越的旅行者愿意进行红色旅游,因此这方面的需求就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滞后一些。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占的比例就很大。
2.2红色旅游翻译问题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也较大,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发展,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的人员越来越多。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现状调查、红色旅游资源翻译错误分析、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策略及方法研究等等。
2.3红色旅游开发与扶贫结合问题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很有价值。这是当前的两个热点问题,也是很有价值的两个问题。一些红色老区存在着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如果能够将红色旅游开发与扶贫结合起来,就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事业。
3、国外红色旅游研究综述
红色旅游这一概念是我国独创的,那么,国外是否存在红色旅游呢?研究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如果红色旅游专指和我国革命历史相关的旅游,那国外自然不存在红色旅游。如果红色旅游指弘扬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相关的旅游,那国外也存在广义上的红色旅游。
4、目前研究现状的不足
虽然我国红色旅游研究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但是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1)宽度不足。
红色旅游涉及方方面面的东西,因此,红色旅游的研究宽度应当非常大。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很多方面尚未涉及到,例如红色旅游的旅游者需求调查、市场规范性、红色旅游文本的撰写等等。
(2)深度不足。
红色旅游应当加强深度研究,例如翻译问题,应当进行深度调研、系统研究翻译策略及方法等。
(3)联动不足。
我们仔细进行了研究,发现红色旅游的研究基本上是一个专业的人士合作的多,不同专业联合研究的少。只有不同专业的人员联动才能形成合力,取得丰富的成果。
(4)形式单一。
就成果形式而言,目前集中在论文上。其他方面,如专着、研究报告等有所不足。
以上就是环球青藤小编关于国内国外红色旅游研究综述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也欢迎大家及时在本平台查看!
旅游研究的概念
旅游的概念定义
旅游的概念定义,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很多人在休息的时候都会选择旅游放松自己的身心,这对于我们的感官等方面都是非常好的体验,以下旅游的概念定义。
旅游的概念定义1旅游,可以让人放松,可以使人增加阅历。
关于旅游的不同定义
1、交往定义:1927年,德国的蒙根·罗德对旅游的定义: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2、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国际定义: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即强调了旅游的综合性内涵。
由于这个定义于70年代为"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所采用,因此称为"艾斯特(AIEST)定义"。
3、目的定义: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的基本目的是:消遣和增长知识。
4、流动定义:1974年,英国的伯卡特和梅特列克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发生于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种旅游地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注意:这个定义强调了旅游的本质特征:异地性和暂时性。
5、时间定义:1979年,美国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马丁·普雷博士在中国讲学时,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为了消遣而进行旅行,在某一个国家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各个国家在进行国际旅游者统计时的统计标准之一:逗留的时间。
6、相互关系定义: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综合性。
7、生活方式定义: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指出了旅游的一些主要特点,即: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
旅游的概念定义2“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扩展资料:
旅游的好处:
在旅游过程中,能够陶冶情操,对于心情不好,甚至有抑郁情绪的人来讲,在面对名山大川、亭台楼阁、险景胜地的时候,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都会得到缓解,随风而逝。
被风光美景所陶醉,使人获得愉悦的情绪,促进内分泌外,还能通过综合运动,活动筋骨,疏通气血,调养精神,呼吸新鲜空气,沐浴阳光,享受着绿色带来的恬静舒适,其身心必将达到最佳状态。
旅游的概念定义3一、国外旅游定义
其一,强调旅游目的地和内容的定义。在国外的一般性语言词典中,对旅游一词的解释是指人们因消遣性原因或目的而离家外出旅行的活动。这个定义比较强调旅游的目的性,如消遣、审美、求知等。
其二,强调旅游时空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1991年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1年的活动。这一定义比较强调旅游活动的空间性(异地性)和时间性(时间界定)。
其三,强调旅游功能的定义。例如奥地利经济学家Herman Von Schullard认为“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我国有学者认为“旅游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旅游是人们为寻求文化差异所进行的一种暂时性文化空间跨越的行为和过程”。这些从某一学科的视角定义旅游,难免以偏概全。(如单纯从经济的角度解释旅游,就容易导致对“旅游”和“旅游业”两者的误解)
其四,强调旅游本质的定义。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利克1972年的定义:“旅游发生于人们前往和逗留各种旅游地的流动,是人们离开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该地的各种活动”。这一定义比较强调定义者所认为的旅游“本质——人的流动”。其实这一定义并没有抓住旅游的本质,有些舍本逐末,旅游的本质是“游”(消遣和审美等愉悦体验)而不是“旅”(人的流动)。
其五,强调旅游综合关系的定义。如汉泽克尔与克拉普夫在1942年的定义(这一定义被“旅游科学专家联合会”采用,故称为“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在1980年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国政府及东道国各地区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关系。”
其六,所谓的权威性定义。如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里停留的活动。其访问的主要目的不应是从访问地获取报酬,暂时停留的时间不超过1年”。除了具有统计意义外,很难清除这个定义强调什么,而且自相矛盾。既然强调“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等其他目的”,为何又强调“旅游主要目的不应是从访问地获取报酬”。众所周知,商务活动与从访问地获取报酬有关联。
上述定义中,除一和四外,大多没有抓住旅游的目的和本质——以审美、消遣为主的愉悦体验或游览活动。
二、国内旅游定义
(一)解析式定义
范能船先生在为章必功先生所著的《中国旅游史》写的序言中为旅游做了这样的定义:(1)旅游是一种广义的审美(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形式,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2)旅游是一项广义的文化活动,它既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又是文化的消费过程;(3)旅游具有跨越空间的特点,往往超越地区、国家和州的界限,并正在向太空发展;(4)旅游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相始终。(章必功:《中国旅游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序一)
申宝嘉先生在其主编的《旅游学原理》中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产业革命以后分化自旅行的定居者在地域上的移动和暂时逗留所引起的关系和现象的总和;他们不会导致长期居留,并且不利用旅游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二)概括式定义
冯乃康先生在《中国旅游文化论稿》中认为:旅游是以去异地寻求审美享受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短期生活方式。(冯乃康:《中国旅游文化论稿》,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王洪滨先生在其主编的《旅游学概论》里认为:旅游,是人们离开惯常居住地到异国他乡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暂时停留所产生的审美、社交、求知等综合性消闲活动的总和。(王洪滨:《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三)专注式定义
谢彦君在《基础旅游学》里专注于旅游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对旅游的定义做了这样的思考: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张凌云在《国家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兼对旅游本质的再认识》一文中对目前国际上流行的30种旅游定义和概念做了梳理和归纳,指出旅游定义的多样性,以及由此给旅游学科建设造成的“困境”。他借鉴胡塞尔的现象哲学方法,从两个层面重新定义了旅游:在第一个层面上,“旅游是人们一直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人们对于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异化体验,是对惯常生存状态和境遇的一种否定”;在第二个层面上,“旅游是由于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和行为得到满足和释放时,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从张凌云的这30种定义中,可以看出国际上关于旅游的定义分成学术定义和工作定义两大类:即概念性定义或学术性定义和技术性或操作性定义(主要是出于统计工作的需要);还可以分为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两大类:即宏观地将旅游看成是一种因人际交往而产生的社会现象(由此引发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和微观地将旅游看成是一种纯个人的一种休闲方式或一项经济产业。事实上,旅游本身就具有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等多种属性。
从30种定义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旅游概念的几个本质特征:
旅游是人的空间位置的移动(与一般货物贸易物的移动有很大不同),这种移动是暂时的,这是旅游消费区别于其他消费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
旅游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动机,但我们一般认为旅游的动机与游憩有关,当然也可能包括了商务、教育、健康或宗教等因素,这一切构成了旅游的基础。
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住宿、营销系统、游憩和景区服务设施,这一切构成了旅游的产业基础。
旅游不仅仅是游客个人的一种休闲和游憩的消费方式。从空间上看,旅游不仅仅是客源地向目的地单向的人员流动,而是由客源地、通道和目的地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旅游整体的空间系统,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更是一个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这是旅游目的地系统存在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对“旅游”本质认识的不同观点
尽管当前国内外对“旅游”的定义并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但研究者们的见解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认为:所谓旅游,不过是外来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形成的经济现象的总和。这一派以意大利学者马里奥提(A.Mariotti)为代表。另一类意见认为:所谓旅游,指的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一类意见以德国的葛留柯思曼(G.Glucksman)为代表。前者倾向于从经济因素着眼;后者倾向于从社会因素着眼。无论中外,学术界对于旅游的本质认识,大都会围绕这两个点展开。
这两种对于旅游本质的不同认识,构建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框架和学术路径。对于旅游经济活动的研究,是基于旅游者的动机爱好和需求,以及旅游商的供给、生产组织和管理等;而对于旅游社会现象的研究,则是基于将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即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目的地的流动、逗留而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前者以人的(心理)需要理论和经济学的供需均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而后者是以目的地系统的主客关系及其社会影响理论为基础。前者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后者的理论基础则是社会学、人类学和传播学
旅游研究方向有哪些
直接报考旅游管理科学硕士。
报考这类研究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而言相当于是在原处的阶梯位置上再上一层,其研究生期间学习和研究的知识内容与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是顺承关系,可使自己的专业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应该说在研究生就学期间的难度指数相对也不高。
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有三个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但由于此专业的研究生初试中须统考数学这一门课,这对理科处于劣势的文科生而言实为一强大的拦路之虎,那么对于惧怕数学而又不想丢掉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体系的考生可以选择下面这些方向。
设置方案
一、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二、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及技能,熟悉旅游业务实际,具有优秀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旅游管理硕士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